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老師讀後感

前段時間,我無意間從網上看到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剛讀就被書中的序言深深的吸引,被尹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

本書的尹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親職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套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這孩子,如果不學習,還是蠻可愛的。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學生學生,不學習那哪行啊?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為什麼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么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我一直以來也是這樣認為的,並以此來教育我的學生和我的女兒,從不以為有什麼問題。可是我一直用心培養的婷婷居然也不愛學習,不願意刻苦付出。這是哪出了問題呢?尹老師的書讓我找到答案。她說:“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朱古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

我曾就“罰掃”這個現象與老師們有過溝通。我認為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都不能用“勞動”來懲罰學生。因為現在的孩子愛勞動的本就不多了,再用“勞動”來作為處罰,會讓他們誤認為“勞動是件很不光彩的事,只有做錯事的人才去搞衛生”。有了這樣的認識,還有幾個孩子會“愛勞動”呢?現在我在思考另一個教育現象:為什麼學生不願意寫作業?我們的許多老師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已經開始注重閱讀、積累與實踐運用,作業的布置講究多樣化、層次化。但不可否認,學生還是寫了太多的無效作業——有些字早就會寫了,還要一遍又一遍地寫,既沒有時間玩,也不能早早上床睡覺;萬一寫錯了就可能被罰寫更多……“學習”這個東西,好象處處和自己作對。他小小的心便開始對學習產生怨恨了,開始討厭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