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黑板報內容:地震主要種類

震源:地下發生振動的發源地。

震中:地面上與震源正對的地方。

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

震中距: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

震中區:震中附近的地區。

極震區: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震級: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級,即衡量震源釋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1級,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級的大小是根據地震儀器記錄計算出來的,目前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級是8.9級。

遠震: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稱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內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於6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每次地震,離震中越近,破壞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4、烈度、震級和震源深度之間的關係震級和烈度,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繫。對於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比喻,地震好比一顆炸彈爆炸,炸彈的炸藥量,相當於地震的震級,炸彈對各處的破壞程度,相當於地震烈度。在距炸彈爆炸地點近的地方,破壞就大;遠的地方,破壞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地震烈度不僅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而且與震級、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等多種因素有關。

一般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雖然較小但極震區破壞較嚴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比較大,而震中烈度則不高。

5、活動斷裂帶上什麼部位容易發生地震?(1)活動斷裂帶曲折最為突出的部位(簡稱拐彎處或拐點),往往是震中所在地點。

(2)活動斷裂帶的兩頭(簡稱端點),有時是震中往返跳動的地點。

(3)一條活動斷裂帶和另一條活動斷裂帶交叉的地方(簡稱交叉點),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