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勵志修學名著讀後感

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沒有經過太多的文學加工,所以有時候覺得比較像日記

童年:故事一開始,主人公阿廖沙的父親就死了,隨後跟著母親和外婆來到了外公家生活,外公是開染坊的。這個家庭並不和睦,空氣中充滿了敵意,兩個舅舅沒事兒就毆打他們的妻子,一個媳婦被打死了,另一個媳婦生產的時候死了。

阿廖沙不喜歡外公,因為外公毒打過他,兩個舅舅為了爭奪家產手足相殘。在這種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來的生活中,阿廖沙只有和外婆在一起的時候才感覺到溫暖和關愛,如果沒有外婆,阿廖沙覺得自己生活不下去了。

後來,阿廖沙的母親去世了,之前她再婚過,當然繼父對阿廖沙並不好。阿廖沙就要到“人間”去謀生了。

在人間:最初的經歷是在鞋店當學徒(受虐待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後來到了外婆的妹妹家裡當學徒,主人是個繪圖師。這一家人挺有意思,明明衣食無憂,但是天天就是沒事兒找事兒,互相折磨。最後阿廖沙逃出來了。

然後他去了輪船上面當洗碗工,又見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三部曲主要就是說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的)。下諾夫德羅哥,蘇聯期間曾被稱為高爾基。

當然還有人世間的種種罪惡,似乎每一個人都要被生活逼得崩潰,於是他們靠折磨侮辱他人來取樂,每一個人都生活的那么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但是阿廖沙相信,即便生活在這樣骯髒的土壤,也有一些人堅持自己的美好和原則,最想光明的生活。

因為有兩位好心的太太的幫助,借給他書籍,阿廖沙愛上了讀書。可謂是廢寢忘食。他狼吞虎咽,書中的世界那么美好,而現實世界卻那么殘酷。當然阿廖沙還會思索,學而不思則罔啊。

後來阿廖沙覺得這種生活真是沒有意義,沒有希望,出路又在何處呢?他決定去上大學。

我的大學:雖然他只有十六歲,但是在很多方面感覺自己心裡已經老了(我也有這種感覺)。來到喀山,現實很快粉碎了他的夢想。其實高爾基上的並不是真正的大學,而是社會大學。同時也初步接觸了革命。

後來,阿廖沙得知自己的外婆去世了,是被“啃老族”活活拖垮的。阿廖沙很傷心,因為童年時代自己的精神支柱就這樣消失了。而與此同時,生活上的種種不如意,人生的困厄找不到解決的方法都讓阿廖沙覺得生無所戀,於是他決定自殺。

於是他買了一把手槍,幸好它對人體的構造不是太了解,所以沒有打中心臟,不然我們就看不到這部三部曲了。

經過了這個事情,阿廖沙回過頭來發覺自己真的很幼稚。經過了幾年在不同地方的見識,他又踏上了新的旅途……

其實自己看的時候不是很喜歡,因為敘事結構太鬆散了,不像一般的文學作品那樣有一種貫穿始終的線索。似乎只是不斷地記述一個又一個人物,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但是這裡面真正的意義在於重現了那種底層生活,誠然反映底層人民生活的文學作品並不少,但是我從來沒有像三部曲這樣感到這么壓抑,因為經過文學加工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過於傳奇。但是三部曲裡面卻不是這樣,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真實,善無善報,惡無惡報。每一個人都在生活當中苦苦掙扎,找不到希望,因為沒有得到過公正而自暴自棄。

即便是阿廖沙的外公,我相信他也是愛阿廖沙的,但是生活總是那樣地折磨人。讓他所有的情感都被耗盡了,也就變成了一個殘暴吝嗇的老人。

但是阿廖沙說過,哪怕山重水複,到處泥濘找不到出路。但是不管用什麼,總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