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簡介

大非川之戰

唐總章三年(鹹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今新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的重要作戰。

二年,吐蕃以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名將噶爾·欽陵統兵駐節吐谷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青海西寧一帶)的控制,並尋機東進。三年,欽陵率軍號稱40萬北上,先取于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占焉耆以西數鎮,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發生動搖。四月初九,唐朝以左衛(一說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一說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一說10餘萬)反擊吐蕃軍,以奪回安西四鎮,並“護吐谷渾還國”(《新唐書·吐蕃傳》)。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青海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鑑》卷201)。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後,吐蕃軍占據了安西四鎮。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吐谷渾亦併入吐蕃,成為其別部。自此,唐蕃間衝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點評:此戰,吐蕃軍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其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給不暢,尤其軍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