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共9篇)

寒假讀後感1000字:讀《三國演義》後感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三國演義》讀後感_8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今天,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後,一直還沒有來得及讀,幸好有了這個很長的暑假,才讓我讀到了這麽好的書。

本篇小說主要從黃巾起義,終於到了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每次戰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裡面的諸葛亮。

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臥龍先生”。他治國治軍的才能與兼虛謹慎、濟匯愛民的品格為後世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他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思,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北伐前線五義原。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學習他的“忠”字,他是認定了劉備,就再也沒有投靠別人,這讓我很敬佩,想起當日本人向我們的國家進攻時,我們中國人可是出了不少漢奸,諸葛亮就像是當時跟著共產黨的將軍,不是小人,不會為了那個人的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朋友或戰友,在那么險惡的時期里,他能那樣的忠義,真是不簡單!

說點兒難聽的,如果說咱們世界又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那時還會有幾個站在自己國家的,不跑向科技發達的國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國家),恐怕那時就屈指可數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個不背信棄義、不為了那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戰友和朋友的人。

從這本名著的時候我還收集了許多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關公赴會--單刀直入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曹操下江南 ——來得凶,敗得慘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董卓進京——來者不善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後,我要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三得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在寒假裡,我讀了發多書,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國演義》等。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裡面有劉、關、張桃園三節義,三人成為異姓兄弟,雖非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生,有這份魄力讓我深受感動,三人中劉備為大哥,替關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為張飛鑄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長的的蛇矛。如此看來,劉備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歡讀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他在晚上大霧來臨時,命三十條船周圍扎著稻草人,向曹操進攻,曹操以為有人偷襲,派一萬人拚命射箭,諸葛亮是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十萬支箭,夠聰明吧?還有關羽刮骨療毒,劉備三顧茅廬,曹丕篡位,諸葛亮火燒連營,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後,被諸葛亮的聰明佩服,為關羽的英勇神武而驚住。說關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趕快醫治,華佗說:“需要把肉切開。颳去骨頭上的毒,再把肉縫合”,關羽說:“快開始吧。”華佗用刀把肉刮開,讓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關羽神情自如,邊下棋邊喝酒吃肉,傷口縫好了,關羽說:“先生真是神醫,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謝謝了。”華佗卻說:“沒事,今日真見了將軍英勇,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關羽說:“哪裡,哪裡。”

《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之祖,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將歷史性與藝術性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生動鮮活,結構渾成巧妙,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

國中生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範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國中生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一:《三國演義》讀後感[600]

“劉備劉玄德,張飛張翼德,關羽關雲長,”大家都很熟悉。沒錯,這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招賢納士,齊心協力同破黃巾賊。第二部分是請孔明出山,立蜀國,與吳國孫權聯軍,同抗曹操。第三部分講關羽被擒,張飛被部下斬,劉、孔明又相繼病逝,後主劉禪昏庸無能,最終孫權降魏,蜀國滅亡,三分歸一統。

我敬佩三國人物。三國英雄者,多也,其一例,我最敬佩:話說劉備撤軍,軍中不見了趙子龍,張飛誤以為子龍降曹,大怒,欲取子龍首級,備勸住,方止。卻說子龍那邊,子龍找到後主劉禪,甘夫人卻投井自盡。於是,趙雲很是悲哀,但曹操十萬雄兵在後,不得已之下,子龍將禪護入懷中,挺鋼槍,奪寶劍,使出渾身解數,殺開一條血路。幸得曹孟德求賢若渴,不叫人殺趙雲,加上碰上張飛,終脫出重圍。

這段話描寫生動,寫出趙雲的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忠心救主的高尚品質。再看看中國歷史,岳飛、吳佩孚,蘇軾等有節氣者固然多,但為何會釀成悲劇?是無氣節,國之奸臣所為。那時有節氣者似鐵鉉者甚多,卻又談何容易?余者投敵棄友,雖利己,卻為後人所不齒。

再看看現代者,處於享樂主義社會中的人,大部分懦弱無比,更別談中華民族的“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毀其節。”的美德了。先別說這些“之乎者也”的了,現今中國人明說抵制日貨,與日不共戴天,誰卻曾想到過人是支持洋貨,抵制國貨了呢?

