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詡簡介

虞詡

虞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今河南柘城南)人,東漢名將。安帝時,始為朝歌(今河南湯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僕射。

虞詡祖父虞經,長期擔任郡縣獄吏,執法斷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寬恕。每到冬月上報案卷,他往往哭泣流淚。他曾對人說:“東海於公高為里門,而其子定國卒至丞相。吾決獄六十年矣,雖不及於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不為九卿邪”(《後漢書·虞詡列傳》)?於是便讓虞詡以“升卿”為字。

虞詡十二歲便能通習尚書。他早年喪父,孝養祖母。縣裡推薦他為順孫。陳國國相見到他後,也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想任他為官。虞詡推辭說:“祖母九十,非詡不養”(《後漢書·虞詡列傳》),國相這才作罷。後虞詡祖母去世,虞詡服孝期滿,被徵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漢安帝永初四年(110年),羌人起兵,攻掠並涼,大將軍鄧騭認為軍費太多,無法兼顧,想丟棄涼州,集中力量保守北邊。於是便召集公卿商議。鄧騭說:“譬若衣敗,壞一以相補,猶有所完。若不如此,將兩無所保”(《後漢書·虞詡列傳》)。與會的人也同意他的看法。

虞詡聞後,對李修說:“竊聞公卿定策當棄涼州,求之愚心,未見其便。先帝開拓土字,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之甚者也。喭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習兵壯勇,實過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鋒執銳,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於漢故也。若棄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遷,必生異志。如使豪雄相聚,席捲而東,雖賁、育為卒,太公為將,猶恐不足當御。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詡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棄之非計。”

李修認為他言之有理,說:“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幾敗國事。然則計當安出?”

虞詡說:“今涼土擾動,人情不安,竊憂卒然有非常之變。誠宜令四府九卿,各闢彼州數人,其牧守令長子弟皆除為冗官,外以勸厲,答其功勤,內以拘致;防其邪計”(《後漢書·虞詡列傳》)。

