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簡介

王叔和

西晉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東濟寧東南)人。生卒年不詳。官太醫令。他對祖國醫學所做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撰著《脈經》和整理張仲景著作兩方面。

《脈經》為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共十卷九十八篇。書中“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分類引錄大量《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及扁鵲與華佗的論述,詳析脈理,陳述脈法,細辨脈象,明其主病。他首次系統描述了臨床常見的二十四種病脈(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的體象,根據不同的脈象判斷疾病的種類。並明確地在手腕橈側動脈(寸口脈)診候處規定了寸、關、尺的三部分法,將古代診候此脈僅以“查胃氣之有無”,“以決死生”的說法,發展成以局部候全身的寸口脈理論體系。王叔和集西晉以前脈學之大成,形成診斷學中獨立的一個分支,促進了後世脈學的研究和發展。

王叔和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整理編次,成為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後人對其整理張仲景的著作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他是搜采三國兵燹之餘的斷簡殘篇,將散落的仲景舊論“撰次成敘,得為完帙”。因此宋人林億認為“仲景之書,及今八百餘年,不墜於地者,皆其力也”;金人成無己說:“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今,功莫大矣”。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他在編撰過程中,將個人見解“混於仲景所言之中,又以雜脈雜病紛紜並載於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亂”,還有人指責其為“碎剪美錦,綴以敗絮,明是賈人居奇之術”,兩種觀點至今並存,未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