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簡介

劉淵生平介紹

劉淵(?—310.8.29),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軍事統帥。

劉淵遠祖是漢初匈奴傑出的軍事統帥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娶漢高祖劉邦的宗女為妻,並與劉邦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以劉氏為其漢姓。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所部五千餘落降漢。公元50年,東漢光武帝使單于入居西河郡美稷縣(西晉時改名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東北)。匈奴族的一部分人從此開始住在漢朝的邊界以內,同漢人雜居在一起。

劉淵祖父於扶羅,在黃巾起義時率兵助漢鎮壓黃巾。因單于庭內亂而不能被立為單于,遂留居中原。自立為單于,乘董卓之亂而攻掠太原、河東等郡,屯駐於河內郡。於扶羅死後,其弟呼廚泉立為單于。劉淵的父親劉豹被任命為左賢王。曹操執政後,為了加強對這些入居塞內而人口越來越多的匈奴人的管理,於公元216年分呼廚泉部為五部,劉豹為左部帥。左部有眾萬餘落,居故茲氏縣(今山西臨汾市南),是當時左右南北中五部最大的一部。五部共三萬餘落,分布於晉陽汾澗之濱(今山西汾水流域)。五部雖在形式上保留了匈奴的部族組織,但“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戶”(《三國志·梁習傳》),實際上卻置於中原封建王朝的嚴密有效的控制之下。

劉淵的母親也是匈奴人,姓呼延氏。大約在曹魏嘉平年間(249—254年)生下劉淵。劉淵自幼就“齠齔英慧”(《晉書·劉元海載紀》)。劉淵七歲時,其母去世,他就像大人一樣號哭不絕,哀感四鄰。宗族部落的人都為之讚嘆。當時的司空王昶聽到此事,也派人送來辦喪事用的財物,以褒獎劉淵的孝道

劉淵所在的匈奴部落,因久在中原,漢化程度較高,故劉淵自幼就拜上黨儒生崔游為師,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等儒家經典。還特別喜歡讀《春秋左氏傳》和《孫子兵法》,並大體上可以將二書內容背誦出來,他勤勉好學,博覽《史記》、《漢書》及諸子百家。他曾對同學朱紀、范隆說:“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即隨何、陸賈)無武,降灌(指周勃、灌嬰,降即絳,周勃為絳侯)無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恥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業,兩公屬太宗而不能開庠序之美,惜哉”(《晉書·劉元海載紀》)!劉淵遂學習武事,並且“妙絕於眾,猿臂善射,膂力過人”(《晉書·劉元海載紀》)。

劉淵成年後,“姿儀魁偉”(《晉書·劉元海載紀》),身高八尺四寸,鬍鬚三尺余長,中間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師彧以善於相面著稱,見到劉淵後,大驚失色說:“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見也”(《晉書·劉元海載紀》)。於是對劉淵非常崇敬,甘居其下與之交結。太原士族王渾也虛襟與劉淵交友,命其子王濟拜見劉淵。

魏鹹熙年間(264—265年),劉淵作為任子居住在洛陽,當時執政的司馬昭對他十分禮遇。西晉建立後,時為越騎校尉的王渾屢次向晉武帝談起劉淵。晉武帝遂召見劉淵,與之交談後,非常高興,對王濟說:“劉元海容儀機鑒,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王濟回答說:“元海儀容機鑒,實如聖旨,然其文武才幹賢於二子遠矣。陛下若任之以東南之事,吳會不足平也。”武帝深以為然。但孔恂、楊珧卻進言道:“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眾,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後,恐其不復北渡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任之以本部,臣竊為陛下寒心。若舉天阻之固以資之,無乃不可乎”(《晉書·劉元海載紀》)!晉武帝默然不語,任用劉淵事亦按下不提。   西晉鹹寧年間(275—280年),關隴地區氏族在樹機能領導下起義,朝廷屢次鎮壓均告失敗。晉武帝為鎮壓起義,決定選拔得力將帥出征。