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簡介

張巡

張巡①(709—757.11.24),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②,唐朝著名的軍事將領。

張巡自幼便聰悟有才幹,長大後,身高七尺,須髯一怒盡張。他不但博覽群書,才華出眾,而且記憶力驚人,讀書不過三遍,便終身不忘,寫文章不用打草稿。後來守睢陽時,士兵僅有萬人,而城中居民百姓卻有數萬人,張巡每見一人就詢問其姓名,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還曉戰 陣法 ,為人氣志高邁,喜歡與有學識的長者交流,不屑與庸俗之輩為伍,以至“時人叵知也”。唐玄宗開元(713—741年)末年,張巡進士及第,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當時其兄張曉任監察御史,兄弟二人皆以文行知名,稱重一時。

天寶(742—755年)中,張巡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令。張巡性格傾財好施,扶危濟困,在任期間由於公正廉明,體恤民情,不僅政績出眾,而且深受百姓愛戴。任職期滿後回到長安。當時,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傾朝野,有人勸張巡去走楊國忠的門路,為自己找個好出路。但被張巡嚴辭拒絕,他說:“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不久,他調任真源(今安徽毫州西)令。真源地處中原,多豪強地主,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當地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任後,將華南金依法處決,然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張巡為政簡約,使百姓安居樂業。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國家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但到天寶年間,在一派歌舞昇平聲中,他開始躊躇滿志,不願過問政事,委政於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縱情享樂,政治日趨腐化。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河東(治太原,今山西)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從范陽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今西安)進攻。當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率眾從靈昌(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接連攻陷陳留(今河南開封)、滎陽(今滎陽東北),大敗封常清部於武牢(即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葵園,進占洛陽。

安祿山攻陷洛陽後,以其將張通晤為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太守,使與陳留(今河南開封)長史楊朝宗率精騎數千,向東發展,郡縣官吏多望風降附或逃走。但進至山東時,卻遭到東平(今屬山東)太守吳王李祗與濟南(今屬山東)太守李隨的抵抗,其他各地官民也紛紛舉兵回響,起兵討賊。當張通晤向東略地時,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降敵,並強令張巡為其長史,到西邊迎接叛軍。

天寶十五年(756年)二月,單父(今山東單縣)尉賈賁率吏民南克睢陽,斬張通晤。當時雍丘(今河南杞縣)令令狐潮想以城投降叛軍,率軍東擊,於襄邑(今河南睢縣)擊敗了淮陽(今河南淮陽)救兵。令狐潮將俘獲的百餘人押至雍丘,準備處死。恰值令狐潮出城辦事,淮陽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令狐潮只得丟下妻兒逃走。隨後淮陽士兵迎賈賁入城,賈賁進據雍丘,有眾2000人。

西迎叛軍的張巡行至真源後,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宣布起兵討叛。吏民中願意相隨者達數千人,張巡從中選取出精兵1000人西去雍丘,與賈賁會合。賈賁、張巡入雍丘後,首先殺令狐潮妻子,然後共同守城。吳王李祗聞訊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令狐潮為報殺妻兒之仇,於二月十六日率精兵攻打雍丘,賈賁出擊,戰敗而死。張巡率眾力戰,擊退叛軍,因作戰勇敢,贏得了軍民的信任,被奉為主帥。張巡遂兼領賈賁之眾繼續守城,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擊敗了叛軍的多次進攻,使其傷亡過半。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將兗州以東的戰事委認給張巡,從此張巡自稱吳王先鋒使,擔負起保衛雍丘的重任。

在洛陽失守後,唐朝廷迅速調集和組織兵力,在洛陽南、北兩個方向抗擊安軍。在河北有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顏真卿、東平太守吳王李祗、濟南太守李隨、饒陽(治個河北深州西南)大守盧全誠等,皆以兵討安祿山,阻擊和牽制了安軍,使其不能西進。此時唐軍逐漸形成了兩大戰場:一是牽制安軍西進的作戰;二是阻裁安軍南下江淮的作戰。江淮地區是唐朝的財賦供應之地,一旦被叛軍攻占,後果不堪構想。而雍丘則是從洛陽通往江淮地區的要道,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當叛軍初次攻打雍丘失敗後,並不就此甘心,準備再次攻打雍丘,一場大仗已是不可避免。

