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誰為食品安全“埋單”

解決食品安全之方法有很多,並非只有“華山一條路”,各方聲音也對此紛紛建言獻策。近日有文章分析認為,消除食品安全隱患還需要消費者為食品信息追溯“埋單”。

食品安全手抄報:誰為食品安全“埋單”

文章大意為,“如果消費者不願意對食品出高價,那么市場會通過降低成本方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得生產者為了降低成本而引發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消費者喜歡‘賣相’好的食品,生產者可能會‘主動’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為食品‘染色’,以滿足消費者對食品‘賣相’的偏好;而如果消費者提供信息必然要增加額外成本,並可能隨著信息覆蓋的範圍、信息細節的精確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加,所以只有消費者願意為增加的信息‘埋單’,市場才會供給含有信息的食品。”為論證此邏輯,文章還分別從古今中外、數據調查等角度對此進行舉例分析,希望能以此來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在這之前的各方爭論,雖呈“百家爭鳴”之勢但多大同小異。有的建議要用法律重典懲處,有的要求各相關部門多監管,有的呼籲對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進行社會宣傳教育。而“讓消費者多出錢去購買食品安全”之策在眾多建言中則顯得甚是標新立異。

“我不會多出那份本不該讓我出的錢”,有消費者對此表態,“先不說多出錢能不能買到放心食品,更重要的是誰能保證供貨商會不會藉此從中牟利?”“現在物價普遍居高,再讓消費者多掏錢,我看是不行”。那商家呢?“在沒有相當實力,以及對市場的絕對份額和影響力的前提下貿然增加生產成本會直接使自身置於不利局面。”某學者對此表示。這種分析也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消費者不相信商家能否自律,而同時商家也在擔心產品成本高而導致市場競爭的不利。各個行業競爭者彼此都虎視眈眈,恨不得別家全部倒閉而只剩自己一家做大,一個小小的決意對企業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因為自身的隨意拍板而導致被競爭對手趁機分割了自己的市場蛋糕,就未免顯得有些自討苦吃。

但並非說此種方法不行,只是要考慮一下商家和消費者究竟誰先為食品安全“埋單”。礦泉水新貴“恆大冰泉”雖然“出道”較晚卻來勢洶洶,不但在國內市場上與“農夫山泉”、“娃哈哈”等老貴一比高低,還贏得國際承認,並與眾多國家簽約直接去國外競爭,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也許可以說“土豪”恆大財大氣粗,不過沒錢雖然不行,但有錢也並非萬能,恆大冰泉能贏得國際承認充分說明自身“德”很硬。就如張勇所說的“讓尚德守法者得到褒獎,既有名、又有利”。監管懲戒、完善法規、健全機制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尚德才是商家食品安全的標桿,只有建立起崇德向善的公序良俗並形成誠信體系,才可以讓消費者為商家的產品來“埋單”。這其中包含的意義很是值得去細細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