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爐的讀後感

讀完《古爐》遠遠沒有沉浸於《秦腔》的那種震撼,如果說我是感慨於秦腔的沒落,如夏天智為秦腔而死的輓歌隨著他蓋著馬勺的棺槨慢慢滲進土裡,那么對於文革時期的辛酸往事便不會產生太多共鳴。被扭曲的社會價值觀蹂躪了二十多年,在發覺的時候多么迫切的需要純粹的思想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白,而《古爐》是可以的,至少賈平凹懷有一種“不以物挫志”的信念,用最真誠的感受和最樸實的語言抒寫著心靈的寄託。

五十多歲的賈平凹經歷了世間種種的悲歡離合,悲感於“西京自古不留客,哪裡黃土都埋人”這樣的詞句,漸漸坦然許多。以前的作品中還有如“蝶來風有致、人去月無聊”般的小清新、小文藝,到如今多是生生死死的沉重感,字裡行間的變化,也感染了我的念想。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老了就要提醒自己:一定不要貪戀位子,不吃粉便騰板凳,一定不要太去拋頭露面,能不參加的活動堅決抹下臉拒絕,一定不要太偏執,一定不要嫉妒別人。”如此大道無為的心態,是因為經歷太多。觀書如交友,久與之習,必有薰染,相較於現實生活的紛繁雜擾,我還是喜歡書香里的純。於是乎,信仰也漸漸與老莊越走越近,在欲望和浮華的潮水中,放一箸,退一步,能逃一點便是一點吧!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