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簡介

張浚

張浚(1097—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宋朝名將。

父張鹹,元豐二年(1079)進士,歷任州縣屬官;紹聖元年(1094),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張浚政和八年(1118)中進士,北宋末官至太常寺主簿。

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即位前夕,張浚自京師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參與登基儀式,任樞密院編修官。七月,受到新任右相黃潛善的賞識,升任殿中侍御史。八月,張浚附和黃潛善,攻擊左相李綱獨擅朝政。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後,繼續受到張浚的攻擊。

建炎二年六月,張浚奏論:“無謂金不能來,當汲汲修備治軍,常若敵至”。因而與一味求和的黃潛善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已被出為興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為禮部侍郎。同年十月,張浚兼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從此參與抗金的軍事活動。建炎三年二月,金軍數百騎突襲“行在”揚州,宋高宗倉惶出逃,張浚與呂頤浩追隨渡江,中書侍郎朱勝非任節制平江府(今蘇州)、秀州(今浙江嘉興)軍馬,張浚任同節制軍馬,駐守平江抗金。不久,朱勝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張浚駐守平江。三月,杭州發生苗傅、劉正彥兵變,宋高宗被迫退位,3歲皇子趙敷被立為帝,孟太后垂簾聽政,張浚在平江組織張俊、劉光世、韓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劉兵變”平定,宋高宗復位,張浚升任知樞密院事。

張浚認為:“中興當自關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遂慷慨請行。”五月,被任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同年七月赴任,十月下旬到達興元府,設司於此,隨後調整西北各路軍事長官。十一月間,到達秦州,經參議軍事劉子羽介紹,張浚接見吳玠、吳璘兄弟,並提升吳玠為統制。曲端在陝西進行抗金活動,但專橫跋扈,曾想殺死節制陝西六路軍馬王庶,南宋朝廷即以御營使司提舉一行事務召曲端,但曲端不奉詔。同年十二月,張浚任命曲端為處置使司都統制、威武大將軍,並進行隆重的登壇拜將的儀式,張浚企圖利用曲端的抗金聲威,樹起西北的抗金大旗。但當建炎四年正月,張浚命曲端率軍救援在陝州圍城中的李彥仙時,曲端卻拒不出兵,以致陝州終於被金軍攻陷。同年二月,張浚得知金軍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將處置使司事務交由劉子羽負責,自己率步騎數萬人自秦州東進救援。當三月間到達房州時,得知金軍主帥宗弼已自臨安退兵北歸,張浚遂率軍重回西北。

當年秋初,張浚得知金左監軍完顏昌(撻懶)仍在淮東,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將完顏宗弼(兀朮)也滯留在江北,張浚推測金軍企圖深秋時將再次渡江,因而考慮出兵進攻金軍,以分金軍併力南下勢。曲端在陝西的抗金,主要依靠部屬吳玠等作戰,自己常遠處敵後,戰勝則以為己功,戰敗則委罪部屬。正月間,曲端命吳玠、張中孚等抗擊金軍於彭原店(一作自原店,白原,自當是白之誤,今陝西彬縣南),自擁重兵遠處後方的宜祿(今長武)。當吳玠血戰時,前軍稍有退卻,曲端不僅不出兵救援,反而立即率軍逃向涇州(今屬甘肅),吳玠等遂戰敗。此戰被稱為建炎三大戰之一。“白原之敗,其(曲端)氣已沮”,主要是依靠部將血戰,取得虛名的曲端,已被金軍的氣勢所壓倒,當張浚提出進攻以分金的軍勢時,曲端竟然提出:“俟十年乃可議戰。”張浚知道依靠曲端為主將,領導抗擊金軍是不可能的,於是曲端以彭原之戰坐視不救,被奪軍權並被貶。

自張浚經營川陝以來,陝西軍民受到很大鼓舞,使得金軍主將完顏婁室“所下陝西城邑,輒叛”,不得不請求增兵。完顏宗翰(粘罕)等也認為宋“陝西五路兵力雄勁,當併力攻取”。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七月,金派位望隆重的皇子(金太祖子,世宗父)、左副元帥完顏宗輔(訛里朵)前往陝西任主帥,並命江淮戰場的主將完顏宗弼(兀朮),“以精兵二萬先往洛陽”,準備“以八月往陝西”,與張浚爭奪陝西。

