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朝簡介

李尚朝詩歌《月上中天》賞析

月上中天 

李尚朝

子夜前純金的燈盞漸漸熄滅 

我在火焰燭照不到的地方 

仰望中天,仰望聖潔的夜晚 

月亮,靜謐與安寧已越過山崗 

從前的黑暗一一退避,只有月光 

象真理與神諭,撲面而來 

照徹了暗處的茅屋,檐前的頌歌里 

誰能覓取 

些許的黯然神傷 

月光,博大的清輝里無法藏匿音樂的種子 

只有我無聲的歌唱 

乘坐滿天羽毛,四處激盪 

是的,我的歌唱是臣民對聖主的贊禮 

是情人對愛情的張望 

麗人的風姿源源而來,我站在岸邊 

細水拍擊我粗糙的胸膛 

是的,我的歌唱是人類最平靜的呼吸 

秋天的傷口裡,慈祥的乳汁不住地流溢 

月光,在人類的觸點上 

抹去了所有悲劇的屏障 

現在,我和眾多熟睡的人們 

傾聽你紅塵之外的祝福 

你亘古的流水 

使我們忘卻傷痛,虛偽的面孔一一消逝 

寂靜的屋頂,琴音的粉末隨風飄揚 

這是午夜的河流,北風吹過 

九月菊四處飄香 

我看見聖人手捧笑容,滿眼慈祥 

站在河流的源頭 

將糧食贈給農人 

將書籍還給智者 

將箭袋贈給雛鷹和乳狼 

獵人的槍口,神色蒼涼 

嫻淑的新娘撩動帷帳 

戒指的光芒搖響風鈐 

白色裙裾停在幸福的中央 

月光月光,滿天的真誠覆蓋大地 

久別的馬匹,已返回無塵的大道 

在更遠的山上 

眾鳥都避開了災難和死亡 

只有疲憊的歌者 

恬靜中雙目低垂,傑出的容貌 

讓我心旌搖盪 

仿佛美酒浸潤我乾渴的肺腑 

仿佛雨水滋生著初生的靈長 

啊…… 

這該是上蒼的旨意 

讓最柔的光明在大地瘋長 

我乾燥的皮膚被一次次恣意地洞穿 

遠古的情歌,在花朵中微微笑 

月光忘情地走動 

早已朦朧了山川的跡象 

我聽著童年的兒歌 

純情的木琴婉轉悠揚 

月光扑打著肢膀 

我才幡然徹悟:只有月光 

是最高的理想 

真正的人類 

沒有憂傷 

1993.6.12 

李尚朝,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出版有詩集《天堂中的女孩》(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獲首屆澳克杯世界華文文學邀請賽一等獎)、《風原色》(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獲2002中國詩歌節自由體詩集一等獎)。個人詩歌網站:

李尚朝詩歌《月上中天》賞析

作者附記:

這首詩寫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前前後後共費了近一年時間。那期間,頭腦中常常出現有關月亮、月光的場景,凡出現一次我就在碎紙片上記一次,然後把它們集中抄在一個地方,後來,在一個夜晚,將其一氣連綴成篇,才將那些散碎的意象和碎片貫到這首詩里。寫這首詩的時候,我自我感覺是飄逸的,心胸處於全人類的博大之中,整個天空和大地一齊裝在我的心裡,同時,又感到自己在天空和大地之間與月光一起飛翔,透入每一個角落,關注每一個人類的細節。能寫這首詩,還得益於巫山大廟那塊寧靜的土地,我曾在大廟中學工作過一年,那是亞洲最古老的人類發祥地――龍骨坡古人類遺址所在地,能夠將我寫這首詩的主題定在全人類的關注點上,我想,也與此有關,也許就象是祖先在冥冥之中的點化吧,整組《天地之間》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是在這期間完成的,這組詩的完成,它讓我整個的靈魂都得到了一次飛升,心胸變得更加博大、廣闊,不再為世俗的一些紛擾而輕易困惑,我想,這就是詩歌給人心靈的巨大作用吧。(李尚朝)

2004-4-18

賞析:

