做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問題由學生提出,又由學生自己去解決,那么教師的作用在哪呢?很顯然,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組織與引導。而如果學生討論,問題也無法解決該怎么辦呢?這個時候就得教師講了。就像孔子在《論語·述而》里講的那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亦即學生不冥思苦想,我不去啟迪;學生不鬱積難言,我不去開導。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起作用了。在問題的癥結處,在學生能力不能企及處,教師就可以講了,而且需要講清、講透,不能有絲毫含糊。聰明的教師不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去詮釋問題,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討論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某個角度講,教師的功夫不在於展示知識,而在於把知識轉化為供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知識需要講授,提出問題則需要引導。葉聖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上社會課時,如果我們問學生“地球為什麼圍著太陽轉?”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因為地球有引力。”其實這還是知識問題,不是思維訓練。教師的功夫不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入思考。這使我想起了柏拉圖的那個二難推理:a向b借了一件武器,可b後來瘋了,a還有沒有必要歸還武器?這個問題夠學生搜腸刮肚的。如果我們的問題不是簡單可以用知識去回答,那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訓練。我們的學生基本上被我們訓練得越來越簡單,大多是簡單的單向思考,不會把問題複雜化。人的缺乏創意、簡單盲從就是從我們的學校教育開始的。

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教師的傾聽和誘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出了思想問題,教師第一要務就是誘導學生傾訴,先把實情說出來。只有讓學生說,你才能掌握問題的原因所在,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候把實情說出來了,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因為學生在述說時是會反思自己的,教師也可以相機加以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都蘊含在問題之中。但是實際工作中,我們總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不等學生講清實情,總認為學生是在為自己辯解,缺乏耐心傾聽,武斷地打斷學生,急於作出判斷,急於做思想工作,急於把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學生。其實,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我們發現一些優秀的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話都不多,但是只要開口,就會擊中要害,徹底解決問題。他們的秘訣就是在傾聽學生的訴說中尋找破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他們總能有的放矢,手到擒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聰明的教師,功夫不在講授,而在傾聽與誘導。

手捧著厚厚的書《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心比書沉。當了近20年的老師卻從來沒有思考過怎樣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看了書才知道:聰明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有良好的思維的方式。

“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我們就不曾多費心思想過怎樣把這顆“老鼠屎”變得不是“老鼠屎”,讓這鍋湯任然保持它的鮮美。我們常常聽專家講報告,說孩子是夸出來的,我們就聽信專家的,從不批評孩子,常常把表揚的話掛在嘴邊,可效果卻不盡人意。於是又在心裡就告訴自己,還是老人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結果棒出個炸彈,孩子和你對著幹。學習了王曉春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後明白了:在現實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種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聯繫中思考;刨根問底的思考;假設多種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