三月二日,令狐潮又與叛將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4萬餘人爭奪雍丘。城中軍民大為恐慌,皆無守城的信心。張巡經過冷靜思考,認真分析敵情後,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對諸將說:“賊兵精銳,有輕我心。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賊勢小折,然後城可守也。”③諸將聽後皆表示同意。張巡立即使千人登城防守,自率千人,分數隊,突然打開城門直衝叛軍陣營,叛軍剛到,還立足未穩,遂驚駭後撤。第二天,叛軍再次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轟擊,城樓及城上女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擋住叛軍進攻。叛軍黔驢技窮,只好採取強攻,紛紛緣城攀登。張巡毅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無法登城。張巡有時瞧準叛軍鬆懈,突然出兵襲擊;有時夜深人靜,偷襲敵營。如此堅守60多天,經大小300餘戰,帶甲而食,裹傷再戰,終於將叛軍擊退,並乘勢追擊,殲滅敵兵2000餘人,幾乎 活捉令狐潮。五月中旬,令狐潮再次領兵圍攻雍丘。令狐潮與張巡過去相識 ,他親至城下,想勸張巡投降。令狐潮說:“本朝危蹙,兵不能出關,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無所立,盍相從以苟富貴乎?”結果遭到張巡的斷然拒絕,並藉此機會羞了令狐潮:“古者父死於君,義不報。子乃銜妻孥怨,假力於賊以相圖,吾見君頭乾通衢,為百世笑,奈何?”令狐潮聽後,羞慚而退。

此時,哥舒翰固守潼關,使叛軍無法前進;郭子儀與李光弼在河北接連大敗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南下又被張巡和魯炅阻於雍丘和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前進不得,後方又受到威脅,軍心動搖,打算放棄洛陽撤回范陽。戰爭形勢出現了有利於唐軍的轉機。但此時唐玄宗卻過高估計戰局的好轉,於六月強令哥舒翰出兵決戰,結果唐軍在靈寶西原中伏大敗,潼關防線徹底瓦解,平叛形勢隨即急轉直下。潼關陷落幾天之後,唐玄宗帶著皇族親貴,倉皇逃往蜀中。長安被安軍占領。李光弼正圍困史思明於博陵(今河北定州),並準備著揮師北上直搗范陽,忽聞潼關失守,只好解圍南退,與郭子儀一起退入井陘(今河北獲鹿西南)。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尊玄宗為上皇天帝。

此時令狐潮圍攻張巡於雍丘已40餘日,與朝廷已斷絕聯繫。當令狐潮聞知長安已經失守,玄宗已逃往西蜀時,便寫信給張巡,再次進行勸降。守軍將領中有6人也認為兵勢懸殊,且玄宗存亡未卜,都勸張巡投降。張巡表面上裝作答應。第二天,張巡把玄宗畫像掛在堂上,率將士進行朝拜,一時間人人皆哭。然後張巡引6將於堂前,責以大義,斬之,更加堅定了守城決心。

當時糧食饋乏,叛軍送來的數百艘裝運鹽米的船支即將運到前線。張巡得知這一訊息,採取聲東擊西之計,自己率兵乘夜出城南,令狐潮聞訊領兵來戰。而張巡卻另派勇士來到河邊,奪取叛軍的鹽米千斛,其餘全部燒毀,然後安全返回城中。

由於叛軍不斷攻城,城裡的箭用完了。張巡就命士卒捆草人千餘,穿上黑衣,夜間放下城去。叛軍發覺後,以為來偷襲的,爭相放箭。當叛軍發現是草人時,唐軍已得箭數十萬支。以後幾天之後,張巡精選了500名勇士,在夜色中悄悄放下城去,叛軍以為這次仍是草人,笑而不備。這500勇土乘機襲擊令狐潮軍營,叛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頓時大亂,焚壘而逃,唐軍追擊10餘里而還。令狐潮接連中計,腦羞成怒,繼續增加兵力圍城。

