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著

就“人倫哲理”而言,幾千年前,先賢聖者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人間有最基本的“五倫關係”相處原則。那“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無倫關係,也就是今天的團隊企業中上下級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兄的姐妹之間、夫妻之間、同學同事朋友之間的相處關係。一個人只要生存在世,誰也擺脫不了這些相處關係,只不過相處得融洽不融洽而已。一般而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兄弟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就是我們應該所遵循的人倫關係原則性。也就是聖人所主張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中庸》中講:“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謂“父子”關係,就是今天我們的家庭中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處關係。這種關係是先天形成的,也無法改變和代替的關係。即便今天能夠從法律上可以改變,但從根本上是無法改變的,更不可能會顛倒了這種關係。因為,父母與子女的親情是無法割斷的。出於動物的本能,父母疼愛子女,幼年子女依賴父母,這也就是動物天生的本性。也正是這種天生的本性,建立了父母與子女特殊親情。“父慈子孝”啊!父母因本性愛自己的子女,做兒女的也應該回報父母的恩。父母對兒女的養育慈愛,做兒女的應該知恩、感恩、報恩。聖人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也是親職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兒女的,對父母沒有知恩、感恩、報恩的態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禮記》中講:“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夠用如何做人“禮”的規矩,去教化兒女,而是把兒女當作“家庭寵物”那樣對待,那就會毀了兒女的一生。古人講:“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似養豬”。如果是那樣的話,當子女長大後,對待身邊的其他人,就會傲慢無禮,自私任性,生活孤立。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在家裡學會並養成“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生活意識習慣。學會恭敬長者、禮敬長者、孝敬長者。“天地君親師”不可不敬。這就是做兒女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的根本性規律,違背了這一規律,做兒女的不知父母對自己恩重,又不知感激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恩情,那就不會報答父母的大恩。也就不可能有對父母恭敬的態度、禮敬的行為、孝敬的心情。

在家庭中,父親就是“藍天”,他不但養育著我們,而且還給我們生活的膽量和勇氣;母親就是“大地”,她不但呵護著我們,而且還以那博大的胸懷包容著我們無知的行為。他(她)對兒女期盼的不但是健康的成長,更期望自己的兒女長大後有所作為,生活幸福,這就是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所以,古人講:“百善孝當先,論心不論行,論行窮家無孝子”,沒有對待父母恭敬、禮敬的態度,即便給父母再多的物質,也不能稱得上是“孝子”。何況那些從小沒有家教的逆子,終日惦記著父母的那點家產,與父母爭財奪利而吵鬧,甚至訴諸法律?!這樣的父子關係,能使家庭和諧嗎?!《孝經》中講:“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若能夠養成好的習慣,就能夠如《大學》中所講:“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事眾也”。能夠做到孝親父母,就是“明理”的良好開端。這就叫“父子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