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手抄報:地震預警的十個問題

9、地震預警系統應有警報的快速確認和解除

鑒於地震預警技術的現狀,我們不能對地震預警“求全責備”,日本氣象廳在2007年10月1日發布地震預警系統投入使用時就明確指出,由於地震預警技術本身和地震台站環境的問題,包括其他震動的干擾、雷電干擾、儀器設備故障、地震判定技術的複雜,地震預警可能會出現漏、誤、錯報的情況。因此對於地震預警的確認和解除就非常重要,應該成為地震預警系統的重要組陳部分之一。例如,當昭通公眾收到巧家地震警報信號時(據說有15秒時間),並沒有注意第一報的震級是多少,就已經採取了避險措施,地震過後到底是發生地震了沒有,地震有多大都是當地公眾和領導關心的問題。這時地震台網的正式地震速報就起了確定的作用:確實發生了地震,而且是4.9級,不是3級。無疑對於安定民心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巧家地震發生在高鐵沿線,在地震警報第一報時,全線可立即採取了減速行車的措施,如果在幾分鐘後確定的地震參數只有4.9級,而且距離較遠,根據高鐵地震預案,不會有影響,高鐵可以立即恢復運行。這種解除是非常重要的,確認地震和解除警報,對於地震預警減少損失作用巨大。我國有著非常先進的大地震速報系統,目前自動地震速報可以在數分鐘完成,它對於地震預警的確認和解除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地震的確認和警報的解除應該正式列為地震預警的一個組成部分。

10、地震預警是個複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動員和參與

福建地震局局長金星說:要建成一套有效的地震預警系統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高密度的地震台網:每20—30公里一台(實際上應該做到10公里一個台—本文作者注);二是好的處理系統:利用台網捕捉的信息迅速定位、計算震級;三是完善的發布系統:將預警信息迅速傳遞到電視、電台、手機、網路等公共平台;四是健全的法律法規保障:使整個系統能有效運作。概括的說就是“測得到”“定得準”“傳得出”“用得好”。

這四個方面其實只是對地震部門的要求,我們說地震預警是個複雜的社會工程,就是地震預警工程不是單靠地震部門,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所有的行業和部門,關係到每一個人。如前所述地震預警就是地震警報,對於這樣的警報,各種人群、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容忍度,是不一樣的。例如一般公眾只要收到預警就會採取行動,並不關心預警的準確性,反正不造成損失更好,有損失我人已經躲避了,這說明公眾對地震預警有較大的容忍度;再如高鐵,你發布預警,我就採取措施,先減速。我希望在一兩分鐘裡你給我確認是不是大地震還是小地震或者誤報,我可以立刻恢復運行,在說明高鐵是有一定容忍度的;而核電站不能有個預警我就停堆,我要求必須是對我有威脅時報警,停了反應堆,其恢復需要很長時間,這些行業容忍度就低。

各行各業都收到同一個地震警報,其採取的措施需要不同,誰來管?自己管,都要參與,這就叫全社會參與。日本採取了市場化的方法,隨著地震預警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地震預警增值服務商。也有行業自己制定統一辦法的,像日本廣播協會(NHK)就專門根據地震警報信號開發了供本行業使用的地震預警接收和廣播電視發布系統。

只有全社會參與地震預警,才能使地震預警報系統發揮減災作用。這就像戰爭中的防空警報,地震部門是拉警報的,到哪裡躲避、怎樣躲避,還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