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手抄報:神農的生平經歷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于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炎黃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鏇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東夷部落聯盟,並使東夷集團同自己的炎黃集團互結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黃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戰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阪泉之戰

黃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舉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須與之較量,於是誕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戰,炎帝和黃帝部族沒兵戈相見,而是通過廟堂的論戰來判定輸贏。阪是古時一種飲水的木具,炎帝和黃帝雙方一邊都有一個土池,每一個論點誰贏了,誰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會流入傾斜的一方,直到誰的池水先滿,誰就為最後的贏家!為什麼炎帝和黃帝會產生這樣一種輸贏的方式呢?因為炎帝和黃帝都為一家,後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則就是合族,而不是殺的你死我活,最後炎帝的小宗歸為黃帝的大宗,所以從黃帝開始,尊黃帝為人文始祖,華夏道統的象徵。而後的華夏文明其實就是在炎黃血脈之內的一種解釋,一種陳述,故不強調血脈,以人文判定!所以華夏王朝歷來就有這樣的概念就是清君側,而不是滅族的形式!採取滅族的一定是外來的夷狄,因為他們不在華夏血脈內!

華夏形成

華夏是古代中國中原及其以東地區各部族的聯合稱謂,即對“諸華”和“諸夏”各部落的合稱。據部分史學家的研究,炎黃時期,中原周圍地區古代的部族可分為炎黃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炎黃集團在涿鹿之戰中戰勝蚩尤之後,苗蠻集團向南方收縮退卻,炎黃集團則東進和東夷集團融合,形成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到春秋時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蠻集團基本同化,成為秦漢間所謂“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華夏族以炎黃族和東夷部落聯盟為主體。炎黃兩部族最初居住在陝西,融合後逐漸東遷。黃帝族順北洛水南下,又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發展,形成晉南的黃河一帶許多黃帝族方國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順渭水東下,沿黃河南岸向東發展,形成較多炎帝族方國。他們在東進過程中,和東夷部落聯盟不斷融合,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炎帝族戰敗,和黃帝族融合,炎黃勢力壯大。其後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苗蠻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和原來在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容合。上古大華夏部落聯盟最終形成,中國至此進入了華夏時代。據載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華夏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