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簡介

王建

王建(847—918),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字光圖,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建立者。

王建年輕時是個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業,因排行第八,鄉人稱他為“賊王八”。唐朝末年投軍,成為忠武軍(鎮許州,今許昌)的士兵,後逐漸升為隊將。

黃巢攻破長安時,唐僖宗逃到蜀地。忠武軍將鹿晏弘以8000兵馬隨楊復光鎮壓起義,擊敗黃巢後,楊復光把部眾分為八都,每都1000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為都將。楊復光死後,鹿晏弘率這八都人馬前往成都迎駕,沿途擴充兵力,進至興元(今陝西漢中),趕走山南西道節度使(鎮興元)牛叢,自稱留後,讓王建等掛上屬州刺史的頭銜。唐僖宗得悉後即任鹿晏弘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不久,鹿晏弘與王建分道揚鑣。鹿晏弘率部東向,王建則與韓建率3000人西奔唐僖宗所在的成都。唐僖宗非常高興,重賞之後將這些人分為五都,由王建、韓建、晉暉、張造、李師泰統領,稱之為“隨駕五都”。觀軍容使、宦官田令孜把王建等五名將領全都收為義子。僖宗返回長安後,王建等都分別統領神策軍,並且遙領刺史。

光啟元年(885),與田令孜有矛盾的河中節度使(鎮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王重榮進犯長安,僖宗出逃到鳳翔(今屬陝西),次年又輾轉到興元,一路上以王建為清道使。王建盡心竭力,保駕有功。而田令孜因這次事件與其有關,擔心僖宗加罪,主動請求到成都出任他的同母弟、西川節度使(鎮四川成都)陳敬瑄的監軍。於是觀軍容使改由楊復恭擔任,王建不受信任被外放為壁州(今通江)刺史。僖宗回長安後,楊復恭以親信楊守亮鎮守興元以防王建。王建招兵擴軍後攻取了閬州(今閬中)、利州(今廣元),接近了西川地界。陳敬瑄擔心他繼續西進,田令孜說王建為其義子不難羅致麾下,就派人前去。王建得知非常高興,把家屬託給故交東川節度使(鎮梓州,今三台)顧彥朗後率2000精兵趕赴成都。可是陳敬瑄反悔,派人在鹿頭關(今德陽東北)阻止。王建大怒,攻破鹿頭關,占領漢州(今廣漢),顧彥朗也派兵相助,相繼擊敗陳敬瑄的部將句惟立、山行章後,王建兵勢更盛,開始進攻成都。唐昭宗即位後,派李洵為兩川宣諭和協使,下詔令顧彥朗等罷兵,顧彥朗則要求朝廷另派大臣鎮守蜀地,並且為王建請求旌節。昭宗表示同意,於文德元年(888)六月派宰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同時將西川西部的邛(今邛崍)、蜀(今崇州)、黎(今漢源北)、雅(今雅安)四州劃出另立永平軍,任命王建為永平軍節度使。

韋昭度入蜀,以王建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由於陳敬瑄拒絕調動,不讓韋昭度接任,昭宗令顧彥朗等部征討,可是久攻不下。王建又不願受韋昭度約束,就以勸他回朝定中原為藉口將其逼走。韋昭度剛一離開,王建就派兵扼守劍門(今劍閣北),切斷了中原與東西兩川地區的聯繫。

此後,王建首先逼降眉州(今眉山)的山行章,又經一個多月用兵,招降資(今資中)、簡(今簡陽西)、戎(今宜賓)、茂(今茂縣)、嘉(今樂山)、邛等州,占有了成都周圍的廣大地區,於是急攻成都。田令孜被迫夜入王建軍營,交出西川節度觀察牌印,次日陳敬瑄開門迎降,王建入成都自稱留後,報告朝廷。大順二年(891)十月,唐朝廷任命王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在此期間,他先後派人殺了陳敬瑄和田令孜。

在占有西川之後,王建開始把目光投向東川。由於與顧彥朗有姻親關係,礙於情面沒有立即下手。恰在這時顧彥朗病死,其弟顧彥暉代領其職,雙方關係出現滑坡。鳳翔的李茂貞乘機拉攏顧彥暉,結成同盟。於是王建出兵攻梓州,顧彥暉得到李茂貞出兵相助,王建只好撤軍,從此與李茂貞交惡多年。

