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珏簡介

張珏

張珏(?—1280),字君玉,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人,南宋名將。

南宋末抗元名將。字君玉。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人。十八歲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從軍。以戰功遞升中軍都統制,人稱為“四川將”。開慶元年(1259),蒙哥汗率軍圍攻釣魚城,張珏協同王堅率領軍民屢敗蒙古軍,蒙哥被擊傷致死(見釣魚城之戰)。景定四年(1263),張珏任興元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合州。他練士卒,精器械,飭軍紀,明賞罰,以兵護耕,墾田積粟,加強城守。十二年之中,張珏屢拒元軍招降,固守釣魚城,還主動出擊,收復大良平(今四川廣安東北)等城。德祐元年(1275)五月,張珏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宋廷曾征其兵入衛,因路阻未行。時元軍圍重慶,又遣人招降,張珏不從,派兵解重慶圍,且與瀘州人民里外相應,俘殺叛將梅應春,收復滬州。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張珏到重慶,任四川制置使。他屢敗元軍,一度收復涪州(今四川涪陵),解大寧城圍,支援瀘州。次年,元軍又圍重慶,再次遣人招降,張珏奮力拒戰。祥興元年(1278)二月,部將趙安開城降元,張珏仍率兵巷戰,終於難以支持,返家自殺未果,遂乘小舟東下,途中兩次自殺,均被阻,至涪州被俘。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張珏自剄於安西(今陝西西安)。

張珏18歲到合州(今重慶合川)新駐地釣魚城(今合川城東北)參軍,因多次建立戰功,升為中軍都統制,被人稱為“四川梟將”。在開慶元年(1259)保衛合州的戰役中,張珏作為副將與主將王堅協守釣魚城前後有九個月,多次打敗蒙古軍的進攻,蒙古大汗蒙哥受傷死在釣魚山下後退兵。景定四年(1263)十月,張珏升為興元府諸軍都統制兼利州東路安撫使、合州知州。因為興元府已被蒙古軍攻占,都統制司和安撫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張珏上任後,積極恢復當地的農業生產,訓練士兵,修整兵器,為保衛合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鹹淳二年(1266)十一月,張珏派部將收復渠州(今四川渠縣)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次年四月,蒙古軍又進攻合州,張珏在款龍溪將船碇泊在江中,截斷江面建成水城,進行抵抗,再次挫敗了蒙古軍的攻勢。鹹淳八年(1272)四月,張珏又在與釣魚城隔江的宜勝山(今合川北)築城,用來加強釣魚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軍又進逼釣魚城,張珏得到訊息後,“乃張疑兵嘉渠口”,又“潛師渡平陽灘”,不僅擊敗了元軍的進攻,又打破了元軍想在馬鬃山、虎頂山建城的計畫。

德祐元年(1275)二月,張珏升為寧遠軍節度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張珏為四川制置副使、重慶知府。又命他帶兵來京保衛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斷,詔令沒有能送到。元軍自秋至冬圍攻重慶,重慶援絕糧盡。張珏雖仍在守衛合州,但“屢以死士間入城,許以赴援,且為之畫守御計”。次年,張珏為了解救重慶被長期圍攻的狀況,派部將趙安襲擊元軍的征南都元帥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張萬以船艦載精兵從水路沖入重慶,以增援重慶守軍。而此時,以恭帝與謝太皇太后為首的南宋朝廷,已向元軍投降。五月,宋端宗在福州(今屬福建)重建南宋政權,改當年為景炎元年(1276)。六月,張珏又派部將趙安、王世昌等收復瀘州(今屬四川),元軍被迫逐漸從重慶撤退,轉而圍攻瀘州。同年十二月,張珏進入重慶後,派部將張萬、程聰領兵收復涪州(今重慶涪陵),又派張萬到夔州(今奉節),控入川的門戶,川東形勢一度好轉。

景炎元年(1276)年底,元軍再次進攻四川,至景炎二年年底,先後攻占涪、萬(今重慶萬縣)、瀘等州,集中兵力進攻重慶,並致書勸降,張珏不予理睬,閉城堅守。景炎三年正月,元軍加緊圍攻重慶,張珏率兵出城迎戰,遭到元軍前後夾攻,宋軍大敗,退回城中。當晚,張珏部將趙安、韓忠顯等開城門向元軍投降,張珏率餘部進行巷戰,再次戰敗,回家想自殺,未成。於是,用小船載家眷從水路向東逃走,途中張珏又要投水自盡,被家人攔阻。元軍追到涪州,張珏被俘。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張珏於安西(今陝西西安城東北)的趙老庵中自盡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