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叛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雖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說:“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迴答說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④

雍丘被圍日久,薪柴全部用完,張巡又欺騙令狐潮說:“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令狐潮不知是計,於是引兵後撤。張巡遂率領全部軍民分四面出城三十里,拆屋取木,然後返回城中。令狐潮大怒,又帶軍圍城,指責張巡言而無信。張巡對令狐潮說:“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藉口。”令狐潮果然送來戰馬三十匹。張巡得到馬後,全部分給部下驍將,並對他們說:“賊至,人取一將。”第二天,令狐潮責問張巡為何還不出城投降,張巡說:“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令狐潮這才知道又中張巡之計,準備列陣攻城,陣還未布好,張巡的三十名驍將突然殺出,不久張巡又率兵出戰,擒獲叛將十四人,斬百餘級,收器械牛馬。叛軍乘夜而逃,收兵入保陳留,不敢再出來交戰。

不久,叛軍步、騎兵7000餘人進駐白沙渦,張巡夜間率兵襲擊,大敗叛軍。張巡迴軍到桃陵(今河南汜水縣東南十里)時,又與400餘名叛軍的救兵相遇,將其全部俘獲。張巡把被俘的叛軍分開,將其中的媯州(治今河北懷柔東南)、檀州(治密雲,今屬北京)兵以及胡人全部殺掉;將滎陽、陳留的脅從兵則予以遣散,令他們各歸其業。十日之間,民眾脫離叛軍來歸附張巡的達一萬餘戶。

同月,令狐潮率部將瞿伯玉再攻雍丘。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結果被張巡全部斬殺,然後將其隨從押送吳王李祗之處。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數萬叛軍的進攻,每戰皆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今江蘇徐州),假張巡為先鋒。 雍丘之戰,張巡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據守孤城,以忠義激勵將士,臨機應敵,智謀超群,因而取得了防守雍丘的勝利,阻止了叛軍南下的企圖。

此後的一段時間,張巡又多次再敗了叛軍。八月,安祿山的河南節度使李庭望,親率大軍2萬進攻雍丘,距城東30里安營,以斷張巡之後。張巡率精兵3000齣擊,大破叛軍,斬殺大半。李庭望收軍連夜逃走。十月初四,令狐潮與王福德又率領步、騎兵萬餘人進攻雍丘。張巡領兵出擊,再次大敗叛軍,斬殺數千人,叛軍敗逃而去。十二月,令狐潮率兵萬餘人紮營於雍丘城北,張巡領兵出擊,又大敗叛軍,叛軍逃走。

令狐潮、李廷望率兵數萬攻雍丘(今河南杞縣),不僅數月未能攻下,反而連續戰敗,遂不敢輕易圍攻雍丘。無奈之下,叛軍只得在十二月時在雍丘以北設定杞州,築城斷絕雍丘的糧食援助,以逼張巡。又遣兵攻陷魯郡(今山東兗州)、東平(今山東東平西北)、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南)均被叛軍攻陷,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領兵東走臨淮。叛將楊朝宗率兵2萬,準備襲擊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以切斷張巡後路。在這種情況下,雍丘已不可守,張巡遂主動放棄雍丘,率馬300匹、兵3000人轉守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合兵。當天,楊朝宗率兵進至寧陵城西北後,張巡、許遠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領兵迎戰。經過一晝夜激烈廝殺,大敗楊朝宗部,殺叛將20員,斬首萬餘級,死屍塞滿汴水,頃流而下。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唐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指揮江淮方面的作戰。張巡認為部下將士有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請求給予空名的委任狀以及賞賜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給了折衝都尉與果毅都尉的委任狀三十通,沒有給予賞賜的物品。張巡寫信責備李巨:“宗社尚危,圍陵孤外,渠可吝賞與貲?”李巨竟不予回信。

