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黑板報:我生命中的五四

從五四開始,我這種對民間文學的興趣,後來發展了對整個民俗現象的興趣,並一直延長下來。到了1927年,我到中山大學工作時,探索民俗學的興趣愈加濃厚了。那時顧先生等一批北大教授由於躲避北京政府的黑暗統治,南下廈門,又來到廣州,到中山大學教書,這時我們才初次相遇,但因為有了前幾年在《歌謠》上通信的鋪墊,我們一見面就成了老熟人。當年底,我參與了同顧先生等一道籌辦中大民俗學會的工作,後一起了《民俗》周刊,出版了民俗學叢書等。這些活動以後都延續下去了。

後來,民俗學的學術發展了,我個人又有了許多新的經歷,比如又到了杭州;到了日本留學;解放後又參與建立了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兩個方面的學會等等,這些當然都是學問上的進一步發展,一直到現在,已經八十年了。這個就不去細講了。

但回頭來看,中國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兩個現代學科發展根源還是在五四時期。假如當時沒有五四運動的這些文化上的影響,我在學藝上,就不一定走上這條路,而且不一定能堅持下來。現在飲水思源,應該感謝五四對我的啟迪作用。她是我所終生不能忘懷的學藝上的乳母,茲以聯語銘之:

一陣雷霆,驚起國民禦侮救亡意識,

八旬歲月,難忘師傅啟蒙發聵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