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友簡介

海之戀

作者:張勝友

大海無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海之一隅,綠樹婆娑如翡翠,屋宇錯落如花園,琴聲悠長如仙閣……啊,這就是相傳遠古時代為白鷺棲息之地——鷺島。

鷺島,又稱之為廈門島!

乙酉年末,新歲將臨。

胡錦濤總書記僕僕風塵來到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考察並親切會見台商代表,他強調,歡迎更多的台胞前來大陸發展,通過開展合作,造福兩岸同胞……幾多勉勵,幾多期望,幾多囑託,胞波情誼溢於言表。

回望1980年1月1日,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破冰之旅、開拓之旅。

擁有2000個床位的“鼓浪嶼號”客輪在開通“廈門—香港”航線時,僅載著5名乘客首航台灣海峽——穿越金(門)廈(門)之間30多年來構築成的充滿恐懼與死亡的炮火走廊……大海無言,群山寂靜。歷史,也許就在這一刻選擇了廈門:海峽兩岸從對抗走向對話。

廈門,注定要肩負起她神聖的使命與重任。

孫中山先生早在著名的《建國方略》中就寫道:“廈門有深廣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當之腹地……與南洋之間載客業之極盛……吾意須由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

1984年2月24日,剛從廈門視察返京的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談話中說:“廈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這樣就能吸引大批華僑資金、港台資金,許多外國人也會來投資,而且可以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使整個福建省的經濟活躍起來。”

黨的十六大更明確作出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和“以經濟促政治”的對台工作方針,殷切希望廈門經濟特區發揮區位優勢,積極開拓對台合作與交流,做好台灣人民工作,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多做貢獻。

歷史,義無反顧地把廈門推到了一個新時代的前列……

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廈門經濟特區創立之初,即提出了“以港引台、以外引台、以台引台”和“港台僑外都歡迎,大中小並舉”的招商引資謀略。

時間,台商、港商、僑商、外商紛至沓來,廈門經濟特區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一派昇平祥和氣象。

198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沉寂百年、被孫中山先生慧眼識為“東方大港”的海滄,沸騰起來了,中央領導、各路政要前腳踩後腳地前來海滄視察,現場辦公,當即拍板,要求“打破常規,特事特辦”……一座新興城市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憧憬快速生長。

這是中國大陸專設的面積最大的台商投資區。無疑,海滄是“廈門”概念的延伸,是“廈門”空間的拓展——為骨肉同胞計,為統一大業計,拳拳之心,天地殷鑑。

隨後,中央又相繼批准設立杏林台商投資區、集美台商投資區,至此,全國4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廈門即占了3個。

廈門與台灣、金門一衣帶水,同宗同根,地緣相通,文化相融,同胞情誼,血濃於水。

1987年11月,民意迫使台灣當局正式開放台灣民眾回大陸探親事宜。真可謂“其勢也洶洶,其情也切切”,台胞們跨海踏浪,紛紛前來廈門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溫故敘舊,繼而旅遊觀光、上學、求醫乃至定居……據不完全統計,進出廈門口岸的台胞人次約占台胞進出祖國大陸總數的1/6多。

2001年1月2日,恰巧距“鼓浪嶼號”首航香港整21年之後,另一艘“太武號”客輪駛離金門島,滿載著180多位金門各界同胞直奔廈門而來……大海揚波,群山雀躍,鼓樂喧天——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首度獲得兩岸官方認可的廈(門)金(門)直航。

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

顯而易見,廈門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已成為台商投資最密集、人員往來最密切、各項交流與合作最頻繁、連線祖國大陸與台灣最順暢的重要口岸與橋樑。

上世紀80年代改革發軔之初,福建曾提出“大念山海經”,八閩山水為之起舞,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蔚為大觀。

縱觀今日,“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的提出與實施,令海內外尤為矚目,無疑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拓寬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把改革開放事業導向更高層次更為壯闊的一幅宏偉藍圖。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台海考量當推首位。廈門被定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既當之無愧,又肩負起了更好的發揮經濟特區龍頭帶動作用的重任。

這是大手筆書寫的一篇大文章。

這是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一次壯行。

歷史如此厚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擔在肩上,前路正長,前景更為美好……(人民日報200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