此時,平叛戰爭逐漸惡化。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據洛陽稱帝。叛軍史思明部重新奪回河北諸郡,然後進圍孤城太原,企圖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地。安慶緒又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率兵進攻睢陽,以圖向江、淮方向發展,奪取財賦重地。這樣一來,雙方爭奪的焦點遂轉移到太原、睢陽兩個戰略要地,兩地如有一處被攻克,其後果都不堪構想。

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媯、檀二州及同羅、突厥、奚等兵,與楊朝宗會合,共13萬大軍進攻睢陽。睢陽太守許遠聞訊,急忙向張巡告急。張巡率軍3000餘自寧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800人,在全城人民的支持下,與叛軍展開激戰。叛軍全力攻城,張巡親自督戰,勉勵將士,與叛軍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許遠見張巡智勇兼備,便對他說:“遠懦,不習兵,公智勇兼濟;遠請為公守,公請為遠戰。”⑤從此二人做了分工,許遠負責調軍糧、修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張巡全面負責軍事指揮。從此二人密切配合,膽肝相照,結下了生死之情。當時許遠部將李滔救援東平,降於叛軍,還暗中與大將田秀榮勾結。許遠知道後,將此事告之張巡,張巡將田秀榮召至城上,斬首示眾。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叛軍屢次攻城不下,只好乘夜退去。張巡率士兵連敗尹子奇,獲車馬牛羊甚多,全部分給將士,自己絲毫不要。唐肅宗下詔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摐為吏部郎中。

張巡欲乘勝襲擊陳留,尹子奇聞訊後,於三月中旬再次引大軍圍攻睢陽。張巡激勵將士說:“吾受國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諸君捐軀命,膏草野,而賞不酬勛,以此痛心耳。”⑥將士們聽後,情緒激動,奮勇請戰。於是張巡殺牛設宴,犒勞士卒,率全軍出戰。叛軍看見官軍兵少,不以為意。張巡手執戰旗,親率將士直衝叛軍營壘,叛軍準備不足,大潰。唐軍斬敵將30餘人,殺士卒3000餘人,追逐數十里。第二天,叛軍又至城下,張巡率兵出戰,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最激烈時一晝夜要接戰數十次,多次挫敗了叛軍的鋒芒,但叛軍仍圍攻不止。

五月,尹子奇增加圍城兵力,攻城更加猛烈。張巡為了疲憊敵人,經常於夜間在城內鳴鼓整隊,作出要出擊的樣子,使叛軍通宵達旦不敢休息,處於戒備狀態。天亮之後,張巡又停鼓息兵。叛軍以飛樓瞰視城中,見城內毫無動靜,於是解甲休息。張巡乘敵懈怠,與勇將商霽雲、雷萬春等十十餘人,各率50騎兵,突然出擊,直衝尹子奇軍營,叛軍大亂,斬敵將50餘人,殺士卒5000。

叛軍中有一胡人酋長披甲,率胡兵千騎欲招降張巡。張巡暗中將數十名勇士縋在護城壕中,並配以鉤、陌刀、強弩等兵器,約好:“聞鼓聲而奮。”胡人恃其兵多,未加防備。當胡人行至牆下時,城上鼓聲忽然響起,數十名勇士突然殺出,將其全部擒獲。後面的叛軍不知前面的胡人因何出事,想要救人,但都被強弩射退,無法前行。過了一會兒,藏在護城壕中的勇士順城牆爬回女牆,叛軍這才知道其中的原由,大為驚諤,從此按兵不動。

張巡想擒賊擒王,決定射殺尹子奇,但將士們都不認識他。張巡遂將蒿草削作箭頭,射向叛軍。被射中的叛軍十分高興,以為城內箭已用完,立即向尹子奇報告。張巡因此認出了尹子奇,讓南霽雲射殺尹子奇。南霽雲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叛軍頓時亂作一團。唐軍趁勢殺出,幾乎活捉尹子奇,尹子奇只好帶傷敗退,睢陽之圍遂解。