李修依議,召集四府會商後,布置安排,任命西州豪強為掾吏,任命長吏子弟為郎,以示安撫。

但虞詡的這一建議卻得罪了鄧騭兄弟,鄧騭兄弟想要中傷虞詡。正好朝歌(今淇縣)寧戚等數千人殺死官長,屯聚連年,州郡無法平定。於是,鄧騭兄弟便推薦奏準虞詡任朝歌長。虞詡故舊紛紛趕來慰問,他們都說:“得朝歌何衰!”虞詡笑著回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後漢書·虞詡列傳》)?   虞詡一到任,就去拜謁河內太守馬棱。馬棱同情他:“君儒者,當謀謨廟堂,反在朝歌邪?”虞詡回答“初除之日,士大夫皆見吊勉。以詡譸之,知其無能為也。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去敖倉百里(古代國家糧倉之一,在今河南鄭州北廣武山),而青、冀之人流亡萬數。賊不知開倉招觿,劫庫兵,守城嚱,斷天下右臂,此不足憂也。今其觿新盛,難與爭鋒。兵不猒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後漢書·虞詡列傳》)。   等上任之後,虞詡便設立三個等級招募壯士:能夠征戰劫奪的為第一等,乾過傷人偷竊行為的為第二等,遊手好閒、不事家業的為第三等。他命令手—下吏員舉薦這樣的人,不得隱匿。才幾天,就招了百餘人。虞詡設宴招待他們,宣布赦免他們過去的罪過,派他們混入叛亂者的隊伍中,蠱惑引誘叛亂者來搶掠劫奪,而虞詡則預先設下埋伏等待擊殺,利用這種辦法,殺死了幾百名叛亂者。   虞詡還派會縫紉的貧苦百姓去叛亂者隊伍中做傭工,在給他們縫製衣服時,悄悄在衣襟上縫上彩線作暗記,這樣一來,叛亂者一進入街市,差役們就可以根據暗記逮捕他們。叛亂者不明底里,以為虞詡有神明相助,紛紛敗散,朝歌縣境清平。虞詡也改任懷縣令。   東漢元初二年(115年),西羌攻武都(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這時正是鄧太后臨朝,代十三歲的漢安帝處理國家大事。眼看羌族軍隊要攻陷武都,而且仍有南下之勢,鄧太后聞虞詡有將略,令其為武都太守。並在嘉德殿接見了他,給予很厚的賞賜。   虞詡率三千兵馬往武都。羌軍早就知道虞詡很厲害,聽說漢朝派他前來征討,感到很緊張,羌人首領便率領幾千人馬,在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道上崤山山谷(大散關)憑險設防,想在這裡堵住 虞詡軍隊的進攻。虞詡立即命令隨行人馬停止前進,並且宣稱已上奏朝廷請兵增援,要等援軍到來再一起進發。羌人聞知這一訊息,為其所惑,就分頭到鄰近的縣城去搶掠。留在崤谷的少數羌軍,也覺得虞詡一時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虞詡趁機日夜兼行,日夜兼行百餘里。並且命令將士們每人挖兩個灶坑。以後每人每天再增挖兩個。羌人見灶坑天天增加,以為漢軍有了援軍,便不敢逼近他們。   有人不解其意,問虞詡:“孫臏減醦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虞詡回答:“虜觿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虜見吾醦日增,必謂郡兵來迎。觿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埶有不同故也”(《後漢書·虞詡列傳》)。周圍入聽了虞詡這番話,連連點頭稱是,佩服虞詡用兵有方。   虞詡到武都郡,兵不滿三千,被羌眾數萬圍於赤亭(今甘肅成縣西南)數十日。虞詡命令將士頑強固守,一直堅持了十天,打退了羌軍的多次進攻,大大挫傷了羌軍的銳氣。 到了第十天,羌軍又開始進攻了。虞詡站在城牆上晾望,發現羌軍士兵畏縮不前,好像是怕被虞軍的強弓利箭射著。於是虞詡命令將士不要發射強弩,只用小弩射擊。羌人見漢軍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以為沒有危險,便集中兵力加緊攻城。當羌兵衝到城下時,虞詡命令二十副強弩同時射一個羌人,發無不中。羌人大震,連忙退卻。虞詡見敵退兵,縱兵追擊,多所殺傷。   此仗,羌軍雖然敗北,死飭不少人馬,但發現虞軍反攻時只出動兩千多人,故以為虞詡兵力不多,準備再次進攻赤亭。   虞詡總結上次戰鬥的情況,也感到暴露了實力,估計羌軍可能會再來進攻。為了迷惑羌軍,他決定再次給羌軍一種假象,造成敵人的錯覺。次日,在羌軍敗退回營後,虞詡讓所有的官兵排長隊,耀武揚威地從東邊城門出去,轉一圈,再從北邊城門進城。進城後更換衣服,又從這個城門出發,那個城門進來,並不斷更換衣服以迷惑羌人。每天都這樣反覆出入多次。羌人見漢軍服飾不同,源源不絕地出入城門,猜不透有多少人馬,愈發驚懼,軍心動搖。虞詡估計羌人要退兵,就在敵人撤退的必經道上,以500餘人設伏於城外河流淺水處。羌人果然逃走,漢軍伏兵突起,截擊掩殺,大獲全勝。羌人潰敗,逃竄到益州去了。虞詡察看地形,構建營壘180多所,把流亡到外地的民眾招回,救助貧民。武都郡逐漸安定下來。   虞詡到武都郡之前,該地運輸道路艱險,舟車不通,用驢負馬馱,租賃人畜的費用五倍於所運物資。鑒於此種情況,虞詡親自帶領將士視察武都山谷河流,自沮至下辯數十里中砍伐樹木,鑿燒石頭,開通了一條從沮水到下辯幾十里長的船路。