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著

根據我們華夏民族先賢聖者們千百年來經過實踐檢驗,並已經得到共認的觀點,其人生規律就逃不出“明理、修身、成才、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個法則。一個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明白事理”“惠及大眾”,也就是《大學》中所講的“明明德”“止於至善”。正如《大學》中所講:“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物格”是什麼?就是認識事物,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明理”之後才會提高自己的意識境界,修養好自己好的品行;“修身”之後才會努力成就自己卓越的對待事物、處理事物的能力才華,“成才”了以後才能夠創立宏偉的事業,“立業”了才有資格參與家庭的管理,“齊家”的能力就不具備,又豈能會有治國的本領?“治國”的本領不足,也就談不上會“名揚天下”“感召後人”了。

其實,人生一輩子,就那么幾十年的時間。一般而言,0——6歲,是無知啟蒙階段;7——16歲,是好奇、模仿階段;17——25歲,是學習認識階段;26——35歲,是立業創造階段;36——50歲,是總結經驗階段;51——60歲,是豐富智慧階段;60歲以後,是享受成就階段。也就是說,人真正能夠體現價值的生命時間,只有26——50歲左右,二十多年的光景,非常地短暫啊!當然,特殊的人生也很多。有的六七十歲,甚至更高的年齡,還仍然在創造價值。不過,這些人也就並非一般的人了,這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大賢者,他們的德行、才華、智慧,社會都離不開他。他們多生存一天,就能夠為社會貢獻出極大的力量,放出更大的光芒。他們的人生價值,不僅體現在今生,更會名揚天下、感召未來。這樣的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你們會在我們的民族歷史中見到很多。為什麼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人能夠惠及千代,感召後人呢?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不能不去了解,更不能不知道。

所以,聖人在《大學》中教誨我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我們民族的幾千年生活歷史中,人一到會說話,家人就啟蒙引導教育我們,尊敬長者、識別對錯、認識事物等等,這就是“明理”的開始。無論從家庭,到幼稚園,到國小、到中學、到大學,到博士、碩士、院士,我們從“老師”那裡都接受的是“明理”。明什麼理?也就是明“人倫哲理、社會哲理、自然哲理”,辨“人生與世間的是非對錯”。所以,聖人才講,在我們的學習階段,“苟不教,性乃遷”,做老師的也應該“教之道,貴以專。”我在講“《大學》與企業管理”的時候,曾經把人類比做手機。一部有使用價值的好手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質量過硬的手機本體,二是有充足的電能,三是有良好的信號。質量再好、電能再足,而沒有良好的信號,你願用嗎?如果你經常接住電話就斷線,或者接通電話就聽到對方在罵你,你會高興嗎?如果你遇到這種現象,我想你肯定會迫不及待地扔掉手機或者馬上去換電話卡。何況一個人不也是如此嗎?身體再強壯,知識再豐富,若是沒有健康良好的思想意識,那么他的行為結果,就會讓大家受到傷害,讓大家不能接受。因此說,我們必須首先學會“明理”,塑造高尚、遠大、健康的思想意識精神靈魂,才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才華,實現我們真正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