七月六日,尹子奇又一次集中數萬兵力圍攻睢陽。在此之前,許遠在睢陽本積存的6萬石糧食,可供軍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堅持把其中的一半分給濮陽(今屬河南)、濟陰二郡,許遠拒理力爭也無濟於事。結果濟陰在得到糧食後,很快就投降了叛軍,睢陽城內此時發生糧荒,士卒每口糧食減至一合(10合為1升),只好摻以茶、紙、樹皮等為食,嚴重地影響了戰鬥力,瘦弱得連弓弩都拉不開。但守軍在張巡的率領下,仍然頑強戰鬥。由於外無救援,士兵飢病不堪,守城兵力減至1600餘人。

叛軍重兵包圍睢陽,張巡則準備守城的戰具抵禦叛軍。叛軍製作雲梯,高大如半個彩虹,上面安置了200精兵,推至城下,想由此跳入城中。張巡事先在城牆上鑿了三個洞穴,等待雲梯快臨近時,從一穴中伸出一根大木,頭上設定鐵鉤,鉤住雲梯使其無法後退,另一穴中出一根木頭,頂住雲梯使其無法前進;其餘一穴中出一大木,頭上安置了一個鐵籠,籠中裝著火,焚燒雲梯。結果雲梯從中間被燒斷,梯上的叛軍全部被燒死。叛軍又用鉤車鉤城頭上的敵樓,鉤車所到之處,敵樓紛紛崩陷。張巡在大木頭上安置了連鎖,鎖頭裝置大環,套住叛軍的鉤車頭,然後用皮車拔入城中,截去車上的鉤頭,然後把車放掉。叛軍又製作木驢來攻城,張巡就熔化鐵水澆灌木驢,木驢當即被銷毀。叛軍最後在城西北角堆積柴草作成蹬道,想藉此登城。張巡白天不與叛軍交戰,一到夜晚,就派人暗中把松明乾蒿等易燃物投進正在堆積的階道中,叛軍卻毫無察覺。十餘日後,張巡率軍出城大戰,並使人順風放火燒其蹬道,叛軍無法救火,火經20餘日方滅。張巡指揮作戰,都是隨機應變,叛軍無計可施,皆為智勇所懾服,不敢再來進攻,於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塹,並置立木柵圍困睢陽,張巡也在城內挖了壕溝以對抗敵人。

八月,睢陽守軍死傷之餘,士卒已銳減到600人。張巡與許遠把全城分為兩部分,親自率兵固守,張巡守東北,許遠守西南。二人與士卒同甘共苦,晝夜守備不懈。對於攻城的叛軍,張巡還對他們曉以大義,結果叛軍中有200餘人先後倒戈。當時叛將李懷忠 在城下巡邏,張巡問他:“君事胡幾何?”李懷忠答:“二期。”張巡又問:“君祖、父官乎?”李懷忠答:“然。”張巡又問:“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從賊,關弓與我確?”李懷忠 答:“不然,我昔為將,數死戰,竟歿賊,此殆天也。”張巡又問:“自古悖逆終夷滅,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並誅,何忍為此?”李懷忠聞聽此言,掩面流淚而去,隨即率數十人降於張巡。

是時,唐軍將領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在臨淮,皆擁兵不救。張巡見城中日益艱難,便派南霽雲突圍,向許叔冀求援兵。但許叔冀拒絕出兵,只送了數千端布。南霽雲見狀,怒不可遏,在馬上大罵許叔冀,要與其決一死戰。許叔冀理虧,不敢相應。隨後,張巡 又派南霽雲率騎兵30人,突出重圍,向駐守臨淮的賀蘭進明求救。南霽雲出城後,軍數萬叛前來阻擊,南霽雲率騎兵直衝敵陣,左右射擊,所向披靡,僅損失了兩名騎兵。