現今,中華民族之節氣,行將消弱,愛國人士都很憂心。其實,愛國不須乾出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得有愛國氣節,愛國之情操。勿須說多好,只須有真才實幹。

讀完《三國演義》,我感慨萬千。“青山依舊在,何處夕陽紅?”民族之氣節,愛國之情操,是我中華民族千古國魂,令高山仰止!

篇二:《三國演義》讀後感[600]

我很喜歡曹操,不喜歡劉備,歷史人物中,最喜歡的就是曹操了,所以對這篇文章很有一種認同感,可是看到作者的“最後總結”時,突然有種冰涼的感覺,這個“最後的總結”跟整篇文章很不相襯,好像是硬生生的加上去的,看前篇,覺得是個思想成熟且獨立思考的人所寫,一個最後總結卻感覺又是一個被洗腦了的結果。

看似理智,卻又理智的過了頭,理智的不帶一絲感情。喜歡就是喜歡,這是很自然的人類的感情,怎么又硬要跟“封建社會的局限性”聯繫起來了呢?在那個時代,做那個時代的事,推動了時代的發展,有什麼不對呢,時代在發展,難道我們現在的時代就是最完善,最成熟的社會形態么?也許很多很多年以後,後人也要評說我們很局限很落後呢。

其實封建社會的很多思想,學說,比如孔孟之道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並非象被批判的那樣一無是處,一個民族還是需要有些思想和信仰的,比如這樣那樣的思想學說,比如基督教,佛教這樣的宗教信仰,也許這些並非象數學、物理學那樣在邏輯上無懈可擊,甚至並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卻是一種心靈的需要,況且很多宗教都是倡導自然,和平,約束人類過分的欲望,並無破壞性。

而人類一旦到了連一點信仰都沒有時候,心靈就會變得或空虛,或肆無忌憚,如果更無完善的社會制度加以約束,破壞性就會變得更加暴露和無以約束,封建社會的思想,學說被否定了,卻沒有給出新的更先進的思想,以至於現在很多人心中沒有任何信仰,沒有什麼事是他們不敢做的,他們只相信弱肉強食的準則(從某種角度看,跟動物也沒有什麼分別吧),或者他們只相信自己。他們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民族的感情,國家的感情,人類的感情,自然的感情,甚至親情,愛情跟他們的準則相比都顯得那樣脆弱。

所以,人,或許還是需要些信仰,或者需要點感情的吧。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今天我又讀了一遍《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筆下的名著。

裡面的主要人物有魏國的曹操,蜀國的劉備、關羽、張飛,吳國的孫權,呂布等等等等很多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初出茅廬第一功》這篇文章,裡面講的是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第一次幫劉備打退敵人:諸葛亮剛進宮就被劉備封為軍師,關羽和張飛覺得不公平,但劉備卻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兩位賢弟不要多講了。”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想消滅劉備,便決定夏侯惇為都督,派李典、于禁等為大將,去攻打劉備。

諸葛亮說:“關羽埋伏到豫山,張飛到樹林中埋伏,劉備和趙雲在博望山下迎戰曹軍。令劍在此,違命者斬。”

最後,曹軍大敗,關羽和張飛也不嫉妒諸葛亮了。

我覺得諸葛亮真聰明,輕而易舉就將曹軍打敗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我最喜歡讀的書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剛開始的時候,爸爸帶領我一起讀,遇到生字,我們就一起查字典,讀過後,爸爸還讓我簡要的複述故事梗概。有時候,爸爸也給我講“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後來,我感覺裡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乾脆就自己慢慢的讀起來。

《三國演義》是一部跨度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長篇小說,羅貫中以浩瀚篇章,深入描繪了從漢末群雄割據到三國歸晉的歷史畫卷,其中,細緻生動的展現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以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周瑜等為藝術典型,描繪了數百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一身是膽的趙雲,心胸狹窄的周瑜。《三國演義》的故事和人物在民間廣泛流傳,受到大家的喜愛。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我最喜歡的人是劉備。

劉備在歷史上大家都說他軟弱,沒有觀點,但是他非常有耐心。在“三顧茅廬”中,劉備第一去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童子說“先生今天早上就出門了,不知道乾什麼去了。”劉備並沒有灰心。一天,童子說諸葛先生回家了,劉備趕緊帶關羽、張飛第二次前去拜訪,又說諸葛亮出去遊玩了。當時張飛很急,不讓劉備再去了,但是劉備很有耐心,又第三次去拜訪,當時諸葛亮正在睡覺,等了一個時辰,張飛火了,說要放火燒了茅屋,劉備趕忙勸住,最後終於見到了諸葛亮。

