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不讓春知道

拈幾瓣翠綠,幾瓣鵝黃,幾瓣粉紅,幾瓣淺紫,調配成眼帘中讓人垂涎欲滴的欲望,吮吸左岸咖啡般撩人心扉的濃香,醉倒在比巴黎文化更加風情萬種的千姿百態中浮想聯翩,不知醒來。
三月,在桃花璀璨,綠柳折腰,雨潤如梭,陽光嫻熟的熱烈中,把春天推上舞台。
於是,五顏六色漲得人眼無暇顧及,患了色盲。
三月的幸運花——毋忘我,此時,一枝獨秀。
在伊甸園的亞當,為所有的花兒命名後,對著一朵小花說:“我怎會忽略這么美麗可愛的小花,你就叫毋忘我吧。”從此以後,你代表希望與美麗,長盛不衰。
我,脆弱,不甘倒伏,在冷暖交加的變換中,長著,漸漸地長著,蔥蘢了一地讚嘆,腐蝕綠波蕩漾的土地,於荒蕪中,繽紛了季節的枯竭。
心,開始復甦。
折幾段嫩柳,伴著唐朝《宮渡柳歌》中娓娓道來的“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明年柳枝黃,問君還家否?”的委婉曲調,走在明代朱燉《楊柳枝》的“春來折盡更逢春,舊折長條又復新。惟有行人相送別,今年不是去年人”的哀傷感嘆中,虛度空寂的靈魂。
農諺云:插柳不讓春知道。
名詩曰: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插柳的人儘管有幾分冷酷無情,雖沒抱多大希望而為之,柳枝卻落地生根,茂密成蔭,以旺盛的翠綠來回報插柳者那淡淡的情感。花比柳嬌,柳比花賤,因此嬌花難養,賤柳易活,這猶如遠大的理想難於實現,而貼近現實的目標更容易到達一樣。
古時折柳送客數唐朝最甚。當時灞水兩岸垂柳依依,“灞柳風雪”曾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長安人送客,必至灞水折柳而別。
唐末詩人羅隱詩云:灞岸晴來送客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由此可見,當時折柳送客盛況空前。
送別親朋好友,本就依依難別,倍覺傷感。既然折柳送客成為風俗,成為習慣,成為排解心中疙瘩的視窗,何不順其自然。因此,人見了柳枝就免不了傷感。
唐詩人裴悅《柳》詩云: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詩中瀰漫柳枝無情,只送人不迎人的悲傷情緒,讓人倍感折柳送客的無可奈何。
唐詩人李商隱也發出感慨:含煙若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折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留歸。規勸人們送客時,留下一半,迎人歸來,浪漫溫馨,耐人尋味。
送客折柳,一地風情,一地獨特,誰來呵護嫩柳成行,綠樹成蔭?折幾許柳段,植入繁茂的土地繁衍,長一地翠綠,鼓滿情定一生的諾言,瘋長,一路瘋長,成風景滿地,輝煌。
把你的柔情蜜意,滲透於柳枝的枝節間,融入土地,悄悄生長,讓春天大吃一驚。
春天,插柳於豐腴的大地,我怎么能讓你知道。

※本文作者:zhangxf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