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老師讀後感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藉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著。”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感一:“暴力”作業問題

尹老師的親職教育不同於傳統的家教。書中記敘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看到這裡,我也想到了很多。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有時也會布置孩子們寫單詞寫n遍,自己覺得這樣的作業毫無意義,但有時也很無奈。所以,我看到尹老師的做法後也產生了共鳴。我想,以後在布置作業方面,還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不是一味追求數量,以致在抄寫過程中讓孩子對這門學科產生反抗情緒。我想,這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是老師的初衷。

感二:讀書給我的啟示

尹老師在書中談到第一次拿起一本書給女兒講故事,不是講,而是讀。逐漸地,由開始的媽媽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改成由孩子指著,媽媽來讀。孩子指到哪,媽媽讀到哪。這樣,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讀得多了,許多“白字”就自然解決了。把學習生字融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閱讀基本上。語言是相同的,英語也不例外。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就是這個道理。我想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走過很多誤區,先教學單詞,再學句子,覺得這是一種學習的規律,但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完後,在課下再問卻一問三不知,這也著實讓我困惑過。所以後來再聽了市里優質課以及省級優質課後,了解了英語教學的最新動態:在語境中學習單詞與句子。語言不是一個孤立的,它由很多要素組成,而這些要素的學習需要放在句子和語篇中來學習,這樣孩子們學起來輕鬆,老師也輕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