劉備不僅是一個有耐心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人,幾乎在每場戰鬥里,它都身先士眾,衝鋒在前,因此打了一個個勝仗,就拿《諸葛亮智取漢中》來說吧,那時要不是劉備在城樓里大炮每天都連響三次,把曹軍三天三夜都搞得心神不安,正如“要想勝之,必先騷擾,使其困頓”,靠他的智慧,取得了這次勝利。

劉備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我非常喜歡他。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我相信,你一定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吧,我是在媽媽的“威逼”下才很不情願的看這本書的,因為我不喜歡看歷史上打仗的書,雖然這是四大名著之一。我和媽媽經常一起去書店看書,媽媽已經看完了好幾種兒童版本的《三國演義》,她從中精心挑選了一本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三國演義》買了回來,這本書被我冷落了很久。

一天,我隨手翻到這本書,剛想放一邊去,心想:反正要寫感想,不如就耐著性子看看吧。不看不知道,看了幾頁後,我覺得內容並不像想的那樣枯燥無趣,還挺有意思的。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巔峰之作。故事起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終於三國歸晉,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再現了群雄逐鹿,鬥志鬥勇的精彩瞬間。書中刻畫了眾多歷史人物,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等經典人物,千百年來家喻戶曉;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火燒赤壁……

我最喜歡的是“三顧茅廬”.這一篇主要寫了:第一次劉備三人一起去拜訪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大早就出門了,劉備非常失望的回去了。隆冬時節,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第二次來到茅廬。結果,諸葛亮被朋友邀出去玩了。劉備很無奈,只好告辭。第三次,諸葛亮在睡午覺,劉備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醒了,忙把劉備請進屋。劉備對諸葛亮的見地極為敬佩,再三懇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見劉備很誠懇,又想到了劉備的三顧茅廬,便答應了。我認為劉備是一個執著的人,我應該向他學習。

讀過了三國演義,我認識了智謀驚人的諸葛亮,義氣深重的關羽,勇猛粗魯的張飛,奸詐狡猾的曹操,堅強執著的劉備……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深,我更喜歡這本書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35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篇一:讀《三國演義》有感

小故事網 時間:XX-10-18 字數: 300字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有意義的書,《三國演義》,這本書里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有忠勇雙全的關羽;有愛民如子的劉備;有知人善任的曹操;還有智勇雙全的孫權等人物。

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關羽了。記得有一個故事是講他的:叫溫酒斬華雄,戰國時期,曹操宴請各路將領討伐董卓,可是董卓的大將華雄十分厲害,一連斬了三名將領的首級,眾將心驚膽戰突然,有一名大將高聲喊到,我願意去殺華雄,他就是關羽。袁紹忙問他是什麼人,眾將說:“他是劉備的結拜兄弟”,現在是一個弓手,袁紹說:一個小小的弓手又敢隨便說話,我從這裡能體會到他非常自大,總是瞧不起別人。曹軍戰鼓咚咚只響,不過一分鐘,關於就提著華雄的腦袋騎著馬過來了,眾將孜孜稱讚。

我覺得關羽非常勇敢,我們不能學袁紹那樣老是小看別人,我要學關羽一樣勇敢的精神,因為我正缺少這種精神,連放一個鞭炮都害怕。

篇二:《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那戰火紛飛的公元3世紀,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各占一方。這,就是三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

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敬佩書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劉玄德(劉備)、張翼德(張飛)、關雲長(關公)、趙子龍(趙雲)等。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了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人。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他結交了被人們稱為“武聖”的關羽和愛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我還記得,他們走進桃園,備下青牛、白馬等祭禮,三人一起焚香跪拜,立下了誓言:“今劉備、關羽、張飛在此結拜為異性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下共戮!”是啊,他們有難同擋,有福同享,真是好兄弟啊!?

