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簡介

李贄

(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原姓林,名載贄,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後,改姓李,後為避穆宗諱,易名贄。號卓吾、篤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福建泉州晉江人,信奉伊斯蘭教。歷官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隆慶四年(1570),任南京刑部員外郎,同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及泰州學派的羅汝芳相識,並曾師事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之子王襞。萬曆五年(1577)任雲南姚安知府,居官三年罷去。九年,應耿氏兄弟之邀,攜家至湖廣黃安(今湖北紅安)講學。十二年,李贄孑身移居麻城龍潭湖上芝佛院,研讀佛經,編寫《初潭集》。二十九年被迫流浪。三十年,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罪被捕入獄而自殺。

李贄的思想受王守仁和泰州學派的影響很深。他公開以“異端”自居,畢生以反對禮教、抨擊道學為己任。認為儒家經典六經、《論語》、《孟子》不過是史官臣子對當時政事的讚美之語,或迂闊門徒的隨手筆記,並非“萬世之至論”,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提出天理、人慾沒有區別的見解,主張“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不掩飾道德的功利實質。他還認為“趨利避害,人人同心”,公開宣稱自私出於人的天性,“雖大聖人不能無勢利之心”。早年反對程朱理學“理在氣先”、“理能生氣”的觀點,認為世界“惟是陰陽二氣”,“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自然觀方面有唯物主義傾向。在文學方面,李贄重視小說、戲曲的地位,將《西廂曲》和《水滸傳》稱作“古今至文”,並將它們與六經、《論語》、《孟子》並提。

他反對復古摹擬,主張創作必須抒發己見,從“絕假純真”的“童心”出發,對公安派反對擬古風氣的思想有影響。晚年愛史學,據歷代正史著《藏書》,又廣搜明史資料撰《續藏書》,均問世,打破了漢、唐、宋以來的一些史學觀點。

李贄對傳統世俗見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與封建正統思想牴觸的進步思想。但他的哲學思想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體系,所提出的“童心”說,實際導源於王守仁的“良知”說和佛教禪宗的思想。著作有《焚書》、《續焚書》、《李氏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