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陽羨溪山好



國山碑成了天下興亡的見證,而作為瑞兆之一的善卷洞卻因其景色瑰麗,奇巽天成,靈秀無比而蜚聲中外,成為國內最大、最古、最奇的“洞天世界”,“江南第一古蹟”、“海內奇觀”之譽不期而至。齊梁以來,高官顯宦紛至沓來,名人雅士,絡繹不斷。南齊王晏詩曰:“龍巖洞前雲木幽,善權寺里夏如秋。松高鶴眠啼鳥靜,地勝僧閒來客留。收經月下煮林茗,觀瀑雲邊開石樓。塵埃六月世途熱,吾語扁舟尋一游。”明人楊一清《游善卷洞》詩有“停杯遲山月,躡屐破林苔,歌吹綠雲上,茶煙引鶴來”等句,把楊相國在善卷洞置酒設撰,舉杯邀月,引來白鶴舞翩躚的場面抒寫得神韻並致。

善卷洞,座落在宜興善卷鄉螺岩山中,距縣城25公里。相傳周幽王二十四年,善卷山區發生了多次地震,洞忽自開。《三國志吳書》載:“陽羨山有空石,長十餘丈,名曰石室。”至梁代乃稱“鬥龍洞”。唐代大司空、節度使李蠙因為有神龍出於洞中的傳說,留下了“萬古靈跡”的題刻,並以洞形捲曲稱之為善卷。但當地人卻傳說善卷之名源於舜帝時的賢人善卷。《莊子 雜篇 讓王第二十八》也曾紀其事:“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縘。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從此躲進了螺岩山中的石洞中,人們仰慕善卷的品格德行,就將此洞取名為“善卷”。南齊廢帝蕭寶卷時因避諱,曾改“卷”為“權”,遂有善權洞之別稱。

善卷洞全洞面積5000平方米,遊程800米,有上、中、下、水四洞。上洞名“雲洞”,中洞名“旱洞”,下洞名“瀑洞”,水洞名“龍洞”。洞分三層,層層相連,可謂山中有洞,洞中有樓,洞中有河,河可通舟,洞洞相通而洞洞不同。前人有詞細數善卷之妙:“移此山來,是當日愚公夸父。還疑倩五丁力士,鑿成紫府。曲磴崎嶇猶可人,懸崖逼側真難渡。只洞中蝙蝠共飛攀,羊腸路。石窟者,形如釜。石突者,形如鼓。更左拿右攫,猙龍獰虎。仙去已無黃鶴到,人來尚憶青鳥舞。漸雲迷丹灶日西斜,催歸步。”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洞口兀立著高達七米的鐘乳石筍,如中流砥柱,昂然挺立,因名“砥柱峰”。石鐘乳是溶洞的必然產物,因為水的溶蝕,山體的石灰岩被溶出了空洞,而流淌在山表從洞頂岩層滴下的水中也就含有了豐富的碳酸鈣,滴在石上又慢慢地沉積堆聚,象樹木一樣地長高變粗、參天成峰。滴水穿石和滴水成石就這樣奇妙地同時在溶洞裡較量著,二個相反的過程造就了洞奇石美的曠世奇觀。當然這個過程十分漫長,“砥柱峰”的形成至今已走過了3 萬多個春秋。“砥柱峰”在古時稱“玉樹靈根”,上面有一尊接引佛,因此又叫“小須彌山”,是善卷洞的當家寶貝。繞過巨石,進入洞中,宛若神仙洞府。中洞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長602至70米、寬14至45米、高11至12米,足可容納二、三千人。穹頂,異石高懸,奇峰倒掛,有青、白、黃、絳諸色,好象是用寶石、翡翠、琥珀鑲砌而成,瑰麗多彩。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腦袋都朝著洞口,像是守衛善卷洞的兩名衛士。岩壁隱約可見遠自南北朝以來的文人題刻,內鐫有一聯云:“伏虎鬚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台”,故有獅象大場的別稱。。

跨上台階,就到了冬暖夏涼的上洞。上洞,形如螺殼,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比中洞大一倍。上洞僅有一個出口,高處封閉。由於該洞正處在螺岩山的中心部位,洞中不見曦日,常年氣溫保持在23攝氏度—27攝氏度,冬暖夏涼。洞內霞霧迷漫,煙雲繚繞,故又稱“雲霧大場”。洞中景物也因此增添了一種朦朧美。洞中的石鐘乳、石柱、石幔,或懸或掛,或聳或臥,琳琅滿目。似形狀物,發人遐思。洞中央有兩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石柱,連綿到洞頂,虬根蟠屈,枝葉紛披,其間小枝分披,或孤削似筆,或密聚成簇,酷似凌寒勁放的紅梅,故有“萬古雙梅”之稱。洞頂有一隻展翅飛翔的碩大蝙蝠,身後還緊跟著幾隻小蝙蝠,萬福來朝、五福臨門、福壽雙全自是人們心中的吉祥如意。環壁更見五彩斑爛,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有的鐘乳形態多變,在不同的角度看,一會兒像猿猴,一會兒像蛤蟆,一會兒又像狐狸、像海豹……濕泳漉的石鐘乳不斷滲出涓涓細流,曲曲折折匯集成大小各異的池潭,仿佛一顆顆晶瑩透亮的明珠輝映著洞中的瑰麗和光彩。最大的池是“媧皇池”和“盤古池”。傳說是這兩位“鍊石補天”、“開天劈地”的歷史神話人物洗澡的地方,現今成為映照洞中美景的耀眼明鏡。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更見奇異天成,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烏龍噴水、金雞獨立、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越發栩栩如生。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