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構建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發言

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土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有關的災害。我國有65%的國土面積處於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人口近3500萬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我們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作為我國受地質災害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雲南省對地質災害防治進行了大膽探索,確立了“以預防滑坡土石流為主、以預測預報為主、以災前避讓為主”的“三為主”方針以及“防治結合、群專結合、單項治理與綜合治理結合、重點建設規劃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的“四結合”原則。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10項重大舉措,力爭用時間,投入100億元,解決好68個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治理問題。自以來,雲南省已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30多起,避免人員傷亡近4萬人,避免經濟損失5億元左右。

氣象災害防治。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害,包括暴雨洪澇、颱風、乾旱、大霧、沙塵暴等7大類20多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1%—3%。雲南省氣象災害頻繁、危害嚴重,最為突出的是旱澇災害。近年來,雲南省採取三類措施加強防災減災工作:一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xxx”時期水利投資達到“xx”時期的3倍,全省蓄水庫容新增12億立方米,解決了10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加強防汛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54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先後投資8億多元對南盤江、大盈江、瑞麗江、瀾滄江等10條重要江河或國界河流進行綜合防洪治理,大大提升了江河的防洪能力。三是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意見》,著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和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全面增強應對氣象災害綜合能力。

生物災害防治。生物災害是指由於人類生產生活不當、破壞生物鏈或在自然條件下某種生物過多過快繁殖(生長)而引起的災害事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生物災害跨區域、跨國界傳播的風險增加。雲南省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與3個國家山水相連,容易遭受外來生物入侵。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雲南省一直堅持把做好生物災害防治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一個重點。一是加大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保護。實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把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縣(市)。二是建立農業有害生物應急防治隊伍。大力發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健全省、州(市)、縣、鄉、村五級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系統,建成中國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控信息系統雲南分中心。三是針對不同情況的林業有害生物暴發態勢,加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四是加大對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範。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可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編制雲南口岸入境植物檢疫截獲有害生物名錄。

三、完善體制機制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改革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在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的大背景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引發的雙重壓力,形勢十分嚴峻。因此,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推動防災減災工作從側重技術管理向側重社會管理、從側重微觀管理向側重巨觀管理轉變,全面提升災害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