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簡介

《大明律》

明代綜合性法典。

制定過程吳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長、御史中丞劉基等議定律令。十二月,編成《律令》四百三十條,其中律二百八十五條,令一百四十五條。同時又頒《律令直解》,以訓釋《律令》文意。洪武六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刑部尚書劉惟謙等以《律令》為基礎,詳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修成,頒行天下。其篇目仿《唐律》分為《衛禁》、《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名例》等十二篇。三十卷,六百零六條。二十二年又對此作較大的修改,以《名例津》冠於篇首,按六部職掌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條,傳統的法律體例結構至此面目為之大變。三十年五月重新頒布,同時規定廢除其他榜文和禁例,決獄以此為準。由於朱元璋嚴禁嗣君“變亂成法”,此次重頒《大明律》後,終明之世未再修訂。有變通之處,則發布詔令或制定條例,輔律而行。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問刑條例》二百七十九條。

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增內三百七十六條;萬曆十三年(1585)又重修,增內三百八十二條。此後律、例並行。

基本內容包括:《名例律》一卷,四十七條,是全律的綱領。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簡稱。它規定了對不同等級、不同犯罪行為論罪判刑的基本原則。其中“五刑”條規定刑有五種,即笞、杖、徒、流、死;在“六律”的具體條款中又有凌遲處死、邊遠充軍、遷徙、刺字等刑罰;“十惡”條規定了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種所謂“常赦所不原”的重罪,集中地表明了明律維護封建統治和綱常名教的階級實質。“八議”即議親(皇親國戚)、議故(皇帝故舊)、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爵一品及文武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議賓(承先代之後為國賓者),確定了皇族、貴戚、官紳的法律特權。這八種人犯罪,法司皆不許擅自鞫問,須實封奏聞,取自上裁。但《明律》“八議”中文武官員的特權上前代比較有所下降。

《吏律》包括《職制》、《公式》二卷,三十三條。主要規定文武官吏應該遵循的職司法規及公務職責。其中“大臣專擅選官”、“文官封公侯”、“交結朋黨紊亂朝政”、“交結近侍官員”、“擅為更改變亂成法”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反映出明代君權及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日趨強化的歷史特點。

《戶律》分為《戶役》、《田宅》、《婚姻》、《倉庫》、《課程》、《錢債》、《市廛》七卷,共九十五條。此律是人口、戶籍、宗族、田土、賦稅、徭役、婚姻、鈔法、庫藏、鹽法、茶法、礬法、商稅、外貿、借貸、市場等有關社會經濟、人身關係及婚姻民事內容的立法。調整經濟關係的內容大為增加,《課程》、《錢債》、《市廛》專篇,反映出明代封建經濟和商品貨幣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在土地制度、賦役制度、人身依附關係、宗法關係等方面也有時代特點。不限制私人土地擁有量,但嚴禁“欺隱田糧”;允許土地買賣,但規定典賣田宅必須稅契、過割,並嚴禁正常土地買賣之外的土地兼併。有關錢糧等事明律科罪較唐律重,但“脫漏戶口”、“立嫡子違法”、“別籍異財”、“居喪嫁娶”、“良賤為婚”等科罪卻較輕。另外,還規定庶民不準蓄奴,田主不得隨意役使佃客抬轎、佃戶對田主只行“以少事長”(即以弟事兄)之禮。

《禮律》分《祭祀》、《儀制》二卷,二十六條。此律是對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及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各種禮儀的法律規定。律中除“留難朝見官員”、“阻擋上書陳言”、“假降邪神惑眾”等直接侵犯皇權的行為外,對其餘“虧禮廢節”行為(有的尚屬“十惡”)的科罪大都較輕,“合和御藥誤不依本方”、“造御膳犯食禁”、“御幸舟船誤不堅固”等,儘管屬“十惡”範圍,但僅定杖罪。“聞父母及夫之喪匿不舉哀”,亦屬“十惡”,僅為徒罪。

《兵律》分《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五卷,共七十五條,此律是有關軍戎兵事的立法。對軍人犯法科罪較重,除在《名例律》中增立“軍官有犯”、“軍官軍人犯罪免徒流”等律條外,復設此專篇。

《刑律》分為《賊盜》、《人命》、《鬥毆》、《罵詈》、《訴訟》、《受贓》、《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條。規定了對刑事犯罪的論罪定刑及訴訟、追捕、審判的原則,是全律的重點。其中對“謀反”、“大逆”、“造妖書妖言”、“強盜”、“官吏受贓”以及“強姦”等論罪均較重。如“謀反大逆”罪,唐律規定本人處斬,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絞;明律規定本人“凌遲處死”,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皆斬;“強盜”罪得財者不分首從皆斬;“官吏受贓”罪,明之死罪起點比唐低得多,此舉意在加重製裁直接觸犯封建統治的犯罪,與此同時,對“子孫違犯教令”、“子孫告發祖父母父母”、“和姦”以及僱工人毆、罵、奸、告家主等間接危害封建名教的罪罰則有所減輕。

《工律》分《營造》、《河防》二卷,十三條,是關於工程建設、官局造作以及河防、道路、橋樑方面的立法。工律設定專篇為明代所獨有。

此外,又有喪服圖和五刑圖。

主要特點《大明律》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雖然以《唐律》為藍本,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發展。在形式上,結構更為合理,文字更為簡明;在內容上,經濟、軍事、行政、訴訟方面的立法更為充實;在定罪判刑上,體現了“世輕世重”,“輕其輕罪,重其重罪”的原則,“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定罪較輕;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定罪較重”。其律文結構和量刑原則對《大清律》有較大影響。

朱元璋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大明律》是其一生中“勞心焦思,慮患防微近二十載”的經驗總結,是他經過反覆修改,“凡七謄稿”,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他視其為維護朱明皇朝長治久安的法寶。為把《大明律》貫徹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朱元璋還匯集官民“犯罪”事例來解釋律條。洪武十八年頒行《大誥》,次年又頒《大誥續編》、《三編》,二十一年又頒賜《大誥武臣》,令全國官吏軍民誦習。其目的是通過律令的教育和宣傳,使廣大人民服從封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