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辯論賽的觀賞性與辯手素質

我們來把辯論賽的內容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剖析討論下。今天第一個咱們說說辯論賽的觀賞性。無論說辯論的什麼方面,都迴避不了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辯論是什麼”。我們這裡說的“辯論”,是指現在通常所說的辯論賽。再具體來說,是現在大陸的辯論賽。當然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的高校辯論賽和我們的辯論賽也是相似之處占大多數,暫時不細分。辯論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6年的亞洲大專辯論賽,但它的正式的開端還是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大專辯論賽比較合理。這是個很簡單的常識,要記住了。如果有人說辯論起源於蘇格拉底或者孔子莊子,那是胡說八道。辯論在古代是一種演繹學問探索知識的手段,而我們現在的辯論賽則是鍛鍊思維與語言的一種競技。這兩種語言現象的關係微乎其微,作為辯手我們必須清楚我們自己“事業”的偉大和現實,沒任何必要和蘇格拉底攀關係。

93年在新加坡的比賽是復旦大學奪得了冠軍,這個冠軍也開闢了國內高校大學生辯論的熱潮。作為先驅和開拓者,復旦大學功不可沒。93年的舌戰獅城在國內掀起了辯論熱,各種與辯論有關的節目收視率都居高不下,於是各個電視台都喜歡搞辯論賽了。隨後南京大學在第二屆國辯奪冠,但首都師大卻在新加坡折戟。據說教育部為此很是不平,立刻決定98年開始舉辦全國大專辯論賽,選拔最優秀的隊伍去參加國辯以保證成績。這個措施效果顯著,以後的5屆國辯里,大陸派出去的隊伍除了武漢大學以外全部都拿到了冠軍。但是雖然是拿了很多冠軍,收視率卻一年不如一年了,贊助商就不高興了,電視台想了很多辦法也沒法提高收視率,拉不到贊助就得賠錢而賠本的買賣誰做呀,於是到最近幾年,他們搞電視辯論賽的熱情就越來越小了。現在不僅大陸的電視台不幹了,連新加坡那邊也不幹了。09國辯就這么停擺了,延續了15年的華語辯壇最高賽事就這么暫時擱淺了。

我們來分析下為什麼觀眾不愛看辯論賽了。人的審美疲勞當然是一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方面。93年的觀眾,沒看過什麼辯論賽啊:別說辯論賽,就是電視節目都沒看過多少。我記得93年的時候我們家電視還是只能收10個台多點,一多半的時間不是新聞就是廣告,看到一個節目兩隊大學生吵架,多來勁!而且那個時候大學生少啊,一年全國才招30萬,一聽說你是大學生第一反應就是了不起、精英,不像今天,嗬,一年六百萬。很簡單的道理,一個節目想要保持收視率就一定要有質量的進步和看點的增多,就是同樣的節目老看老看也會厭煩的,何況現在誰都能看出來電視辯論賽的質量不僅沒進步還退步了很多;在娛樂手段如此多種多樣的今天還想要有16年前的受關注度和收視率,那也根本不現實。

觀眾口味的問題非常簡單,誰都能聽懂。但是為什麼辯論賽的觀賞性下降了呢?關於這個問題大家眾說紛紜,大家到網上也能看到很多似是而非的文章,比如《論高校辯論賽的衰微》之類的標題,大家自己去網上搜來看看。各種各樣的觀點很多,有人說是因為辯題不行,有人說是因為賽制不行,還有人說是因為評審不行…當然更多的人說是因為辯手不行。但是前三者怎么解決呢?無論怎么改,都是眾口難調,改來改去越改爭議越大越改越不行;而現在沒有出色的辯手就是個大家達成廣泛共識的原因了。可是為什麼現在辯手的素質就不如xx年前、16年前了呢?這個問題大家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也有人做過另一方面的思考:國辯史上各個隊伍的辯手學歷各不相同,而大學生中顯然高年級的辯手在知識儲備人生閱歷上要厚實得多、幾個較成功的隊伍都是由高年級的辯手組成的:93年最佳蔣昌建在奪冠時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三年級研究生,四個上場隊員中研究生超過一半;99年的西安交大也是3個研究生,其中現在央視工作的路一鳴其時已是在讀博士;xx年的全程最佳余磊是武漢大學法學院研究生,他的隊友中也有兩個武大人文實驗班四年級。xx年xx年的全程最佳、被譽為華語辯論史上最好辯手的世新大學的黃執中則曾經先後在台灣東吳大學、文化大學、世新大學分別就讀本科,出生於1976年的他在國辯舞台上揮斥方遒蟬聯最佳的時候已經快到而立之年…除此之外,xx年冠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3個辯手都是專業課功底紮實的大四學生,而所有別的大陸隊伍都驚人巧合地乏善可陳。我決不是說年級就一定決定了水平,但在獲取知識最快的大學期間,確實是年級越高就越有優勢。而xx年的國辯忽然限制參賽隊員的學歷、不允許研究生參賽,直接導致成都電子科大不得不急迫地鍛鍊出一支年輕的隊伍,過度地利用技術去取得冠軍,很讓觀眾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