尚書僕射上黨人李喜勸武帝說:“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元海一將軍之號,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說:“李公之言,未盡殄患之理也。”李喜勃然大怒說:“以匈奴之勁悍,元海之曉兵,奉宣聖威,何不盡之有!”孔恂說:“元海若能平涼州,斬樹機能,恐涼州方有難耳。蛟龍得雲雨,非復池中物也”(《晉書·劉元海載紀》)。晉武帝認為孔恂言之有理,未採納李喜的建議,另選名將馬隆前去鎮壓。   兩次仕進受阻,劉淵深知其原委。後來東萊遊俠王彌離開洛陽回鄉里,劉淵在九曲之濱與王彌餞行,哭泣著對王彌說:“王渾、李喜以鄉曲見知,每相稱達,讒間因之而進,深非吾願,適足為害。吾本無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陽,永與子別”(《晉書·劉元海載紀》)。說罷慷慨長嘆,歔欷不已,縱酒長嘯,聲調激昂,在坐者天不為之流淚。當時,齊王司馬攸也在九曲,聞訊後馳馬探視究竟。見此狀,遂進言晉武帝說:“陛下不除劉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寧。”王渾勸諫道:“元海長者,渾為君王保明之。且大晉方表信殊俗,懷遠以德,如之何以無萌之疑殺人侍子,以示晉德不弘。”晉武帝說:“渾言是也”(《晉書·劉元海載紀》)。   劉豹死後,晉武帝命劉淵代為左部帥。劉淵由洛陽回到了并州,從此擺脫了人質的地位。太康十年(289年),西晉改五部帥為五部都尉,劉淵任北部都尉。在自己所轄的部族和地區施展政治才能,史稱他“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里,亦皆游焉”(《晉書·劉元海載紀》)。從而為他以後成為匈奴族的主要首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駿輔政期間,以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正式承認了劉淵在匈奴五部中的領導地位。元康末年,劉淵因部人叛逃出塞而受牽連,被免官。時成都王司馬穎鎮鄴,表請任劉淵為行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使其脫離五部,在鄴城任官。   劉淵被免官和仕宦於鄴城,是西晉政權出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族歧視的心理,企圖限制劉淵勢力的發展、防患於未然的措施。這一措施引起了長期以來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排斥打擊的匈奴上層貴族的不滿。當時正值八王之亂,司馬氏諸王相攻,“惠帝失馭,寇賊蜂起”(《晉書·劉元海載紀》),西晉政權對少數族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劉淵的從祖,原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遂召集匈奴五部上層貴族,對他們說:“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左賢王元海姿器絕人,乾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晉書·劉元海載紀》)。於是眾人密謀,共同推尊劉淵為大單于。又派呼延攸到鄴城,將眾人之謀告知劉淵。劉淵遂請求成都王司馬穎,佯稱回部落參加葬禮。司馬穎不答應。劉淵無奈,只好讓呼延攸先回去,告訴劉宣等人糾集五部,再招聚宜陽附近的諸胡族,表面上聲稱助成都王司馬穎討逆,實則為以後起兵做準備。   劉淵既然一時不能回部落,只好暫時依附於司馬穎。永安元年(304年),司馬穎廢太子司馬覃而自兼皇太弟,又任丞相,在鄴城形成與擁戴惠帝的東海王司馬越相對峙的政治中心。劉淵在表面上的恭順,使他贏得了司馬穎的信任,任命他為太弟屯騎校尉。後來,東海王司馬越率洛陽禁軍討司馬穎,司馬穎又以劉淵為輔國將軍、督北城守事。七月,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戰於盪陰,司馬越大敗,司馬穎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劉淵也因此遷冠軍將軍,封盧奴伯。   成都王司馬穎雖取得勝利,但地位並不鞏固。七月,東海王司馬越系統的并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安北將軍王浚發兵討伐司馬穎。面對強敵,劉淵勸告司馬穎說:“今二鎮跋扈,眾餘十萬,恐非宿衛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穎說:“五部之眾可保發已不?