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陽羨溪山好

賈田陽羨說東坡,想見溪山勝概多。

曾是中營夸繡帽,尚傳遺廟鎖雕戈。

斬蛟義概人猶記,化蝠仙蹤事易訛。

我欲問津先訪古,古靈題跡試摩挲。

——宋·岳珂:“問道宜興二首”

宜興古稱荊邑,舊名陽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地方。荊邑是西晉建威將軍周處的故里,至今城中還有紀念他的祠宇周王廟。“一門五候”的顯赫固然世所罕有,但更令後人欽敬的還是《世說新語》中記述的周處除“三害”那一段動人傳說。少年時的周處“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與荊溪惡蛟,南山猛虎,並稱暴犯百姓“三橫”,而“三橫”之中,尤以周處為劇。周處得知自己的過失後,自慚千夫所指,立志改過自新,於是入山射虎,下山搏蛟,並拜文學家陸機、陸云為師,從此發憤讀書,於是才兼文武,終於為國建威,成了忠臣孝子。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江山好移,本性難改”,周處能從一個荼毒鄉里的社會無賴,幡然悔悟而成為為民除害,報效家國的鄉賢,箇中的原因千百年來讓無數的中國人陷入推測和思考,風水地氣的解釋使人們對於荊溪山川的鐘靈毓秀抑制不住心中的嚮往。

宜興是我國享有盛名的茶葉主產區。早在漢朝,便有“陽羨買茶”和漢王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記載。到了三國孫吳時代,宜興所產“國山舛茶”便已名傳江南。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品定陽羨茶“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並提出了“陽崖陰林,紫者上,芽者次”的品評標準,陽羨茶迅速名揚全國身價百倍,被納為皇家貢品。唐時詩人李郢有詩描寫進貢的盛況:“凌煙觸露不停采,官價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而宋人徐榮叟的《茶》詩則寫出了陽羨貢茶的持久不衰:“官焙春綠入貢時,擔頭獵獵小黃旗。甘香不數嘗陽羨,密侍天顏喜可知。”

詩、酒、茶,從來不分家,“陽羨紫筍茶”深得詩人的喜愛,“成都貰酒,陽羨烹茶”遂成為歷代文人雅士追慕的時尚。唐代詩人盧仝留下了“聞道薪年入山里,蜇蟲驚動春風起。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宋代蘇東坡則有“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應容緩急煩閭里,桑柘聊同十畝閒”的歌詠。蘇東坡曾卜居陽羨,欣然坦吐露“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的心聲,還把陽羨紫筍茶、陶都紫砂壺和玉女潭金沙泉水並稱為“三絕”大事張揚。

宜興山青水秀,旅遊風光得天獨厚,連綿的群山、蒼鬱的森林、縱橫的河流、奇異的溪潭,獨特的景觀贏得了“陽羨山水甲江南”的美譽。溪山尋幽則曠如也,洞穴探奇則奧如也,深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提出的“游之適“的意趣。宜興的林木山花,清新宜人;宜興的山石岩洞更獨得天工之妙,除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宜興的山石更具一種靈動和神異的天性,其來歷也大是不凡。史載,三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天璽元年(公元276年),陽羨(今宜興)發生強烈地震,離墨山有大石自立,陽羨山忽裂十餘丈,天開石室(即善卷洞),孫皓以為天降祥瑞,於是改“天冊”年號為“天璽”,特封離墨山為國山,並派遣大司空董朝到宜興,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樹起了號稱“江南第一碑”的國山碑。但迭經內亂的東吳王朝已經氣息奄奄,末代皇帝孫皓更是個剛愎自用的昏庸暴君,臣僚百姓恨之入骨,勞民傷財的封禪大典豈能苟延殘喘?不過5年,“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蘇東坡為此寫了著名的念奴嬌《陽羨國山碑懷古》詞感慨系之:“離墨山上,望煙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孫吳封禪處,漫說銀象玉璧……”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