南霽雲到達臨淮,見到賀蘭進明,說明來意,可賀蘭進明 卻說:“今日睢陽不知存亡,兵去何益!”南霽雲說:“睢陽若陷,霽雲請以死謝大夫。且睢陽既拔,即及臨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⑦但賀蘭進明 仍不答應。賀蘭進明不發救兵一是忌妒張巡、許遠功名。二是他與當朝宰相房管不和,房管以許叔冀為賀蘭進明的都知兵馬使,俱兼御史大夫,擎制賀蘭進明。許叔冀自恃麾下皆是精銳,而且官職與賀蘭進明等,所以不受其節制。賀蘭進明怕一但出發救兵,會被許叔冀所襲,故不敢分兵。賀蘭進明見南霽雲驍勇善戰,不但不發兵,還想將南霽雲留為已用,於是設了豐盛的酒宴招待南霽雲,還伴歌舞為樂。南霽雲見此情景,淚如雨下,哭著說:“本州強寇凌逼,重圍半年,食盡兵窮,計無從出。初圍城之日,城中數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見存之數,不過數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但睢陽既拔,即及臨淮,皮毛相依,理須援助。霽雲所以冒賊鋒刃,匍匐乞師,謂大夫深念危亡,言發回響,何得宴安自處,殊無救恤之心?夫忠臣義士之所為,豈宜如此!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齧一指,留於大夫,示之以信,歸報本州。”⑧言畢,南霽雲咬掉自己一根手指,一時間眾人皆驚,無不為之淚下。隨後,南霽雲抽箭射向佛寺浮圖的牆壁,發誓道:“吾破賊還,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南霽雲憤然離開後,先到真源,真源令李賁送給南霽雲馬百匹;到寧陵時,又收羅了城使廉坦的步騎3000餘人。閏八月十五日,南霽雲返回睢陽,叛軍因南霽雲突圍外出,日夜加以提防,南霽雲在城外經過大戰,殺開一條血路,所帶兵馬,入城者僅千餘人。城中將士聞知救兵未至,慟哭數日。

尹子奇知道城中糧盡援絕,加緊攻城。至十月時,睢陽糧盡援絕,只好吃樹皮,樹皮吃光後,被迫宰食馬匹,馬盡,便掘鼠羅雀。但這仍然無法滿足每日所需,在這種情況下,終於發展到食人的悲慘境地。為了保證將士的戰鬥力,張巡將自己的愛妾帶到眾人面前,對大家說:“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⑨於是愛妾殺死,煮熟後犒賞將士。將士見後,無不哭泣,張巡強令大家吃下。不久,許遠也將奴僮殺死,用來充飢。隨後將城中婦女捆束起來,既盡,又將老幼男子用來充飢。至城破之日,所食人口達二三萬 。百姓也知城破必死,所以無人相叛,最後只乘下400餘人。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開始議論棄城突圍而走,但張巡、許遠卻堅持認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眾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⑩於是堅守待援。

十月九日(即公元757年11月24日),叛軍再次攻城,守軍將士都無力作戰,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城破之時,張巡向西遙拜道:“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11)城陷後,張巡、許遠被俘。部下見到張巡,無不慟哭,張巡安慰大家說:“安之,勿怖,死乃命也。”眾人皆不能仰視。尹子奇見到張巡後問道:“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道:“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將張巡的嘴劃開,只見裡面的牙齒只剩下三、四個。張巡怒罵道:“我為君父死,爾附賊,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張巡的氣節,有意將他釋放,這時有人說:“彼守義者,烏肯為我用?且得眾心,不可留。”於是想用武力逼張巡投降,但張巡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叛軍又勸南霽雲投降,但南霽雲未表態。張巡以為南霽雲意志動搖,大呼道:“南八!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霽雲笑道:“欲將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不肯投降。同日,張巡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位將領被殺。許遠被執送洛陽,於途中被殺。是年,張巡四十九歲。

睢陽之戰,張巡臨敵應變,出奇制勝,面對強敵,堅守長達十月之久,歷大小400餘戰,斬將300、殲滅叛軍12萬人。加上此前的雍丘之戰,總計21個月之久,使得唐朝財賦供應基地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並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

