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簡介

公孫弘

公孫弘 (公元前200~前121)

漢武帝時丞相。

淄川薛(今山東滕縣南)人,出身貧寒。早年為獄吏,有罪免職,以牧豕為生,四十餘歲時開始學《春秋》雜說。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徵召賢良文學,公孫弘被淄川國推舉,以賢良征為博士。後因使匈奴忤旨,稱病免歸。元光五年(前130)再度應徵賢良文學,因對策第一,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公孫弘熟悉法律政事,並以儒術加以文飾。每逢朝會,善於體察武帝心意,提出各種意見以供選擇,如果不合旨意,他也不堅持己見,因此博得武帝的歡心,不久被提拔為左內史。元朔三年(前126)遷御史大夫,五年代薛澤為丞相。漢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後嗣充任丞相,公孫弘是第一個以布衣擢居相位的人。為此,武帝特地下詔以高成平津鄉的六百五十戶封弘為平津侯,丞相封侯遂成定例。公孫弘以布衣拜相,結束了漢初功臣列侯及其後嗣獨占相位的局面,表明儒家士人開始進入最高權力階層。但因士人勢力尚不強,故此後丞相逐漸居職充位,成為皇帝一手操縱的工具。

公孫弘為人忌刻,外寬內深,睚眥必報。但他生活節儉,雖位居三公,俸祿豐厚,蓋的依然是布被,吃的也是普通飯菜,俸祿都用來供養故人賓客。淮南王、衡山王謀反後,么孫弘自以奉職不稱,上書歸侯辭職,武帝不許,任丞相四年,元狩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