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辯論大賽辯詞

主持人:謝謝紀寶娟同學,下面我們來聽聽反方的二辯陳勛亮同學是如何反駁的,時間是三分鐘,請!

陳勛亮:謝謝各位,謝謝主席,其實對方辯友不猜對了,她說我們今天會提很多本質上的矛盾。但是對方辯友最大的錯誤就是談可以,他沒有談可以兩全。我方剛才一辯明明白白告訴大家,鄭鏇就說,全是無暇病則也,如果對方辯友只是談沒有矛盾的地方,這是全的概念嗎,顯然對方辯友有點離題之嫌。第二、對方辯友的一二辯告訴我們,新加坡很多很好的例子,但是我方一辯也同時說了,不要忘記,新加坡有如今經濟蓬勃的發展,是因為李光耀做出偉大的犧牲,這不是證明不能兩全的概念嗎?我方不是悲觀,但是要告訴大家,為了群體的利益,個人要作出局部的讓步,而對方辯友,二辯其實要闡述我們一點而已,就是個人與群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就代表是兩全的嗎,對方辯友顯然沒有論證,而接下來請讓我從巨觀的角度,論證出個人與群體利益其實有本質上的矛盾,還有實踐上的衝突。從社會的構成而言,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其實總會有利益上的矛盾,因此到個人走向社會的時候,個人就必須依循於群體大部分人的意願,而把局部的個人權益給度讓出來,這也就是法國哲學家“如說”所說的,國與法的形成,是基於權利的度讓,如果是可以兩全的話,何必把權利給度讓出來呢?如果需要度讓的話,那是不是兩全就不能依據現實了呢?縱然現實不完全是沒有激烈的流血衝突,但是乍看之下的和平,難道就沒有結構性和恆常性的矛盾了嗎?

第二、從社會的運作而言,社會的運作是需要資源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是給個人的獨享還是給群體的共享,這不是出現矛盾了嗎?城市要發展,要開闢土地,砍伐森林,那原住民在森林裡面可怎么樣呢?他們的利益是不是要妥協呢?如果要妥協的話,這還是兩全嗎?

第三、從社會的發言而言,整個歷史的前進總少不了一些烈士作出偉大的犧牲,這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對方沒有說是可以兩全,是不是說這些為人都是白白給犧牲了呢。那曼德拉,為了廢除種族隔離政策,而犧牲了自己。27年的個人自由,對方沒有說是可以兩全,那是不是說這27年裡的牢獄生活,其實是他的個人利益呢,還是對方辯友急需要告訴我,他對個人利益還有群體利益的兩全之道的了解,不如對方辯友來得更透徹呢?謝謝各位!

主持人:謝謝陳勛亮同學,下來我們請正方的三辯葉斌同學,對正方的觀點做進一步的補充,時間是三分鐘,請!

葉斌:謝謝,大家好,首先我們這個課題中的個人是指廣泛意義上的個人,而不是某一個人,對方一辯卻用蘇哈托的個例來否認我方的觀點,那么是不是我們今天的辯題應該改成蘇哈托和群體利益不可以兩全呢?請對方不要篡改命題,確實我承認對方辯友的陳詞十分的精彩,但是我始終無法理解他們討論的個人利益,他們所討論的個人利益是什麼,是這個要有,那個也要全,魚也要吃,熊掌也要要,可以說左手一條魚,右手一隻熊掌,請問這種個人利益如何體現呢,他可以實現嗎,我們知道有得有失,有付出才會有所獲得,按照對方辯友的觀點,如果我方現在這場比賽,我個人倒是失去利益了,因為我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所以說對方辯友討論的不是個人利益,他們討論的是不勞而獲。其次,全,我同意對方的觀點,全是完美無缺的意思,但我不能同意他的辯題中的意義,如果我們這樣討論的話,我們將首先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一個都不會有,何況是兩個呢,還要兩全呢?對不對,所以請對方不要擅自篡改這樣的命題,對於李光耀先生而言,他可能覺得精神和理想的追求更高於物質的追求,所以說這點恰恰可以證明,我方的觀點,當一個人追求更高層次更高的利益之時,也實現了群體的利益,兩者是可以兩全的。最後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雖然是一對矛盾,但是不是永恆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不像水火不能相容,生死不能並存一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含,相互促進,群體利益在本質上,就是大多數,個體利益的體現,在現實中,兩者可以兩全,在邏輯上兩者也可以兩全,人類社會歷史進步就證明了這一點,謝謝!

主持人:謝謝葉斌同學。下來我們請反方的三辯陳政弘同學發言,時間是三分鐘,請!

陳政弘:謝謝大家,首先要澄清一點,我方說的兩全,絕對不是十全十美,或者是不勞而獲,我方說的兩全,是根據辭海所說的完整保全,對方說一則大,一則可以小,這也叫兩全,那蘇哈托……科力莎的信念是要造福人群,他自己本身就說到,我不在為自己,我志在救世,請問他信念志在救世說,你告訴他,他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這樣子做的嗎?第三、對方告訴我們,個人利益必定是正面的,必定是正確的,而那些壞的例子他說,這是特例子然後他說我們不看,命名有壞的例子,他不看,然後他說這是兩全,這樣子毫無現實的邏輯嗎,對方觀點跟現實本身就不兩全了嗎?我們說如果說壞的例子不是個人利益的話,那孔老夫子為什麼要說,小人予以利,君子予以義呢,為什麼我們說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呢,可見小人的利也是個人利益的一種啊。接下來讓我從微觀的層面向大家論證,個人的自私本性和價值多元,更激化了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的矛盾和衝突,第一、個人是以利己為主,群體則以共益為重,荀子就說到,人之性生而好利,“把基里根”說到所謂的道德法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人的欲望的。第二、我們現在知道,個人是價值的多元取向,群體卻要求意志的價值標準。我們常常說,一種米養百種人,每種人都有自己價值標準和生活模式,當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大部分人不同,甚至相違背的時候,他能說他的個人利益能夠保全嗎,如果強勢了主流文化,真的能夠暴露和接納這些個人利益的話,就請對方告訴我們一些現實的歷史吧。請問大家,在回教國的社會中,為什麼某些個人非回教徒就得犧牲掉他喝酒和吃豬肉的權利呢?為什麼在保守的東方社會中,同性戀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一個法律上的認同,為什麼在一些集權的政治統治國家,個人的權利總是受到無理的限制,包括言論和自由呢?這樣多的為什麼,對方能夠告訴我,這是一個特殊例子不看,就告訴我這是兩全的嗎?回到現實吧,如果人人都能夠是一致的價值標準,人人都能控制欲望,對方才可以說這可以兩全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