宋高宗“以敵萃兵淮上,命(張)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陝西大荔)、鄜(今富縣)延(今延安)以搗其虛”,企圖以之消除金軍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建炎四年八月,張浚移檄金左副元帥宗維(即宗輔),問興師犯宋之罪。同時,派權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攻取永興軍(今陝西西安),環慶經略使趙哲也收復鄜延諸郡。於是,張浚調集熙河經略使劉錫、秦鳳經略使孫渥、涇原經略使劉錡、永興軍經略使吳玠、環慶經略使趙哲,各率所部東進,金左副元帥完顏宗輔也立即將在京西的完顏宗弼所部2萬人馬,調入關中。九月下旬,張浚集合五路宋軍,騎兵6萬、步軍12萬,號稱40萬,以劉錫任都統制,進抵富平(今富平北),金主帥宗輔以宗弼與婁室所部分為左、右兩翼,與宋軍決戰。“涇原帥劉錡率將士先薄虜陣,自辰至未,殺獲頗眾”,金軍左翼主帥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躍馬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重圍。“宗弼左翼軍已卻,婁室以右翼軍力戰”,“自日中至於日暮,凡六合戰”,兩軍相遇勇者勝,在此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環慶經略使趙“哲擅離所部”,率先逃跑,宋軍相繼潰退,金軍雖勝但傷亡亦重,因而“得勝不追”。“富平之戰”是宋金兩軍以大兵團決戰,宋軍雖然戰敗,但仍然達到了宋高宗要求張浚將金軍主力調離江淮戰場的目的。所以,當張浚在斬趙哲、貶劉錫、上疏待罪時,宋高宗就說:“‘浚放罪詔,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趙哲、劉錫,後見其過即重譴之,浚未有失,安可罷也。……有才而能辦事者固不少,若孜孜為國,無如浚。”有的史書亦稱:“富平一戰,偶為趙哲離部以取敗,……(張浚)痛念向者(高宗)海道之幸,(自己)已出襄漢。今也敵駐淮旬,有再入吳越之謀,萬一犯屬車之清塵,縱慾提兵問罪,亦何及矣。此公所以不顧利害,不計勝負,而決於一戰也。”去冬渡江南犯的主將宗弼及所部精兵,此後數年一直滯留在川陝戰場,確實相對減輕了金軍在江淮地區的壓力。

富平之戰失敗後,張浚退向興州(今陝西略陽),命劉子羽去秦州,召集敗散的宋軍達10萬人。在金軍進攻下,張浚又退往閬州(今四川蒼溪東南)。張浚任命王庶為興元知府,王庶也匯聚潰軍、義軍2萬人。吳玠亦收兵保和尚原,並於紹興元年(1131)五月,大敗來犯的金軍宗弼所部。

紹興二年,張浚被授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同年九月,南宋任命王似為川陝宣撫處置副使;十二月,又加任命盧法原為宣撫處置副使,引起張浚的不滿。張浚被罷宣撫處置使,仍任知樞密事。紹興三年五月,詔令張浚回朝。紹興四年三月,在台諫的攻擊下,張浚罷知樞密院事,以提舉洞霄宮、福州居住。張浚調離川陝後,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六月,金軍主將宗弼才自川陝回燕山府(今北京)。同年九月,偽齊與金軍渡淮南犯,十一月,張浚再次被起用為知樞密院事。紹興五年二月,張浚升任右相兼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隨後即詔張浚“暫往江上措置邊防”,“西連隴蜀,北洎江淮,既加督護之權,悉在指揮之域”,負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主要是領導江淮前線的抗金鬥爭。同年六月,在張浚親往湖湘督戰下,岳飛鎮壓了楊么起義。紹興六年正月,張浚視師荊襄;後又被召回朝奏事,張浚即命韓世忠自承(今江蘇高郵)、楚以圖淮陽(今邳縣西南),劉光世進屯合肥,張俊進駐盱眙,以楊沂中作為張俊部的後翼;岳飛進駐襄陽,準備北伐中原,擺出對金進攻的態勢,軍心振奮。韓世忠首先自楚州攻淮陽,張俊於五月間進駐盱眙,張浚也於六月渡江至淮南視師。劉光世於七月收復壽春府(今安徽鳳台),岳飛於八月攻占蔡州(今河南汝南)、盧氏(今屬河南)等地。宋高宗在張浚的力請下,也於九月初出發前往建康以鼓舞鬥志,張浚又趕往鎮江督師,偽齊聞訊後發兵分道南犯。十月,劉光世慌忙南逃,張浚乘馬奔到採石,並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斬,劉光世被迫停止南逃。數日後,楊存中等大敗偽齊軍於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偽齊其他南犯軍隊也紛紛退回淮北。

紹興七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原已答應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擴充其兵力以恢復中原。但首先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不同意將劉光世所部併入岳飛軍,遂收歸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轄,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酈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以處置不當而罷相,提舉宮觀,後貶居永州(今屬湖南)。但偽齊也因無存在價值,於同年十一月為金所廢。抗金大好形勢因而受挫,降金求和勢力抬頭。紹興八年三月,秦檜任右相兼樞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動。同年末,金以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以換取南宋的臣屬。紹興九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恢復提舉宮觀。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閒差,次年封和國公。紹興十六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抗金,奸相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貶往連州居住,紹興二十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十月,奸相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万俟、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紹興二十六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隆興元年(1163)正月,張浚升任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封魏國公。“上謂浚,當先圖兩城(指虹縣、靈璧),邊患既紓,弊以次革”。四月,張浚命李顯忠、邵宏淵出兵北伐,李顯忠接連攻占靈璧、虹縣,張浚渡江前駐盱眙督戰,李顯忠又攻占宿州。李顯忠被任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準備收復中原。但不久在金軍攻擊下,因邵宏淵坐視不戰,其子又率先逃竄,李顯忠被迫退兵,宋軍潰敗,史稱“符離之戰”。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於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隆興二年(1164)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遍行兩淮,築治城壘”,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但於四月間即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看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判福州。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閒差。同年八月,張浚病死。乾道五年(1169)謚忠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