我還想到了給關羽刮骨療毒的華佗。關羽在樊城之戰中,左臂中了毒箭,骨頭髮青。他四處尋找醫生,最後,華佗來了。他看看關羽傷勢,嚇了一跳:如果再不治,幾天后這隻手就廢了!華佗於是問關羽:“我需要把你的皮肉割開,刮骨頭上的毒。你能忍住嗎?”“我視死如歸,當然不怕。”關羽說。就這樣,關羽喝了幾杯酒,邊與馬良下棋,邊伸臂讓華佗醫治。華佗取出尖刀,讓助手捧盆在下邊接血。華佗割開皮肉,就“嚓嚓嚓”地刮起來。關羽邊喝酒吃肉,邊談笑下棋,全無痛苦。刮骨聲仍在沙沙作響。眾人屏住聲息,沒有一絲動靜。華佗鄭重地縫完最後一針,閉上雙目靜默了許久,仿佛剛從空前的激動中解脫出來,同時也佩服關羽的堅韌。

英雄就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三國演義故事情節
三國演義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第一回桃園三結義

東漢未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千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第一回曹操欺父

因曹操不喜歡學習,曹叔父不喜歡曹操,常常到其父面前告賬,一日,曹操看見叔父迎面走來,故意倒地,怪象百出,叔父見狀忙去找其父,說曹操云云,其父忙來看看,結果,什麼事沒有,父親問怎么回事,曹說:只因叔父不喜歡,故意告刁狀,從此以後,父親不再聽叔父說的了,曹操更加我行我素。

第二回張飛怒鞭督郵

因為劉備討黃巾有功,當上了縣尉,不久,督郵來了,很是瞧不起劉備,問起劉備的家世,劉備說是中山靖王之後,督郵說劉備冒充帝胄,侍從告訴劉備督郵發怒是一位沒有賄賂給他,劉備說自從上任以來沒有拿過百姓的東西,沒有錢給他,於是督郵真的發怒了,後來張飛喝了幾杯悶酒,騎著馬出來,看見幾個來人跪在縣衙口,問清楚了願意,張飛很是生氣,就衝進去把督郵抓了出來綁在縣衙門口一個柱子上,扯下柳條來打,打斷了好幾根。

第四回曹操獻刀

董卓專權,朝廷重臣議論如何除掉他。曹操借王允寶刀,說要假意獻給董卓希望乘機刺殺董他,王允給了他刀。曹操藏刀來到董府,等到一旁伺候的呂布走後,與說些閒話,乘董卓不耐煩倒向床上時拔刀企圖行刺,被董卓從鏡子中發現。曹操忙撒謊說是來獻刀的,然後把刀呈給董卓,自己急急忙忙逃跑了。董卓醒悟曹操來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

第五回曹操誤殺呂伯奢

曹操刺殺董卓事敗逃跑,途中經過他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住處,呂伯奢留曹操住一晚,當夜,呂伯奢出去買酒,吩咐家人殺豬來款待曹操。曹操半夜聽到磨刀聲,並聽到呂家人說“先綁了再殺”.曹操生疑,以為呂伯奢要加害於他。於是持刀衝出,將呂全家殺光!後看到廚房裡綁著一頭豬準備宰殺,才知道誤殺好人。曹操離開呂家,途中碰見呂伯奢買酒回來,呂伯奢說已經吩咐家人殺豬設酒來款待曹操,為何這么快就要走了。沒想到曹操竟然舉刀將呂伯奢殺掉。同行的陳宮怪他非常沒有義氣。曹操說,寧可我辜負了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人辜負我。陳宮愕然。於是陳宮就去投靠了張繡。

第五回關羽溫酒斬華雄

三國時期,董卓專政曹操聯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人,討伐董卓,董卓派華雄強去應戰,袁紹等人的手下都被打敗了,這是關雲長提刀請戰,曹操說喝碗酒再去,雲長說回來再喝,翼德為他擊鼓,把華雄的人頭提回來時酒剛剛溫。

第十七回曹操割發代首

莊稼大收之際,有戰士不懂愛護,隨意踩踏。為保護莊稼,曹操下令戰士不許踐踏莊稼,違者斬。此後情況好轉,莊稼很好。一次,曹操在經過麥地時因戰馬受到驚嚇跑進麥田踩壞了麥子。曹操要執行軍令,割首謝罪,但因眾將勸說且顧慮到大局,決定割發代首。

第二十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話說曹操約劉備喝酒,當時是冬天,酒正在煮著,曹說天下可以稱上英雄的只是4人,袁紹,孫權,他自己,還有劉備,當時劉備聽了這個話,嚇得杯子都掉到地上去了,其實曹操這么說就是為了要試探劉備是不是真的有野心。

