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讀後感

說“明德”和“克明其德”意義如彼,那么,“明明德”又當如何解讀才於義為允切呢?簡單地說,“明德”主要是天而為言,即君主根據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眾;“明明德”則主要是古聖先王而為言,即貴族弟子效法古聖先王的施政之方,將有“成命”在身的貴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現。

貴族子弟之德異於尋常人等至少在當時是社會的共識,它是由後天的建構才得以的。《詩·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特殊之德亦謂“明德”,作美德解。其來歷亦與“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鄭箋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於天下,其征應炤晢於天,謂三辰效驗。”上天可以察知之謂“明”。由“明明”之見信於天而使“明德”之“明”語意上生成美好之義,即由善而轉換成美自是自然而然。《書·君陳》:“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王室子弟來說,既美好又神聖的“明德”已是與生俱來的資質了。④

但此“明德”資質,就如同當初得之於天的德一樣,仍然是有待於來證明或"懋昭"的。《詩·昊天有成命》所述頗適合用以詮釋此情境。“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鄭箋》云:“昊天,天大號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業,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順天命,不敢懈倦,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已有“王命”,但仍須“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兌現其與天之間的契約,以天命。《正義》云:“《中侯·苗興》稱堯受圖書,已有稷名在錄,言其苗裔當王。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將王之兆也。《傳》訓命為信,既信,必將順之。”因為商紂曾經“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為惡之故,天乃絕而棄之,使其教令不通達於四方,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歸文王。是為天命難信也。”《大學》的傳文也引《詩》來說明這點:“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殷,峻命不易。”

可以說,“明明德”是要喚醒的神性自覺責任感或使命感,順信天命以行,而言要承繼先王志業,以道化民。《大學》傳文在對“八條目”逐條疏解後即總結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宋汪焯編《曾子全書》時將此篇定名為“明明德”,應該說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