縱能發之,鮮卑、烏丸勁速如風雲,何易可當邪?吾欲奉乘輿還洛陽,避其鋒銳,徐傳檄天下,以逆順制之。君意何如?”劉淵回答說:“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勛於王室,威恩光洽,四海欽風,孰不思為殿下沒命投軀者哉,何難發之有乎!王浚豎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爭衡邪!殿下一發鄴宮,示弱於人,洛陽可復至乎?縱達洛陽,威權不復在殿下也。紙檄尺書,誰為人奉之!且東胡之悍不逾五部,願殿下勉撫士眾,靖以鎮之,當為殿下以二部摧東嬴,三部梟王浚,二豎之首可指日而懸矣”(《晉書·劉元海載紀》)。成都王穎聽了這番話,非常高興,遂拜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派遣他回部落糾集五部,以抵禦司馬騰和王浚的進攻。   劉淵回到左國城,劉宣等人尊他為大單于。短短二十天,劉淵就招集了5萬餘眾,集中於離石(今山西離石縣)。八月,王浚派部將祁弘率領鮮卑兵攻打鄴城,司馬穎迎戰失利,遂挾惠帝南奔洛陽。劉淵聞訊,說:“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然吾與其有言矣,不可不救”(《晉書·劉元海載紀》)。於是命令右於陸王劉景、左獨鹿王劉延年等率步騎2萬,準備進攻鮮卑。   劉宣等人再三進諫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馳,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于之恥也。今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魚肉,此天厭晉德,授之於我。單于積德在躬,為晉人所服,方當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鮮卑、烏丸可以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敵!今天假手於我,不可違也。違天不祥,逆眾不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願單于勿疑。”劉淵深以為然,說:“善。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今見眾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晉書·劉元海載紀》)。於是劉淵遷都於左國城,遠方來歸附的人有數萬之多。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左國城正式登上漢王位,建立了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少數族政權。下令說:“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神器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自和安已後,皇綱漸頹,天步艱難,國統頻絕。黃巾海沸於九州,群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鏇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後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晉書·劉元海載紀》)。又大赦境年,建年號元熙,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依據漢制設定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呼延翼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餘部將授官各有差。   八月,并州刺史司馬騰鮮卑拓跋猗?發兵進攻劉淵,拓跋猗?即與弟拓跋猗盧合兵攻劉淵於西河(今山西離石),劉淵大敗,拓跋猗?遂與司馬騰結盟於汾東。十二月,東嬴公司馬騰又派遣將軍聶玄攻劉淵,戰於大陵(今山西文水東北),結果聶玄大敗。司馬騰聞訊大驚失色,慌忙帶領2萬餘戶逃離并州。同月,劉淵遣建武將軍、族子劉曜進攻太原(晉并州治所),連占泫氏(今山西高平)、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中都(山西榆次)等郡縣,控制了晉東南地區。劉淵又遣冠軍將軍喬唏分兵攻西河,占介休(今山西介休東南),殺晉介休縣令賈渾。   