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簡介

史可法

(1602~1645)  明末著名大臣。順天大興(今北京市)籍,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字憲之,號道鄰。

崇禎元年(1628)進士。初授西安府推官,遷戶部主事,八年,遷江西右參議。時農民軍張獻忠等部出沒於河南、湖北之間,史可法自請為池州(今安徽貴池)、太平(今安徽當塗)兵備道,以遏農民軍東進。明廷改任他為盧象昇副使,分巡安慶、池州,監江北諸軍。因其與農民軍作戰有功,崇禎十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翌年夏,因逾期未能擊敗農民軍,被譴,命戴罪立功。史可法更加奮勉,開府於安慶,四方有警則出擊,老回回馬守應軍為其所敗。十一年冬,他立營六安以防農民軍,捐俸修葺六安城,奏免被災地方田租,除差馬之弊。十四年冬,起為戶部侍郎、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處。

崇禎十六年七月,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於南京,授史可法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議設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江北四鎮本各有汛地,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劃地分守,但皆悍將驕兵,不受約束。高傑由泗州、徐州南下,沿途掠奪,攻揚州未下;劉澤清大掠淮上;劉良佐攻臨淮。史可法調停其間,令各歸鎮。又設禮賢館招四方之士,以淮安府推官應廷吉主之。

六月初,史可法聞農民軍已棄京師西走,即上疏請遣使北行,主張聯合清軍共討農民軍。七月,命四鎮赴督府調用,然皆不奉行,史可法不得不往來淮上各方調停。時清攝政王多爾袞致書史可法,嚴辭相脅。而史可法復書仍然幻想與清“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

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清兵分三路南下,史可法知事態嚴重,他由揚州至白洋河,部署諸鎮圖鞏固河防。總兵許定國誘殺高傑,率部渡河北降清。大河以南大亂,各鎮欲兼併高傑所部興平軍及其汛地,高營將士洶洶欲斗,史可法又調停其間,始罷兵。史可法退保揚州。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以清君側討伐馬士英、阮大鋮為名,由武漢舉兵東下,福王急令史可法赴安徽上流堵截。史可法力陳清兵日益迫近,應留諸鎮控淮河以衛南京,福王嚴加切責,他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左兵已為黃得功敗於九江,左良玉子左夢庚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時盱眙開城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以阻遏清兵。其時,清軍已渡淮南下,疾如風雨。高傑部斬關出奪泰州,又欲渡江而南,騾馬舟楫一掠而空。劉澤清由淮安南逃至揚州,見事急,又北遁淮安。揚州兵力空虛。十九日,清大軍漸集城郊,諸軍無赴援者。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力單。史可法知城終不可保,自守地勢卑下易受攻擊之西門,決以身殉。副將史德威追隨有年,為人忠義,史可法無子,以史德威為嗣,取名史直,托以後事。清豫王多鐸命降將李遇春招降,史可法痛斥之;又一日來五書勸降,可法不啟,投之火。揚州旦夕下,諸將業已解體。二十四日清軍紅衣炮至,開始攻城。二十五日,四面環攻。史可法督率守城,入夜,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奔東門。清兵追及,史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因被俘。多鐸引洪承疇降清為例勸降,史可法慷慨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多鐸便下令在軍前將其殺害。史可法歿後十二日,史德威回城覓屍不可辨。次年,史德威奉可法衣冠葬於揚州天寧門外之梅花嶺。南明隆武帝予謚忠靖。

由於未得遺骸,因此有流言說史可法未死。其後數年,安徽、浙江先後有多起“假可法名號”起兵反清。乾隆中,追謚忠正。遺著由玄孫開純集為《史忠正公集》,康熙間張純修輯刻有《史道鄰先生遺稿》。1937年,羅振常以遺稿為主,而以各本參校增補,成《史可法集》及《史可法別傳》,兩種匯為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4年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