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共9篇)

高一讀後感範文:文化苦旅的讀後感200字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這篇文化苦旅的讀後感200字由帶給大家,同學們要認真賞析。

高中寒假的讀後感1000字:讀《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高中寒假的讀後感1000字:讀《文化苦旅》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划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後卻浸透著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藉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於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樑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後,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500字(高中生)
文化苦旅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裡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淒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裡,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裡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讀罷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麼,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不去,心中難復平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秋雨先生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畢竟秋雨先生釀製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我就這樣追隨著秋雨先生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裡真安靜"的孤獨與餘韻……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讀後感4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裡,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箇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的詠嘆,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秘。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著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余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我覺得,憑藉《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迴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高一讀後感範文:文化苦旅的讀後感7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高一讀後感範文:文化苦旅的讀後感700字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淒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种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篇一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裡,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箇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的詠嘆,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秘。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著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余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我覺得,憑藉《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迴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篇二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淒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种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凍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然在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的卻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寫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他大約相當於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能聯繫上出遠門的親人。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首先說的是這裡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紅綢,而恰好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於是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裡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淒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失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

高中寒假的讀後感1000字:讀《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高中寒假的讀後感1000字:讀《文化苦旅》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划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後卻浸透著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藉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於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樑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後,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後感15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1000字
有關高中生讀後感:《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550字
關於小學生暑假讀後感: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讀後感言:文化苦旅的讀後感200字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400字範文
關於文化苦旅的讀後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