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簡介

王粲

七子之稱,始出曹丕《典論·論文》。計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其中孔融年輩較長,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殺,實際只有六人參加了鄴下文學活動。

七子效命於鄴下,於其文學創作,實有幸與不幸。曹操羅織文人於鄴下,政治上的考慮大於文學。“諸子在魏,猶孟子在齊,不治事而議論。魏武看諸子,俱是書生無濟,然不收之,則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學。”(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5)七子依附曹氏於亂世,雖然有了安定的創作環境,但個性不免受到壓抑,無聊的應酬之作亦相應增多。

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劉勰《文心雕龍》稱其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存詩23首。

王粲之詩,四、五言詩兼善,其依荊州劉表時所作四言《贈蔡子篤》、五言《七哀詩》三首等,體兼《詩》、《騷》,頗得《十九首》韻致,是建安詩人的上乘之作。《七哀詩》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依附曹操後,嘗隨軍出征,作《從軍行》五首,既寫書生抱負,也抒發亂世悲慨,兼有對曹操的頌美之詞。全詩氣象壯闊,格調蒼勁,為杜甫的前後《出塞》開闢了先路。

因侍從文人的地位,王粲後期也有應酬之作,《公宴》。

王粲《登樓賦》抒寫去國懷鄉,壯志未酬的心境,在建安抒情小賦中,與曹植《洛神賦》並為雙美,其《為劉荊州諫袁譚書》、《為劉荊州與袁尚書》、《難鍾荀太平論》、《安身論》等文,或直陳利害,詞義懇切,或義近名法,長於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