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簡介

魏徵

(580~643)唐貞觀時名相,以善諫著稱。字玄成。先世是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後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祖父魏彥,在北魏時曾欲刪削各家《晉書》,成一家之言,未成。父親魏長賢,是著名史學家魏收的族叔,博涉經史,北齊時為著作佐郎,欲承其父志,改撰《晉書》,後因譏刺時政,出為上黨屯留令,其志未遂。

魏徵少孤,通貫書術,素懷大志,不營貲產。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魏徵詭為道士,以避世亂。大業十三年(617),武陽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舉兵回響瓦崗軍李密,以魏徵典書檄。魏徵代寶藏作啟謝李密,為李密所重,召為文學參軍,掌書記。後以“十策”說李密,未被採納。武德元年(618),瓦崗軍為王世充所敗,魏徵隨李密投奔李淵,遂為唐臣。魏徵請出使山東,李淵因署魏徵為秘書丞,東出關,先後勸降了據守黎陽(今河南濬縣東)的瓦崗軍餘部徐世勣及據守魏州的元寶藏。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陽被竇建德所俘,署為夏政權的中書舍人。四年,竇建德、王世充相繼為唐朝所滅,魏徵遂復歸長安,任太子洗馬。當時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權與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明爭暗鬥,魏徵勸建成親自將兵出征劉黑闥,藉機樹立威信,結納豪強,作為戰勝世民的政治資本;次年,隨太子至河北,建議釋放囚俘,分化黑闥部眾,黑闥果敗。九年,魏徵又勸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及時採納。六月四日,發生“玄武門之變”,建成、元吉被殺。秦王李世民獲勝,不久即位,是為唐太宗。太宗素重魏徵之才能,遂化敵為我,引為太子東宮詹事府主簿,拜諫議大夫。以後相繼任給事中、尚書右丞,封鉅鹿縣男,又除秘書監、參預朝政(即宰相)、侍中,進位左光祿大夫,進爵鄭國公。晚年曾為太子太師。

唐太宗以虛懷納諫著稱於世,貞觀一朝諫臣雲集,著名的有魏徵、虞世南、王珪、劉洎、岑文本、褚遂良、馬周等人,其中以魏徵最為傑出。他素有膽智,忠心耿耿,敢於犯顏直諫,面折廷諍,前後所奏二百餘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書中。貞觀十一年(637)所上的《論時政疏》、《陳十思疏》(簡稱《十漸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為重要者。綜合所諫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居安思危,施行仁義;去奢省費,輕徭薄賦;舉賢任能,斥佞退邪;堅持法制,力避任刑;虛懷納諫,不責過激;偃武修文,少動干戈;善始令終,力防蛻變。魏徵所諫都是為了唐朝的長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錯誤,對“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不小的作用。

貞觀十七年,魏徵卒。太宗十分惋惜地對朝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太宗還親自為魏徵撰成碑文,親書刻石。就在這一年,太宗在凌煙閣圖畫二十四名功臣的肖像,魏徵名列第四。太宗晚年發動親征高麗的戰爭,損失巨大,受創班師,掃興之餘懊悔地說:魏徵如果在世,就不會使我有這次出征。

魏徵以家學淵源,適應唐初統治之需要,亦略有纂述。唐貞觀中修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徵總領其事,其中《隋書》由他主要負責,並親自撰寫序論。此外,他還主編《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並為蕭德言等所輯《群書治要》一書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