第二十五-二十六回關羽千里走單騎

建安五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丑,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找到劉備。

第二七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占據的古城外殺蔡陽,“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第三十回官渡之戰

中國東漢建安五年,曹操統軍在官渡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訊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第三十六-三十七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徐庶北上歸曹以後,心中仍十分依戀故主劉備和好友諸葛亮。儘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但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與劉備、諸葛亮為敵。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

第三十八-三十九回三顧茅廬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台階下等候。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第三十九回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下。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這是孔明出山後打的第一仗。

第四十回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第四十一回劉備攜民渡江

當曹操的大軍南征荊州,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新野、樊城的百姓雖死都願意跟隨劉備。於是,劉備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認為“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沿途收留難民,扶老攜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攜民渡江的悲壯一幕。

第四十一-四十二回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國時期,當陽長坂之戰是曹操、劉備兩軍的一次遭遇戰,驍將趙雲擔當保護劉備家小重任。由於曹軍來勢兇猛,劉備雖衝出包圍,家小卻陷入曹軍圍困之中,趙雲拚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之子阿斗,趙雲衝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摔阿斗的故事。

第四十二回張飛大鬧長坂坡

長坂坡之戰時,曹操大軍追殺而來,張飛挺矛立弓站於長坂坡上,厲聲大喝: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發抖。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夏候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於馬下,於是曹操連忙帶頭回馬退走。

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東漢末,曹操自知一下吞併孫劉很難。於是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孫權手下除魯肅外都主張降曹自保。魯肅特請諸葛亮當說客。諸葛亮至吳,一番話說得謀士張昭啞口無言。之後,東吳謀士都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第四十四回蔣乾中計

曹操欲打探東吳實力,派與周喻有舊的蔣乾前往。不想周喻早看出蔣乾的目的,誘與之共寢,將假書信放於案上。蔣看周熟睡,故查看書信,發現周與曹營的毛介蔡瑁有書信來往,周又設計讓蔣“無意”聽見與毛蔡請人互通情報,故蔣乾中計,報之與曹,曹一怒將毛蔡二人殺害。

第四十六回黃蓋苦肉計

公元2XX年,曹操率領百萬大軍,向一舉擊敗東吳國。在赤壁,與周瑜的三萬駿馬隔江相望。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然都站不穩,一交鋒,曹兵就大敗。曹操又下令用鐵鏈將戰船連線起來。黃蓋和周瑜密探了一番,想出了苦肉計。第二天,黃蓋家莊不服從軍令,與周瑜頂撞起來,周瑜大怒,將黃蓋痛打了一頓黃蓋一氣之下寫了一封投降書給曹操,

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嫉妒。有一天,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第四十八回龐統獻連環計

第四十八-四十九回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當時,周瑜安排好火攻的各項事宜,帶眾將視察江邊,見江上風吹戰旗,觸動心事,便吐血倒地,一病不起。諸葛亮聞訊前去探望,並寫出“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十六個字,指出周瑜心病來源。後來,諸葛亮還設壇祭風,助周瑜完成火攻。

第五十回華容道義釋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倉皇從華容道敗逃。諸葛亮派關羽在這裡埋伏。曹操人困馬乏,損兵折將,不能再戰。關羽念在過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不顧立下要活捉曹操的軍令狀,放過了他。

第五十一回諸葛亮一氣周瑜

赤壁大戰後,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被諸葛亮搶先奪去。

第五十四回二氣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五十六回三氣周瑜

周瑜向劉備討還荊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敗,結果病死了。臨死前,他說:“既生瑜,何生亮!”便被自己活活的氣死了

第五十八回曹操割須棄袍

第六十六回關羽單刀赴會

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三計氣死周瑜得了荊湘九郡其中荊洲是當時軍事要陣為兵家必爭之地劉備為完成三足鼎立之勢需奪取西川以立其業故派大將關羽鎮守要地荊洲吳國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始終不放棄奪回荊洲的想法因此設酒宴名為招待關羽實為鴻門之宴宴請關羽過江到東吳席間埋伏刀斧手欲殺之關羽久戰沙場熟讀兵書早知是計便有所準備故而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提著寶刀輕駕小舟單刀赴會席間關羽借與魯子敬多年未見敘舊為由拉著魯肅不放手互相敬酒實則以魯肅為人質以脫身埋伏刀斧手見魯肅被困不敢輕易下手關羽不僅應邀赴了宴會更挫動了吳國的銳氣打消了孫權收回荊洲的念頭同時也歌頌了關羽勇敢的精神和過人的才智