永興二年(305年),司馬騰又派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率兵討淵,屯軍於離石汾城。劉淵命令武牙將軍劉欽等率六軍進攻司馬瑜,凡四戰,皆勝,司馬瑜等落荒而去。六月,劉淵發兵進攻司馬騰,司馬騰再次向拓跋猗?求援,拓跋猗?親率輕騎數千前往,與漢軍大戰,殺漢將綦毋豚。   為扭轉敗局,晉廷於光熙元年(306年)九月任命劉琨為并州刺史。元嘉元年(307年)三月,劉琨到晉陽(今太原)。到任伊始,即以州治晉陽(山西太原西南)為據點,撫循勞徠,甚得人心。劉琨還派人離間劉淵與其統屬的其他少數族之間的關係,使得叛劉淵附晉的“雜虜”達萬餘落。(《晉書·劉元海載紀》中記載劉淵於元嘉元年冬派前將軍劉景,攻擊劉琨於版橋,結果為劉琨所敗。但《晉書·劉琨傳》及《資治通鑑》則均無此記載)   面對劉琨的威脅,侍中劉殷、王育進諫劉淵說:“殿下自起兵以來,漸已一周,而顓守偏方,王威未震。誠能命將四出,決機一擲,梟劉琨,定河東,建帝號,鼓行而南,克長安而都之,以關中之眾席捲洛陽,如指掌耳。此高皇帝之所以創啟鴻基,克殄強楚者也。”劉淵大喜,說:“此孤心也。”   永嘉二年(308)正月,劉淵為擴展疆土,滅亡西晉,分遣撫軍將軍劉聰等10將南攻太行山一帶要地,輔漢將軍石勒等10將進攻冀州。二月,石勒進攻常山(今河北正定西),為晉驃騎大將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王浚所擊敗。五月,劉聰攻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遭晉督護北宮純反擊,失利。七月,劉淵親率軍攻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晉平陽太守宋抽逃走,河東太守路述戰死,劉淵遂遷都於蒲子(今山西隰縣),收降鮮卑陸逐延、氐單征部。九月,石勒及王彌攻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晉魏郡太守和郁棄城而逃。晉廷遣車騎將軍王堪屯兵東燕(今河南封丘北)阻擊石勒;豫州刺史裴憲屯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抵禦王彌;平北將軍曹武屯大陽(今河南三門峽市北)防範蒲子漢軍。   隨著劉淵影響的擴大,其他反晉勢力先後依附於其麾下。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征,以及東萊王彌,都稱臣於劉淵。劉淵均署其官爵,委以重任。王彌勸劉淵稱帝,劉淵十分高興。   為了進一步提高漢國政權的政治影響,加強自身的政治權力,十月,劉淵即帝位,國號仍稱漢,改元永鳳。任命其子劉和為大將軍,劉聰為車騎大將軍,族子劉曜為龍驤大將軍。仿東漢制,設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又仿晉制,宗室以親疏為等,悉封郡縣王,異姓以勛謀為差,皆封郡縣公侯。永嘉三年(309年)正月,劉淵移都平陽,改元河瑞。   劉淵稱帝後,沒有停頓對西晉皇朝的軍事活動。他遣石勒進攻冀州,連下魏郡、趙郡、巨鹿、常山數郡,陷郡縣堡壘百餘,眾至十餘萬。同時,接連發動了對西晉都城洛陽的攻勢。   三月,晉左積弩將軍朱誕降漢,向漢王劉淵具告晉都洛陽防禦孤弱,勸其進攻。劉淵遂以滅晉大將軍劉景為大都督、朱誕為前鋒都督,率兵攻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克之;又敗晉車騎將軍王堪於延津(今河南汲縣東)。劉淵為從北側掩護太行山以東方面的作戰,四月,派安東大將軍石勒攻巨鹿(今河北寧晉縣南)、常山(今河北正定西),鏇又對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縣)展開攻擊,連克郡縣塢堡百餘個,部眾增至10餘萬。不久,劉淵命征東大將軍王彌與楚王劉聰會攻壺關(今山西長治北),以石勒為前鋒。晉并州刺史劉琨遣部將韓述、黃肅分兵兩路阻擊,劉聰擊敗韓述於西澗(今山西長治西),石勒破黃肅於封田(今山西長治西北),晉二將皆戰死。晉執掌朝政的太傅司馬越又遣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等率軍數萬人迎擊劉聰,王曠不阻水守御而冒入太行山區,與劉聰遭遇,戰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敗,施融、曹超戰死。劉聰又連克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斬獲1.9萬人,晉上黨太守龐淳獻壺關降漢。劉琨只得命部將張倚繼任上黨太守,據守襄垣(今山西襄垣北)。劉聰又分兵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不克。漢軍在並、冀州接連告捷,為攻打洛陽創造了有利條件。   