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簡介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902—947),即遼太宗。遼朝第二代皇帝。927—947年在位。字德謹,小字堯骨,又作耀屈之。契丹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

天贊元年(922),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從父北征於厥里;西討党項、回鶻,直取單于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東滅渤海,繼破達盧古;南下中原,占平州(今河北盧龍),圍幽州(今北京),攻掠山西諸鎮,戰功顯赫。天顯元年(926),父卒,翌年,在其母支持下,憑藉手中兵權,排擠兄耶律倍,稱帝,尊號嗣聖皇帝。在位期間,繼續南下。天顯三年(928)出師定州(今河北定縣),敗歸。翌年,遣弟耶律李胡發兵雲中,克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九年(934),親率兵南伐,拔河陰(今山西山陰西南),下陽城。十一年(936),應石敬瑭請,南下赴援,在太原西北大敗後唐將張敬達和楊光遠。十一月,冊敬瑭為大晉皇帝,約為父子。會同元年十一月;得敬瑭獻幽(今北京)、薊(薊縣)、瀛(河間)、莫(任邱)、涿(涿縣)、檀(密雲)、順"匝義)、媯(懷來)、儒(延慶)、新(涿鹿)、武(宣化)、雲(大同)、應(應縣)、朔(朔縣)、寰(朔縣東北馬邑鎮)、蔚(蔚縣)等十六州。上尊號“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聖皇帝”。以皇都為上京府臨潢(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升幽州為南京(今北京),原南京更為東京(今遼寧遼陽)。為適應領土拓寬、民族成份複雜、漢人增多的形勢,繼續完備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制度,重用漢人,吸收漢文化。會同元年(938),整頓吏制,改一批契丹官制名稱為漢名,又依漢例設定新職。重視發展文化。四年(941),命有司編纂始祖奇首可汗事跡。大同元年(947),建曆法。大力發展宗教。會同六年(943),後晉石敬瑭死,因其子重貴對契丹“稱孫不稱臣”,興兵問罪,中途受挫。九年(946)九月,親整兵馬,再度南伐,克定州(今河北定縣),下鎮州(今河北正定),圍晉兵主力於滹沱河岸之中渡寨,收降晉將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繼拔相州(今河南安陽),直攻晉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迫重貴奉表投降,滅亡後晉。大同元年(947)二月,改國號“大遼”。因後晉各地反抗不斷,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亳州(今安徽亳縣)、密州(今山東諸城)相繼失陷,加之兵士水土不服,於四月北返。行至欒城(今河北欒城縣)病卒。臨終前,言以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遣諸節度還鎮為己之三項失誤。九月,歸葬鳳山,稱懷陵(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床金溝)。廟號太宗。聖宗統和二十六年(1008)七月,謚孝武皇帝。興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九月,增謚孝武惠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