第七十二回楊修之死

身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殺,便親率大軍20萬為夏報仇,不想迭遭挫敗。這天,曹操看到廚房送來的雞湯,覺得目前的戰局很像啃雞肋骨,丟掉捨不得,要吃沒什麼肉。此時,大將夏侯敦來請示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而答:“雞肋!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聽到這一口令,隨即吩咐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敦驚問何故,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將要退兵。雞肋,是要吃無肉,丟掉可惜。現在的戰局也正是這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不如早歸。我料定魏王來日必要班師,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時慌亂。”夏侯敦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也收拾起來。曹操知道後大怒,以“亂我軍心”論罪,將楊修處斬了。

第七十四回關羽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于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捨。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說曹兵移到城北駐紮。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易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湧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

第七十五回關公刮骨療傷

關羽的左臂曾經被飛來的箭射穿,之後雖然痊癒,但每到陰雨天,骨頭依然酸疼。醫生說:“箭頭有毒,毒性已經進入骨頭,應該割破胳膊,把骨頭上的毒刮乾淨,這個病才能完全除去。”於是關羽伸出胳膊讓華佗用刀劈開。那時候關羽正與其他將領喝酒,胳膊上的血流得很多,盛血的盤子都滿了,可是關羽割肉喝酒,談笑很自然。

第七十六-七十七回關羽大意失荊州

關羽打敗曹仁,生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嚇的曹操幾次想要遷都。這之後,他慢慢的驕傲起來,而關羽的得志是曹操和孫權都不願意看到的。曹操派人挑撥關羽與孫權的關係,而關羽又拒絕了孫權的聯姻邀請。於是雙方關係緊張起來。孫權派當時沒有名氣的陸遜接替呂蒙為都督,陸遜假裝低聲下氣討好關羽,關羽果然中計,把安排防備吳國的兵力大部分調去對付曹操。於是呂蒙趁關羽與曹軍作戰之時,假裝為商人白衣過江,奪取了關羽的根據地。關羽戰鬥失利,沒有了退路,只好敗走麥城,後來被呂蒙活捉斬首。

第八十一回張飛遇害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劉備白帝城託孤

第八十七-八十九回七擒七放孟獲

第九十五回空城計

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時孔明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其餘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引兵來到,運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樓,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大感不解,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

第九十五-九十六回馬謖失街亭

司馬懿軍逼祁山,諸葛亮不知派誰去守,馬謖欣然願往,可諸葛亮怕他沒有作戰經驗,不讓他去,馬謖苦苦相求,諸葛亮撥給他2萬軍馬,任他調度,派王平為副將,馬謖想在高山上扎地,可王平卻認為在平地上,馬謖不聽,給了王平五千人馬,自領大軍往山上駐紮,司馬懿原以為街亭難攻,一聽馬謖在山上駐紮,大喜,便派人圍住此山,截斷水糧,山上士兵一衝下來,就用弓箭擋回士兵們不耐饑渴,打了一陣子都下山投降,馬謖慘敗,只有王平還堅持了一陣子

第一百零二回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諸葛亮快死了,他留下計策,軍隊先是扮成撤退,在途中留下幾路伏兵,司馬仲達來追擊時,就伏兵出擊,軍隊中推出一架車,上面坐著諸葛亮的雕像,司馬仲達以為諸葛亮沒死,自己上當了,趕快撤退。蜀軍追殺一陣,然後走的撤回漢中。這樣達到安全撤退的目的。

第一百一十五回智殺魏延

諸葛亮初見魏延之時,便料定魏延必反,於是安排馬岱在魏延身邊臥底,並於臨終之前給楊儀一個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時打開。後來魏延果真造反,楊儀按計行事,讓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這時馬岱應聲而出,殺死魏延。

第一百一十九回樂不思蜀

蜀後主劉禪投降以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在放到蜀國的音樂時,蜀國的官員都掉眼淚了,只有劉禪還笑嘻嘻的,司馬昭問劉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快樂,不想。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

