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包野簡介

許包野:博士共產黨員

在廈門諸多地下黨領導同志中,惟一取得博士學位的,就是從1932年至1934年底擔任廈門中心市委書記的許包野。原名許鴻藻,祖籍廣東省澄海縣冠隴鄉。

1920年4月,他辭別故鄉,到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習哲學法律。1923年,經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旅歐支部的一名先鋒戰士。

1926年,中共組織安排許包野到蘇聯莫斯科,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任教,還兼任過地方法官。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共產國際便派許包野回國工作,要他到紅軍中與朱德一起領導武裝鬥爭。

許包野在家住了10天,當他得悉二弟許澤藻在廈門搞地下工作時,因急於同黨中央聯繫,便匆匆辭別親人赴廈門。

1932年5月初,他接受中心市委的派遣,巡視安溪。他認真聽取了安溪縣委匯報,幫助整頓游擊隊、建立農會、赤衛隊和少先隊等組織。6月中旬,他又先後到惠安、泉州、莆田等地檢查工作。

8月中旬,中心市委要他刻不容緩趕回廈門。他匆匆趕回,才知道中心市委書記王海萍不幸被捕犧牲,宣傳部長許依華接任書記職務。中心市委請求中央將許包野留在廈門,並決定任命他為中心市委宣傳部長。9月間,許依華不幸被捕,許包野暫時代理書記職務。從此,他卓有成效地領導廈門和閩南十幾個縣的革命活動。

1933年初,他在廈門組織失業工人委員會,為這個委員會制定鬥爭綱領,提出“要飯吃、要衣穿、要工做”的口號,迅速把失業工人組織和發動起來。他還動員廈門數十位工人和60餘名失業者到安溪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同時發動廈門互濟會募捐了2000塊銀元,買了一挺德國造的重機槍,命名“閩南好機關槍”,以武裝游擊隊。

許包野擔任領導期間,廈門中心市委所屬閩南地區十多個縣市的革命運動蓬勃發展,黨員發展到近千人,廈門地區的“反帝大同盟”、“革命同濟會”、“赤色工會”等組織紛紛建立,漳州、泉州、安溪的游擊隊有了很大的發展。

由於叛徒出賣,1935年2月20日,許包野在旅館被捕。1935年春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