李尚朝的詩集《風原色》曾獲得2002年中國詩歌節自由體詩集一等獎,其中組詩《天地之間》作為詩集的主打,放在第一輯,而這首《月上中天》又是這組詩的第一首,可以看出這首詩被詩人、編輯所看重。在詩集的序言中,著名評論家何休先生對這組詩作了重點評述,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詩人李尚朝“詩歌中的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表現了無限自由的追求精神和豐富的想像,揭示了人類與生命世界的最高本質,寄託了詩人昂揚的終極理想,充滿了極其高遠的來自自然和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考”。並稱這首詩“所描繪的具有神秘色彩和牧歌情調的理想國的圖景,乃是人類重新與大自然保持親善、和諧,人與人之間也保持著同樣的親善、和諧的美好境界的寫照。”

有著這樣的概括,詩歌的主旨已經非常清楚了,筆者在這裡,只是想尋覓一下詩人是通過怎樣的形象和語言手段達到這種藝術表達效果的。

全詩寫作的時段就集中在夜晚降臨到月亮上升至最高位置這個期間,在寫作過程中調用無限的想像,把月光照臨下的大地作了全面的鉤勒和透視,動用視覺、聽覺、幻覺,最終才切入主題:“只有月光/是最高的理想/真正的人類/沒有憂傷”,詩人幻想出的就是這“沒有憂傷”的人類圖景,詩人的理想王國。

在視覺的描寫上,所有的場景都極富動感:“黑暗一一退避,只有月光/……撲面而來”;“乘坐滿天羽毛/四處激盪”;“麗人的風姿源源而來”;“秋天的傷口裡,慈祥的乳汁不住地流溢”;“我看見聖人手捧笑容,滿眼慈祥”;“最柔的光明在大地瘋長”;“情歌,在花朵中微笑”;“月光扑打著翅膀”……這都是對月光及月光下的情景最動人而大膽的想像。

在聽覺的運用上,也別具風采:“月光,博大的清輝無法藏匿音樂的種子”;“是的,我的歌唱是臣民對聖主的贊禮/是情人對愛情的張望”,而這種歌唱又是“無聲的歌唱”;“我聽見紅塵之外的祝福”;“寂靜的屋頂,琴音的粉末隨風飄揚”;“戒指的光芒搖響風鈴”;“我聽著童年的兒歌/純情的木琴婉轉悠揚”……這些描寫,將月光及月光下的細節動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視覺與聽覺的運用過程中,詩人還將二者打通,讓視覺與聽覺互相交融,形成通感,如“琴音的粉末隨風飄揚”,琴音是聽覺範疇的,飄揚是視覺範疇的,但它們用在這裡都契合了月光的特點:象粉塵一般,在空中飄浮,這種描寫月光的手法是獨特的,也是形象的,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詩歌語言的表現力。

這首詩的幻覺運用也是獨到的,詩人在月光下感受著月光帶來的種種音韻和思索,於是出現了這樣的幻覺:

我看見聖人手捧笑容,滿眼慈祥 

站在河流的源頭 

將糧食贈給農人 

將書籍還給智者 

將箭袋贈給雛鷹和乳狼 

獵人的槍口,神色蒼涼 

嫻淑的新娘撩動帷帳 

戒指的光芒搖響風鈐 

白色裙裾停在幸福的中央

這些幻覺的出現,完全因為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月光照臨的情景之中,亦真亦幻,與李白的“夢遊”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這些幻覺又不是簡單的幻覺,而是緊扣主題所出現的畫面。糧食是農人的成果,書籍是智者的所求,箭袋是雛鷹和乳狼的剋星,這些,詩人都讓聖人把它們還了,農人是滿足的,智者是成功的,雛鷹是安全的,槍口被蒼涼的神色止住了,世界一片平和吉祥,人類的活動也是在幸福中展現:“新娘撩動帷帳”、戒指在放著光芒。

為了表達詩人的理想王國,吉祥幸福的和平世界,類似的情景還有很多:馬匹奔跑的大道是無塵的;眾鳥都避開了災難和死亡;連疲憊的歌者也是恬靜的;四周一片寧靜,聽得見母親的搖籃曲,木琴伴奏下的還有好聽的童音。

詩人就是通過這些不斷反覆強調,最後推出結局:“真正的人類/沒有憂傷”。這正是一個理想主義詩人理想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