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為人,貴在誠信

首先,這個故事讓我想到誠信問題。什麼是誠信呢?“誠信”的“信”字是由“人”和“言”構成的,就是說人要說到做到。這讓我想到一則故事,一位德國博士留學生想留在德國工作,他應聘了多家公司,但是均告失敗。這位博士非常迷茫,他想:以我的實力,大公司如果有問題,那么小公司為什麼也不行呢?最後,一位人事經理向他揭開了秘密,原來在他的信用檔案中記載著他在讀大二時的逃票記錄。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誠信對人是多么的重要。也許你會認為現代社會,人只需要達到一定的文化素質,一定的社會經歷,一定的經濟水平就可以了。但是我想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這是很可怕的事情。現在社會上存在著的學術作假問題,大學生不還貸款的問題,都體現了誠信的危機。

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是不完整的,不能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益的獨立的人。中國人素來重視誠信,在古代就有“人無信不立”的說法。故事中的老漢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希望用誠信來鑄造一片安寧而有道德的天空。

聽到這則材料我就想到了“誠信”兩字,其實誠信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前幾年的聯考題中就曾涉及到這一點,用以引起大家對此的討論。

前一位同學提到商鞅和曾子的故事,我覺得誠信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的美德,誠信更是叩響一個偉大時代的敲門磚,也就是說誠信是做人或者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
商鞅立木,實際上是開啟了封建時代的先河,此項創舉正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如今,誠信在社會上引發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前面的同學已經有所提及,我想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曾經聽到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常年存放著一位好友早年所賺的錢,後來這位父親患上很重的病,但是他仍然不肯去動用那筆錢,雖然他的妻子懇求他用這筆錢救急。這位父親的兒子並沒有怪罪老父親的固執,相反,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了誠信這一做人的原則,一種民族的精神。之後,他又把父親的故事告訴了自己的兒子,這種民族的美德就是這樣代代相傳了下來。我想誠信是應當傳承的。

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注意到了一個非常小的細節,就是這位債主沒有在借錢的同時打借條,這位老漢確實是一位講誠信的人,他秉承著誠信的原則,不遠千里去歸還十五年前所欠的500元錢。但是,現在我們的社會中,還存在許多類似大學生不還貸的現象,如果這位老漢沒有守信,那么在沒有借條的情況下,我們就無法規範他的行為。市場經濟固然需要誠信,但是誠信的底線是什麼呢?我想那就是法律。我們除了用道德來規範人們的行為,教育人們講求個人誠信之外,我們還需要法律制度的健全。法律是一個社會對個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法律健全的條件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倡社會的道德風尚。所以,法是德的基礎,德是法進一步的升華。道德以感召力來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但是它只有道德上的約束,我們不能依靠它來感化頑固不化者,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讓人們的自由和權利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