從乾寧二年(895)起,王建多次派王宗滌等攻打東川,直到乾寧四年十月才攻破梓州,顧彥暉自殺。唐廷便任王宗滌為東川節度使。這樣,王建就控制東、西兩川之地,兵力越來越壯大。

天復元年(901),朱溫應崔胤之邀帶兵進入長安,大殺宦官。韓全誨等把唐昭宗劫持到鳳翔依靠李茂貞,朱溫圍攻長達一年多,李茂貞最終被迫求和。在此期間,王建曾遣使力勸李茂貞堅守拒和,答應派兵往援,其實則別有所圖。他派王宗滌以迎駕為名北上進攻興元,俘節度使李繼業。鎮守洋州(今陝西洋縣)的武定節度使拓跋思敬以地歸降。這樣,王建又輕易地並有了山南西道。天復二年,荊南節度使(鎮江陵府,今湖北荊沙)成汭死,山南東道節度使(鎮襄州,今襄樊市)趙匡凝派其弟趙匡明攻占荊南,王建乘機攻下荊南西部的夔(今重慶奉節東)、施(今湖北恩施)、忠(今重慶忠縣)、萬(今重慶萬縣)等四州,進一步擴大了地盤。天復三年八月,唐廷封王建為蜀王,大大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次年,唐遷都洛陽,改元天祐。由於當時信息不通,王建控制地區仍稱天復年號。天復六年,他又攻取歸州(今湖北秭歸),控制了三峽咽喉要地。

天復七年,朱溫滅唐建梁,派使者招諭,王建拒而不納,且馳檄四方聯合討梁。各地藩鎮知道王建不過是虛張聲勢,所以未予回響。這年九月,王建在成都即帝位,廟號高祖,史稱前主;國號蜀,史稱前蜀。次年,改年號為武成。

王建“為人多智詐,善待士”。他稱帝時,除封諸子為王、以養子王宗佶為中書令外,所用多唐朝名臣後代。如以韋見素的孫子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以張浚之子張格為翰林學士等等。對待文士,他總是恩禮有加,很是謙恭。臣下有的認為禮遇太過,他說:“蓋汝輩未之見也。昔吾在神策軍時,主內門魚鑰,見唐朝諸帝待翰林學士,雖交友不若也。今我恩顧比當時才百分之一爾,何謂之過當耶!”

對於文士的意見,王建也比較重視而予以採納。早在唐天祐元年(904),西川的將領們見李茂貞的勢力日蹙,紛紛主張出兵攻取鳳翔,王建徵求當時任節度判官的馮涓的意見。馮涓說:“兵者兇器,殘民耗財,不可窮也。今梁晉虎爭,勢不兩立,若並而為一,舉兵向蜀,雖諸葛亮復生,不能敵矣。鳳翔蜀之藩蔽,不若與之和親,結為婚姻。無事則務農訓兵,保固疆埸,有事則覘其機事,觀釁而動,可以萬全。”王建認為這個策略穩妥,就與李茂貞修好,實行保境息民的政策。王建賦斂重,人都不敢直言。馮涓在向王建祝壽時獻頌,“先美功德,後言生民之苦”。王建讀後愧悟,讚揚說:“如君忠諫,功業何憂!”從此賦斂得到減輕。一次,王建登興義樓,一個和尚挖出自已的一隻眼睛獻上,王建很感動,下令“飯僧萬人以報之”。翰林學士張格諫上說:“小人無故自殘,赦其罪已幸矣,不宜復崇獎以敗風俗。”王建覺得有理,就撤銷了成命。由於較能納諫,所以前蜀建國前期政局較為穩定,百姓得以安居,具有一定實力,加之山川險固易守難攻,因此敢於與後梁互爭高低。永平二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後梁遣使交聘,落款印文作:“大梁入蜀之印”,經張格解釋,王建得知這是後梁拿他當“夷狄”加以蔑視。隨後不久,朱溫被殺,王建派使者前去弔唁,落款印文即作:“大蜀入梁之印”,以此作為回敬。

王建晚年多內寵,又重用宦官。由於原太子元膺在一場宮廷政變中被殺,改立其幼子宗衍為太子。光天元年(後梁貞明四年,918)王建病死,終年72歲。子王宗衍即位,改名衍,是為前蜀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