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手抄報:國語水平測試的性質

作為一項新的國家級考試,國語水平測試(PSC)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探究PSC的發展軌跡,認識與解讀PSC的性質,有助於全面了解PSC的實質,從而制定科學性、適用性、可操作性較強的《PSC大綱》,也有助於明確PSC的測試內容、測試方法、評分系統等一系列實質性問題。

關於PSC的性質的定位,有一個發展過程。94版《國語水平測試大綱》表述為“是應試人國語所達到的標準程度的檢測和評定”。這裡的“標準”實際上主要是從“規範”的角度來說的。94版《PSC大綱》主編劉照雄先生在《推廣國語的重要舉措——國語水平測試簡論》(《語言文字套用》1994年第4期)一文中是這樣表述的:“國語水平測試的性質是對說漢語方言的人學習和使用國語(標準語)所達到的標準程度的檢測和評定。”此說法除了對“標準程度”的內涵進行解釋以外,還對測試對象進行了限制。仲哲明先生在《國語水平測試若干問題的討論》一文中認為“國語水平測試是對應試人掌握和運用國語所達到的規範程度的檢測。”這一表述將“標準程度”改述為“規範程度”,是一個明確化的提法。

PSC的性質決定了測試的內容與方法、測試適用的範圍與對象;同時,測試對象與範圍的明確化也影響了國語水平測試的正確定位。

關於測試的對象與範圍,94版《大綱》的定位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能聽會說國語,國語相對比較標準人員。教師、播音員屬於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員,可以參加國語水平測試。1994年,劉照雄先生在《推廣國語的重要舉措——國語水平測試簡論》一文中明確指出:“這種測試的設計包含著以下幾個前提條件:(一)應試人的母語(第一語言)是漢語;(二)應試人一般通曉漢語書面語;(三)應試人不僅能聽、會說國語,而且他們所從事的職業要求他們必須能說標準的或比較標準的國語。因此,這種測試跟學習和掌握第二語言的測試有明顯的不同。”

同年,仲哲明先生在《國語水平測試若干問題的討論》一文中也同樣認為:“第一,國語水平測試是應試人的母語標準語水平測試,不是外語測試。第二,是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而且主要側重在語言形式規範程度的測試,……第三,應試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的成年人,一般都已經掌握全國統一的國語書面語。”

1994年10月,國家語委、教育部、廣電部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國語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規定:“有必要在一定範圍內對某些崗位的人員進行國語水平測試,並逐步實行國語等級證書制度。”劉照雄先生在《推廣國語的重要舉措——國語水平測試簡論》一文中繼續強調:“開展國語水平測試,一定要跟工作的實際需要聯繫起來,先在急需開展的行業、部門或系統中進行,根據需要和可能逐步擴大範圍,工作要適度。”1996年,劉照雄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國語水平測試的構想與實施》中重新強調了這一觀點,並且作了進一步闡述:“國語水平測試的最初構想,曾經把這種測試設計為對一切社會成員的測試。這種構想不但在操作上不分急緩、輕重,而且也難以實現普遍的效用。從我國推廣國語的進程來看,廣大操方言的人還處在普及國語的階段,只是在一些行業的層面上具備了提高的條件。現階段還不可能也不必要對社會各階層、各行業普遍進行國語水平測試。”

這一構想實際含義就是國語水平測試的測試對象應是國語水平達到或要求達到二級或一級的人員,這也是94版《大綱》適用的範圍與對象。基於這一點,所以當時對國語水平測試性質的定位僅僅限於對應試人說國語“規範程度”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