在此之前,唐宰相兼河南節度使張鎬聞知睢陽危急,晝夜兼程,並命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節度使及譙郡太守閭丘曉等共同出兵救援。閭丘曉距離最近,竟不遵命出兵,等張鎬趕到睢陽時,城破己3日了。張鎬一怒之下,召閭丘曉至,將其斃於杖下。10天后,唐軍組織戰略反攻,一舉收復長安。 史稱:“以寡敵眾,以飢御飽,食盡救不至,終以身殉國。從來戰鬥之苦惡,臨難之壯烈,孰有過於張巡者?”(12)

張巡死後,皇帝下詔,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南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並寵其子孫,張巡子張亞夫拜金吾大將軍;同時還免除了睢陽、雍丘的三年徭稅。唐肅宗還詔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貞元(785—805年)中,贈張巡之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大中(847—859年)年間, 還將張巡、許遠、南霽雲三人的畫像置於凌煙閣。張巡的事跡一直為後人頌揚,為紀念張巡,後人在睢陽、杞縣、南陽等地為他建立祠廟。並把他與張衡、張仲景譽為“南陽三張”。至今,江淮、台灣、東南亞等地居民仍供奉張巡像,尊他為“唐代岳飛”、“張王爺”。同時還成立了張巡研究會,出版各種研究著作予以宣揚傳頌。

張巡的軍事思想:

張巡在抗擊叛軍中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其軍事思想集中體現在雍丘、寧陵、睢陽三次作戰中,概括起來具體有以下幾點:

1、高瞻遠矚的戰略遠見。張巡雖然官職不高,但在戰爭發生後,能清醒地認識到堅守雍丘的重要意義。而當雍丘已不可守時,又能做到審時度勢,主動放棄雍丘,退守寧陵,變被動為主動,再敗叛軍。寧陵取勝後,又主動與許遠合兵,堅守戰略要地睢陽,雖然自知兵微將寡,但卻像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哪裡,使叛軍始終也沒有染指江淮。在兩年的艱苦防禦中,張巡與優勢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餘戰,不但牽制了大量叛軍,還殲其12萬餘人。始終阻止了安軍向江淮方向的發展,確保了唐王朝江漢漕運的暢通,保護了唐朝的財賦和交通運輸線,使江淮物資能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同時還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安史之亂的最後勝利,與張巡的卓越指揮是密不可分的。

2、智謀超群,指揮卓越,尤其善於臨機應敵。張巡在戰爭相繼導演出了火燒叛軍、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鳴鼓擾敵、城壕設伏、削蒿為箭、火燒蹬道等一幕幕活劇,可謂計無窮出,已經達到“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3)的境界。不僅已為將士們為其折服,連叛軍也對其智謀敬佩不已,最後只好改用長圍久困的戰術,不敢再輕易攻城。張巡在戰爭所表現出的智慧,實為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

3、“兵將相習,人自為戰”的作戰指導。由於叛軍兵軍將廣,在攻城時四面圍攻,這樣一來張巡無法保證面面具到,所以他“勒大將教戰,各出其意”,做到萬無一失。正如張巡所講:“古者人情敦樸,故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所以“兵將相習,人自為戰”是張巡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

4、積極防禦,主動出機的守城思想。張巡守城,不是用堅固自保的戰術消極防禦,而是守中有攻,以攻代守,以麻痹和欺騙為手段出其不意地進行反攻、偷襲,以此達到守城的目的。比如雍丘之戰開始時,張巡認為:“賊兵精銳,有輕我心。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賊勢小折,然後城可守也。”結果首戰便取得勝利,從而大大增加了軍民的守城信心。這種主動主擊的情況,張巡在戰爭中多次使用,而且在出擊時,又採取多路出擊,使叛軍無法判斷唐軍的主攻方向,分散了兵力。積極防禦,主動出機,是張巡能夠堅守孤城,大量殲滅叛軍的主要原因。

