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的來源,姓雷的名人

一、尋根溯祖:

1、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雷氏“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後,以國為氏,後單姓雷。”由此可知,雷姓與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後裔。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傳上古時有部落叫方雷氏,黃帝娶方雷氏女子為妻,生子青陽氏。方雷氏後代有稱雷氏的。黃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這說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精通醫術,是個名醫,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

二、遷徙分布: 在晉以前,雷氏已分布於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煥的後裔現仍廣泛分布於江西豐城、南昌、吉安、贛州等地,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間,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發展,已散播至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宋代時,雷氏分布更為廣泛,今江西、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漢族大姓之一。但是,並非只在漢族中有雷氏,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雷氏,有許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國時前秦大司馬雷弱兒即是南安(今甘肅隴西)羌族人。遷徙至原楚國境內的雷氏,東漢時有雷遷,被稱為南郡“潳山蠻”。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瑤族雷氏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布相當廣泛,例如廣西的臨桂、靈川,湖南的城步,廣東的博羅、海豐、雲浮等縣都有瑤族雷氏居民。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謙讓堂:東漢雷義和同郡陳重是好友。太守舉陳重孝廉,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允。刺史舉雷義茂才,雷義又要讓給陳重,刺史不聽,雷義遂裝瘋披髮而去。

2、郡望: 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定"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京兆尹”合稱“京畿三輔”。三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陸(今陝西高陵)。此支雷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雷煥之族的後裔。

五、歷史名人

雷 義:東漢尚書侍郎

雷 斆:南朝宋時藥學家,以著《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採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宮廷樂師,以精通琵琶聞名當時的朝野。安祿山攻入長安時,雷海青在其宴會上擲樂器於地痛哭,被安祿山肢解示眾。王維有詩詠其事。

雷發達(1619-1693):明末清初建築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參與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後代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營造工作達200餘年,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被譽為“樣式雷”。

雷 鋒(1940-1962):湖南長沙簡家塘(今屬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發表,自此雷鋒事跡、精神遍傳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