八月,劉淵命劉聰進攻洛陽,漢軍敗晉平北將軍曹武等,直入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劉聰因進展順利而疏於防備,九月,晉弘農太守垣延用詐降計,乘夜襲擊劉聰,劉聰軍大敗潰退。晉驃騎大將軍、幽州刺史王浚遣部將祁弘與鮮卑段務勿塵部合擊石勒于飛龍山(今河北元氏西北),大破之,石勒退守黎陽。   十月,劉淵命劉聰、王彌、中山王劉曜、汝陰王劉景統精騎5萬進攻洛陽,大司空呼延翼率步軍為後繼。晉廷以為漢軍剛遭敗績,未料其如此迅速復至,上下震恐。劉聰先屯兵於洛陽城西的西明門,晉督護北宮純率千餘入夜襲漢營,斬漢征虜將軍呼延顥。劉聰又轉至城南。此時,呼延翼屯兵大陽(今河南三門峽市北),被部下謀殺,其所轄步軍向北潰退。劉淵得報,急召劉聰等撤軍。劉聰認為晉軍微弱,繼續指揮進攻洛陽。晉司馬越閉城固守。不久,晉軍乘虛出擊,敗漢軍,殺劉聰部將劉厲、呼延朗。劉淵以晉軍尚盛,厲召劉聰還軍,劉聰方率軍退走。   永嘉四年(310年)上半年,劉淵將兵鋒轉向徐、豫、兗三州。漢軍在冀、徐、豫、兗等州取得了重大進展。二月,克鄄城(山東鄄城北),殺兗州刺史袁孚,又拔倉垣(開封市北),殺晉將王堪。這幾個州的流民有數萬家,素為西晉皇朝所苦,故紛紛起來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劉淵。   劉淵在起兵過程中,儘量抑制濫殺燒掠,招徠士人,力求收攬民心。而且善於用人,善納忠言。但儘管如此,由於劉淵綱紀不嚴,加之他長期坐鎮都城,帶兵出征均是其子和諸將,故濫殺無辜,燒掠姦淫之事雖禁不止,愈演愈烈。劉琨曾描繪當時并州的情景:“群胡數萬,周布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於路。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晉書·劉琨傳》)。雖有誇張,但多少反映出漢國政權不重視撫恤流亡,組織生產以及制止殺掠的措施不力的事實。   七月庚午(陽曆8月20日),劉淵病危。由於漢國政權與漢族之間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劉淵建國初期的“稱漢以懷人望”的企圖難以實現,為了確保死後匈奴族貴族在政權中的支配地位,他在辛未(陽曆8月21日),委任劉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事,置單于台(《晉書·劉元海載紀》中記載為以劉歡樂為太傅,劉聰為大司徒,劉延年為大司空,劉洋為大司馬;《資治通鑑》中記載為以陳留王歡樂為太宰,長樂王洋為太傅,江都王延年為太保,楚王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事。置單于台於平陽西。以齊王裕為大司徒,魯王隆為尚書令,北海王乂為撫軍大將軍、領司隸校尉,始安王曜為征討大都督、領單于左輔,廷尉喬智明為冠軍大將軍、領單于右輔,光祿大夫劉殷為左僕射,王育為右僕射,任顗為吏部尚書,朱紀為中書監,護軍馬景領左衛將軍,永安王安國領右衛將軍,安昌王盛、安邑王飲、西陽王璇皆領武衛將軍,分典禁兵。這裡以後者為準)。實行所謂的“胡漢分治”。這一政體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十六國時期,成為各少數族政權行之有效的統治形式。丁丑(陽曆8月27日),劉淵召太宰劉歡樂、太傅劉洋等入宮輔政。己卯(陽曆8月29日),劉淵去世。劉淵謚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太子劉和即位。   劉和生性猜忌無恩,功業不著,威望不高。而劉淵生前又不審輕重之勢,給予其他諸子以很大的權柄。如劉聰為大司馬、大單于、錄尚書事,集軍權大權於一身,擁兵十萬屯於京師近郊;安昌王劉盛、安邑王劉欽、西陽王劉璇皆領武衛將軍,分典禁軍,總強兵於內。故劉和即位伊始,就想削奪四王的權力,鞏固自身的地位。劉聰不肯坐以待斃,他舉兵反叛,攻入殿省,弒殺劉和,自立為帝。劉聰繼承了劉淵滅晉的遺業,於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攻陷洛陽,執晉懷帝。但劉聰為人暴虐,嗜殺成性,在他的統治下,漢國政權所奉行的民族仇殺、民族歧視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劉淵舉兵反晉的正義性,從而揭開了中國民族關係史上黑暗的一頁。   點評:劉淵是漢化的匈奴貴族後裔,他在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但從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長期統治過程中,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