5、戰術上靈活多變,不拘泥古法。張巡用兵,主張“雲合鳥散,變態百出”,這深合《孫子兵法》中“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之意。張巡在兩年的作戰中,戰術運用非常豐富,先後進行過城邑防禦戰、伏擊戰、夜襲戰、反擊戰、追擊戰,什麼戰術合理就用什麼,什麼戰術能消滅敵人就用什麼,所以史書上稱其“用兵未嘗依古法”。成功在使用各種戰術,是張巡能夠少以勝多,長期立於不敗這地的主要原因。

6、取之於敵的後勤保障思想。由於張巡所守的是孤城,兵器、糧秣的補給無法得到保證,後勤補給因此更顯重要,所以張巡每次出戰的目的,一半是用來殲敵,一半是取得補給。張巡通常抓住一切戰機奪取補給,而當沒有戰機時,又能主動創造戰機。如偷襲糧船、草人借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都是典型的戰例,作戰結果後,經常“收器械牛馬”、“獲車馬牛羊甚多”。當南霽雲率援兵回睢陽時,正值大霧,張巡聽到交戰的聲音,知道是南霽雲,於是開門接應,最後居然“驅賊牛數百入”。“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未嘗自修”(14),這種取給於敵的策略,是張巡能夠長時間堅守的重要原因。

7、身先士卒,作戰英勇。身為主將,張巡時刻能起到表率作用,或督軍守城,或出城作戰,他常親自率軍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奮勇衝殺,因此贏得了部下的尊敬和信賴,無不用命,以至連戰連捷。

8、善於作思想工作,以此來保證將士們的鬥志。二年多的艱苦守城,守軍竟然能夠始守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即使在最後一刻,也寧死不屈,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張巡之所以能夠長期守住堅城,並大量消滅敵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善於鼓舞本方士氣,以忠義激勵將士,使上下團結一心。例如,當戰鬥激烈時,會有將士後退下來,張巡就站在陣地上對後退者說:“我不去此,為我決戰。”將士感其誠,皆以一當百向前衝殺,無人再退。張巡不但對本方將士做思想工作,對敵人也是如此,他用勸降的方法就使叛軍先後200餘人來降,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

9、軍紀嚴明、賞罰分明。張巡精通兵法,治軍有方,能夠與部下同甘共苦,因而深得軍心。為了使有功將士得到應有的獎賞,張巡甚至敢於寫信責備虢王李巨,拒理力爭。

附:

1.聞笛 張巡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2.守睢陽作 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3.念奴嬌 劉克莊(宋)

隆乾間事,兩翁有、手澤遺編曾紀。余掌蘭台修纂到,景定初開忠邸。抔起復麻,奮塗歸筆,嚼碎張巡齒。德音猶在,

非卿何足語此。

老來茲事都休,問門前賓客,今朝來幾。達汝空函,投伊大瓮內,誰曾提起。丹汞灰飛,黃粱炊熟,跳出槐宮裡。

兒童不識,禿翁定是誰子。

4.某蒙示詠家弟所撰班史屬辭長句三嘆之餘輒用 陳與義(宋)

雋永雜俎雖甚旨,何似三冬足文史。羨子皮里西京書,議論逼人驚亹亹。戲為語韻網所遺,人皆百能子千之。

雖非張巡遍記誦,豈與李翰爭毫釐。不待區區隸古定,便令景宗知去病。掇要虛煩四十篇,三卷之博能擬聖。

儒林丈人摛藻春,作詩印可融心神。我亦從今悔迂學,不須更辨瓚稱臣。

5.書憤 陸游(南宋)

白髮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6.正氣歌 文天祥(南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7.沁園春·追次文丞相,題張巡許遠兩忠臣廟 沈禧(元)

臨死不懼,臨危不驚,何礙何妨。縱刀鋸在前,鼎鍋居後,當斯之際,觀作尋常。天漢橋頭,睢陽城上,兩處成名一樣香。

精忠操,何堪與比,出冶堅鋼。

江山幾見興亡。□野草平原總戰場。慨區區忍死,偷生恃寵,欺孤虐寡,敢並遺芳。廟食從今,綱常不弛,功烈何如郭汾陽。

千秋下,論二公節義,天地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