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攻辯技巧

除了大一的新生辯論賽以外,大學中所打的比賽我都坐在了二辯的位置,應該說這和我不標準的國語有關。但也正因為在二辯的位置上坐久了,所以能接觸到不同比賽規則下的攻辯形式。本人所接觸的攻辯類型主要有三種:駁論、盤問和對辯,個人對攻辯技巧的理解和心得可做如下總結:

一、 駁論

1. 準備充分,針對性強。駁論顧名思義就是駁對方立論,所以對方立論說了什麼,你就反駁什麼,必須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而且駁論往往在對方立論完畢後馬上進行,這要求在平時的訓練中對對方的立論要有充分的預測和準備。當然,這裡所說的準備充分並不是說照著稿子照背照念,而是作為駁論手要有將對方立論點幾乎窮盡的能力。其實這點並不難,因為對手的觀點肯定逃不出賽前隊內的模擬賽中陪練隊員模擬的觀點,所以駁論隊員平時必須善於總結並且在賽前積極和陪練隊員交流,將對手可能出現的立論點窮盡,然後有針對性做出準備。將對手立論點窮盡後還要進行整合,因為根據個人經驗,一般一個辯題對方可能出現的立論點不會超過10點,一些怪異的、生僻的論點對手也不會冒險去運用。比如在以前參加的“中國是否應當廢除死刑”的比賽中,本人打駁論辯位,賽前總結出對手可能的立論點有19點,並且總結成文,但最後經過篩選和排除就可以得出自己的9點駁論體系。而到了比賽場上必須強調駁論的針對性,賽場上的駁論一定要根據對方的立論做出,如果和立論針對性不強,即便有出彩的語言和發揮很可能也是徒勞。在比賽中因為駁論針對性不強我有過慘痛的教訓,在武漢市智慧財產權辯論賽首輪比賽中,我們打反方,根據規則,我的駁論是在對方駁論完畢後進行,當時在場上聽完對方的駁論,感覺有重大漏洞和可以反駁的東西,結果頭腦一熱,現場來了篇“駁駁論”,針對對方剛剛做出的駁論進行了反駁,儘管場面上感覺效果還可以,但賽後才得知,因為針對性不強的失誤,我的駁論環節幾乎被判了0分。

2. 打磨語言,力爭出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口頭辯論也好,書面上的探討也罷,駁論往往比立論更容易做得要精彩。這很大程度上是駁論一種後發制人的優勢,立論作為一個隊伍的開篇陳詞,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全面嚴謹,因為它給後面的辯論立起了一個攻擊的靶子。而駁論則不同,它是一個隊伍吹起的進攻號角,是向對方發起的第一輪攻擊,所以它必須要有攻擊性。攻擊性除了體現在上文提到的針對性強以外,還應當力爭出彩。出彩的方式有很多,但通常而言就是通過語言的打磨用“段子”“包袱”等將對方的觀點歸謬、夸謬進而去攻擊對方的邏輯和體系。說到語言的打磨和準備段子,千萬不能為拋段子而拋段子,必須建立在合適、切題、恰當的基礎上,因為在駁論中如果類比不當或者生套硬拋,效果適得其反。個人認為在駁論中運用類比歸謬是不錯的選擇,儘管任何類比都是蹩腳的,都是雙刃劍,不可能有完全恰當的類比,但是就駁論環節而言,運用類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因為這是一個獨立的環節,對方並不能及時對你提出的類比進行反駁,而且類比得當,一方面可以出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許多辯論場上陳詞濫調的運用。

二、盤問

1、尋找軟肋,強勢出擊。盤問通常是一方問,一方答,而且在時間上通常也是問的一方少,答的一方多,從這個角度而言提問一方往往是劣勢。所以在問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尋找軟肋進行攻擊,由於辯題是將一個中立的命題強硬劃分而成,所以每一方都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自己的軟肋,作為盤問手就是要將這對手局限的一面通過問題的形式向觀眾和評審展現。請注意,僅僅是展現,想通過盤問的方式將對方擊潰是不可能的,因為答問一方有充足的時間去解釋和闡述。盤問環節在自己問完以後一般還要回答對方的問題,自己變成答問方後一定要把握自己所持有的優勢,那就是在回答提問的時候鞏固己方立場,上文提到了辯手在盤問的時候都會抓軟肋問,那么面對自己的辯題的局限就要努力去彌補,可以通過邏輯推演、例子證明等等方式。參加了這么多比賽,在盤問環節當中感覺有一個例子總是不斷出現,每個隊伍運用都是換湯不換藥,而這個例子也是盤問攻辯的典型,特別在“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誰更重要”、“自律他律哪個更關鍵”等辯題中。這個例子一般分三步問:①有個人在中國經常隨地吐痰,你知道為什麼嗎?②有個人在新加坡從不隨地吐痰,你知道為什麼嗎?③其實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你說為什麼他在中國吐,在新加坡不吐?這通常是抽到“制度建設更重要”或者“他律更關鍵”一方的提問,看起來相當有攻擊力。作為回答方,仔細分析其實不難發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找了個例設問,說到底就是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了不同的行為,回答方其實完全可以把例子中的條件稍微調換,也就是同樣的人在不同環境中做出同樣的行為,就可以做出很好回應。個人認為不妨這樣回答:“對方提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國家做出了不同的行為,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國家做出的還是相同的行為,因為更多的人在中國不隨地吐痰,到了新加坡也還是不會隨地吐痰,您說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