然後,用原來租賃人畜的錢僱傭船運人員。於是,水運通達便利,一年省費用四千多萬。   虞詡剛到武都郡時,郡中才滿一萬戶。但由於他採取了一系列安集荒余、招還潰散的措施,不到二三年時間,就猛增到四萬多戶。一時武都郡鹽米豐賤,十倍於前。後來,因為虞詡犯了小過失,被免了職。   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年),虞詡接替陳禪任司隸校尉。司隸校尉位高權重,職責之一是督察百官。虞詡上任幾個月,連續奏免太傅馮石,太尉劉熹,劾奏中常侍程璜、陳秉、孟生、李閏等人,百官悚動,紛紛側目,認為他過於苛刻。三公上表,劾奏虞詡盛夏時節,不順天地長物之性,拘捕關押大量無辜之人,為害官吏百姓。虞詡上表白辯,他說:“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罰者人之銜轡。今州曰任郡,郡曰任縣,更相委遠,百姓怨窮,以苟容為賢,盡節為愚。臣所發舉,臧罪非一,二府恐為臣所奏,遂加誣罪。臣將從史魚死,即以尸諫耳”(《後漢書·虞詡列傳》)。順帝知他忠貞,沒有加罪於他,為這件事,後來又免去了司空陶敦的職務。   時中常侍張防弄權玩法,經常受人請託,收受賄賂,而屢寢不報。虞詡查辦其案件,但屢次上書,都被上司押下,不予批覆。虞詡不勝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來,自投廷尉獄中。並且上書說:“昔孝安皇帝任用樊豐,遂交亂嫡統,幾亡社稷。今者張防復弄威柄,國家之禍將重至矣。臣不忍與防同朝,謹自系以聞,無令臣襲楊震之跡”(《後漢書·虞詡列傳》)。虞詡表章奏上後,張防在皇帝面前流著眼淚解釋訴說,虞詡因此被免官為徒,輸作左校。   張防不肯罷休,要加害虞詡,二天之內,派人連審虞詡四次,必欲將他害死而後快。獄吏勸虞詡自殺,以免凌虐。虞詡不肯,他說:“寧伏歐刀以示遠近”(《後漢書·虞詡列傳》)。   浮陽侯孫程、祝阿侯張賢是宦官,當年順帝為太子時,被廢掉,是他們二人扶立為君的。如今,二人知虞詡忠誠獲罪,便相繼上奏,面見皇帝,孫程說:“陛下始與臣等造事之時,常疾奸臣,知其傾國。今者即位而復自為,何以非先帝乎?司隸校尉虞詡為陛下盡忠,而更被拘系;常侍張防臧罪明正,反構忠良。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宮中有奸臣。宜急收防送獄,以塞天變。下詔出詡,還假印綬”(《後漢書·虞詡列傳》)。當時,張防正站在皇帝身後,孫程厲聲叱責:“奸臣張防,何不下殿!”張防不得已,趨走東廂,孫程又說:“陛陛下急收防,無令從阿母求請”(《後漢書·虞詡列傳》)。   順帝徵詢尚書對此事的看法。尚書賈朗一向和張防友善,力證虞詡有罪。順帝猶豫不決,對孫程說:“且出,吾方思之”(《後漢書·虞詡列傳》)。虞詡的兒子虞顗和門生一百多人,在路上攔住幡侯中常侍高梵的車子,叩頭流血,訴陳冤情。高梵入朝奏明,於是,張防被流放邊塞,賈朗等六個人有的死了,有的被貶黜。當天,赦免虞詡出獄。孫程又上書陳說虞詡有大功於國,語甚切激。順帝感悟,便任命他為議郎。數日後,升任尚書僕射。   當時郡縣長吏和二千石官員允許犯罪的百姓交錢贖罪,號為“義錢”。名義上是替窮人儲備,實際上郡守縣令等是用這方法來聚斂民財,以飽私囊。虞詡上書說:“托為貧人儲,而守令因以聚斂。詡上疏曰:“元年以來,貧百姓章言長吏受取百萬以上者,匈匈不絕,鼟罰吏人至數千萬,而三公、刺史少所舉奏。尋永平、章和中,州郡以走卒錢給貸貧人,司空劾案,州及郡縣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權制”(《後漢書·虞詡列傳》)。皇帝把虞詡的奏章下達州郡,並為詔切責長吏。謫罰輸贖的措施從此廢止。   起初寧陽主薄到朝廷,控訴縣令枉法。可六七年過去了,朝廷始終未予理睬。主薄憤而上書:“臣為陛下子,陛下為臣父。臣章百上,終不見省,臣豈可北詣單于以告怨乎?”順帝見此奏章,大怒,拿給尚書看。尚書彈劾主薄,說他大逆不道。虞詡駁斥說:“帝主簿所訟,乃君父之怨;百上不達,是有司之過。愚蠢之人,不足多誅”(《後漢書·虞詡列傳》)。順帝聽了虞詡的話,只是責打了主薄,未加深責。   虞詡趁此機會,對尚書說:“小人有怨,不遠千里,斷髮刻肌,詣闕告訴,而不為理,豈臣下之義?君與濁長吏何親,而與怨人何仇乎?”聽到的人,都感到慚愧。虞詡又上書說:“台郎顯職,仕之通階。今或一郡七八,或一州無人。宜令均平,以厭天下之望”(《後漢書·虞詡列傳》)。此外,虞詡還有一些別的奏章建議,常常被採納。   虞詡喜歡舉劾官吏,譏刺朝政,一點都不回護寬容,屢次忤怒權要貴戚。因此,他一生九次被譴責審治,三次遭到刑罰,然而剛正之性,至老不屈。   永和初年,虞詡升任尚書令。後因公事離職。朝廷知他忠直骨鯁,再次召任,可不巧他去世了。臨終,他對兒子虞恭說:“吾事君直道,行己無愧,所悔者為朝歌長時殺賊數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餘年,家門不增一口,斯獲罪於天也”(《後漢書·虞詡列傳》)。虞恭也有俊才,後官至上黨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