國小生讀後感作文:《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這本書是我七歲時買的,那時候我讀了一遍。由於生字太多,對書中諸多故事情節都是一知半解。

這個暑假期間我又將它細細地閱讀了一遍,認認真真地將故事情節解剖了下。在此故事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智慧絕倫、聰明絕頂、鞠躬盡瘁。在本書中的《草船借箭》故事裡,關於周瑜故意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武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雖然軍中嚴重缺箭,但諸葛亮聰明絕頂,利用草船借箭為周瑜贏得了十萬支箭,使自己免於一死。

在本書後敘中,諸葛亮六次出師防禦司馬懿的進攻而勞累生病,他卻強支病體,依舊令人扶他出去巡營,由此可見他是多么的鞠躬盡瘁、盡心盡責啊!回到營中,病情惡化,依舊不忘囑咐那些忠義之士們,要依舊法而行,不可急驟。還囑咐楊儀如果他死後不需操辦喪禮,節儉而行。

…………

讀完這個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隨機應變,因為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取得成功。長大後,我也要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盡心盡責,在自己的崗位上恪守盡忠。

四大名著讀後感1000字:《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這樣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故事慢慢地拉開了序幕。

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關於這些人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映入我的眼帘,我能感受到十常待之亂里何進的無謀,過五關斬六將中關羽的尋兄心切,官渡之戰袁紹的好謀而不斷,三顧茅廬中劉備的耐心。

為什麼古人對諸葛亮的評價高,而對曹操的評價低?因為諸葛亮是漢室宗親劉皇叔的忠臣,並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垂青史,同時還足智多謀;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次打獵,曹操用皇帝的箭射中了一頭鹿,大臣們看見是皇帝的箭,就高呼萬歲,而曹操卻一手擋住皇帝。就這一點在古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而且他奸詐無比,被世人稱為“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為我們講述了當時也令現在人都無法想像,也無法超越的計謀,有時真讓人不寒而慄。比如:董國舅拿著御帶詔,剛出宮就遇上了曹操,那個氣氛哪!嘖嘖,可不是開玩笑的……要是開的話,那可是拿腦袋開玩笑;再如當徐盛、丁奉、陳武、潘璋追上劉備和孫夫人的時候,名位看官基本上都會豆大汗珠接二連三地從背上滾落下來,或者雞皮疙瘩瞬間從四處爆炸似的蔓延開來。那真叫緊張!

《三國演義》和現在的社會有關係嗎?我認為是有的,如:美國現在監聽各國的情報與三國里各派間諜打探訊息一樣。或如日本沒有理由地把中國故有領土,稱作是自己的地盤,就像孫權稱荊州是自己的領土,因為孫權認為赤壁之戰是自己的功勞大,但實際上要不是諸葛亮不記前嫌,治好了周瑜的心病,萬一弄出個什麼,把周瑜給掛了怎么辦。內事不決問張召,外事不決問公瑾,要是周瑜掛了,孫權該問誰!

《三國演義》里的一些人物,與現在的一些政治人物有相同之處嗎?答案是確定的,因為《三國演義》基本上囊括了各種人的性格,比如:安倍就像禰衡,因為他們都十分驕傲,安倍在二戰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侵略國竟大膽地對道嫌一字不提,讓世人嘲笑,也包括了日本人!

《三國演義》里的人物最受歡迎的是誰?對我而言,首選是諸葛先生,他的故事老少皆知、家喻戶曉,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比如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而且足智多謀,有“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的美譽。當然劉皇叔數第二,為什麼呢?當陶謙將徐州相讓,皇叔不要;劉表也曾想將荊州讓之,他也不要。劉備讓人們感覺十分仁慈,而且禮賢下士,尤其是極重情義,當義弟關羽和張飛掛了之後,他一心想把仇人處理掉,竟出動了70萬大軍,這可是舉國之力,並傾巢出動啊!我想當時他是不考慮後果的。事實也是如此!

《三國演義》主要講什麼呢?當然講各種計謀,並用計謀得到名譽、城池、財物、美人等;用計謀消滅敵人、仇人等。他們用離間計、連環計、借刀殺人、笑裡藏刀、瞞天過海等,把三十六計都用了個遍,也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

雖然,三國已成為歷史,但我們以史為鑑,前事不忘,乃後事之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