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爐的讀後感

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帶來一篇讀後感銘文,請參考閱讀;

翻著書頁的最後幾張,我仍以為應該還有狗尿苔好多未完結的故事。善人說過狗尿苔要上學,要養活蠶婆,村里好多人還要靠他哩!我總是惦念這一幕,然而終究還是翻到了《古爐》的最後一頁,我見不著賈平凹想說的故事,卻明白他想說的故事,那古爐村的真善美,綿延著人性的溫良,是所有罪惡的歸途。所謂《古爐》,不過是我們不曾介意也未想去介意過的一隅,這60年代的故事太過模糊,甚至模糊得忽略了它存在的意義。我卻透過紙背摸到了她的氣息,那個悲壯的年代,那些可愛又可恨的人們,從中涔涔地滲出的一絲真善美,讓我懂得去謙卑、去寬容、去愛。

若說狗尿苔,他用再天真不過的視角去摘眼前的世界,他能跟狗兒、貓兒、鳥兒說話,他不願去傷害這世界的任何一條生命,即使被逼迫到世界的邊緣,總能以孩童的天真去包容,莫不是賈平凹最想表達的“真”。所以說,狗尿苔的身世便成了一個謎。說狗尿苔通靈,不如說他是天上的人來到凡間,用最誠摯的心靈撫慰世間萬物。如此作者想表達的“真”即是無有緣由的,在《高興》里他是在貧瘠與髒亂中尋找美的劉高興;在《秦腔》里他是能與土地公、土地婆說話的瘋子引生;而在《古爐》里他是能預言、能物語卻似永遠長不高的狗尿苔。他們都以最卑微的身份聯通這天地與人間,所有的景色都因他們而美麗。

“當善人唱著開路歌,所有的人都在流淚”善人,古爐村的靈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在一個道德被無視、尊嚴被踐踏的社會境遇下,他苦苦地支撐著這片土地的信仰。我是愛看善人說病的,無論怎樣的場景,我能感覺到他已然是在對我說,說倫理、說綱常、說人性的美、說萬物的靈……漸漸的,我便在這些言辭里慢慢融化,從而有了靈魂。或者可以說善人是集合了中國五千年道德文化的同一體,他的存在似在拯救古爐村,然而卻是在譏諷著人們難以得到解脫。古爐村總是把善人當作活在世界邊緣的人,我卻覺得善人是抱有徐志摩那詩意的信仰去救贖世人,對於仁者,無論結局如何,這樣已經足夠。善人的原型為王鳳儀,書中闡述多出自《王鳳儀言行錄》,它適合於那個年代,去滌盪麻木的靈魂。善人死了,留下一顆未燒融的心,他是把希望留給了活著的人,把未來給了狗尿苔。正如李修元生前最後的詩“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我想,這大概就是諸佛的歸宿吧!

仁者心懷天下,智者上下通達。善人為仁者,那么蠶婆必是智者。在莫名的年代莫名地成了階級底層的人,為了守護狗尿苔承受著一切來自外界莫名的傷害。她為古爐村醫病,是抱著虔誠的態度,用愛化解世間的痛苦與罪孽,古爐村離不開蠶婆,卻對不起蠶婆。她的智慧源自無疆的大愛,於是便貫通出自然的藝術。我想這是賈平凹最想表達的藝術之美,所以他總是願意去最接近土地的社會裡去尋找創作的靈感,正如後記里所說的一樣“最有興趣去結實那些民間的藝人,比如刻皮影的,捏花饃饃的,搞木雕泥塑的,做血社火芯子的,無師而繪畫的,鉸花花的”。在陝北發現了目不識丁,剪出的紙花卻有一種神聖境界的老太太周苹英,這是帶有靈魂圖案的藝術,於是作者便將這種藝術形式植根於《古爐》里的蠶婆,從而有了那貼有許多動物的窗花,栩栩如生地在六十年代農村的窗沿上跳動,隔絕了外物的躁動與煩囂。這是我所體會到的美,只有在白黑的紙墨間才能感受發自內心的呼喊,總是逃離不了鄉間、土地和裊裊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