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開場白台詞很重要

關於演講開場白的重要性,許多名人作出過很好的忠告。俄國大文學家 高爾基說:“最難的是開場白,就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 音調,都是安給予的。平常得好久去尋找。”高爾基的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演講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他的作用同音樂的“定調”,規定著全曲 的基本面貌和基本風格。第二,適當的第一句話是不那么容易找到的,它是長期積累和苦心斟酌的結果。

奧地利的樂團指揮韋勒說:“如同有‘招眼’的東西一般,也有‘招耳’ 的東西。首先,對於演講者而言,有決定意義的是要獲得聽眾的好感,引起他們的注意,開場白就是溝通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第一座橋樑”。這位音樂 家指出,演講者的開場白必須“招耳”,即引起聽眾的注意,獲得他們的好 感。

瑞士作家溫克勒說:“開場白有兩項任務,一是建立說者與聽者之間的 感情;二是如字意所示,打開場面,引入正題。”溫克勒也強調開場白應建 議說者和聽者之間的認同情感,並為下面的演講作好準備。

以“楔子”和“引子”開場

多數演講是以“楔子”和“引子”兩個部分作為開場白的。楔子,建立 同聽眾的感情,大多是些溝通情感的禮貌禮節用語。引子,把話題引入正題,大多是從禮貌禮節用語向正題過渡的話。

1884 年4 月27 日,美國總理里根在人民大會堂的演講是這樣開場的: 謝謝你,周培源博士,謝謝各位尊敬的女士和先生。我很榮幸今天能夠

來這裡,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在人民大會堂向貴國發表演說的美國總統。 我和我的夫人南希一直盼望來歷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訪問,

同你們偉大的人民見面,一睹貴國歷史寶庫的風采。北京寬闊的大道使我們 讚嘆,貴國人民的待客熱情,使我們深受感動。

我們唯一的遺憾,就是這次訪問的時間太短。看來只能像唐代一位詩人 所寫的那樣“走馬觀花”了。但是中國的《漢書》里還有另外一句話,叫做 “百聞不如一見”,南希和我深有同感。

里根在人民大會堂的演講是一篇長篇演講。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整個演 講的“楔子”。在楔子裡,里根首先對演講主持人及聽眾表示敬意。對東道 國表示讚嘆,對東道國的古老文化表示理解。這都是禮貌禮節上要求講述的話。這樣一番話,很快使本來陌生的冰冷的氣氛融化開來。演講人與聽眾之 間的情感的橋樑也就架起來了。

繼這番之後,里根總統接著說:

12 年前,前總統尼克森來到北京,他走下空軍一號專機同周恩來總理握 手,事後周恩來總理告訴他:

“你那次握手,是從世界上最浩瀚的大洋彼岸伸過來的手,是經過25年的完全隔絕之後伸過來的手。”從那次握手開始,美國和中國都打開了自己歷史上新的一頁。我認為現在歷史又在召喚了。

這番話可以看作整個演講的引子,楔子架起了情感的橋樑,引子就要毫 不遲疑地把演講引入正題了。里根總統在這裡以回憶尼克森與周恩來第一次握手這個有深遠意義的歷史鏡頭,把演說引入正題,轉折得體、恰當、自然。 里根總統這次演說的開場,是一種很典型、很規範的開場。它包含了下 列必不可少的因素:得體禮貌的稱呼。②以愉快的心情提及演講的地點。③ 以讚賞的口吻提及聽眾深感自豪的東西。④表示對聽眾們的文化背景有濃厚的興趣。⑤回憶雙方都感到愉快的事件。並以此引出正文。

富有人情味的插曲往往是極好的引子

上述因素以及由它們形成的技巧,被普遍採用。例加,法國到駐聯邦德 國大使法朗索瓦·龐賽 1950 年 6 月 2 日在德法市長聯席會議上所作的演講, 其開場白就與里根在人民大會堂的開場白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因為德法 兩國的歷史背景本來就較接近,歷史上的聯繫本來就較多,所以,龐賽的開場白就更加無拘無束,熱情洋溢。龐賽說:

聯邦主席先生,市長先生,法蘭西的市長先生們!我以十分愉快的心情 接受德法兩國市長會議的邀請,前來參加閉幕式。對能籍此機會重遊斯圖加特感到高興並表示感謝。

不瞞大家說,如果我回想起我第一次是怎樣在貴國的城牆下度過的話, 我就無法抑制住內心的感觸。聯邦主席先生知道我這個人比較容易感傷。可是還有什麼地方能比斯圖加行這地方更令人感到舒適呢?那次露宿城下差不 多過去半個世紀,1902 年,當然還是個年輕的中學生時,就來到斯圖加特這 神奇的地方?

接下去,他把演講過渡到真正的話題上。 由於我的獨特經歷,由於我對斯圖加特的獨特感情,所以,我始終將德法兩國及兩國人民之間的互相理解放在心頭,作為大使,我要謀求的正是這一點。

龐賽挑選出一段富有人情味的、雙訪問互相理解的歷史插曲作為開場 白,很快地實現了演講者與聽者之間的情感的溝通,並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正題,這是明智的、具體的。同時應當指出,龐賽的開場白還注意了其他技巧。 首先是稱呼得體。儘管兩國的市長身份上同級的,但作為法國人,他首先提 到德國市長,然後再自己的同胞打招呼,這很恰當,否則就失禮。接下去為會議的邀請表示感謝,為能講話表示愉快。再接下去,以親切的口吻談到演 講的地點。並很自斂錢以轉向聯邦主席個人。最後,以一段表達德法兩國互 相理解的歷史插曲作為引子,使演講在親切的融洽的氣氛中進入正題。

“楔子”和“引子”有利於消除敵意

如果你的演講與聽眾的許多意見相左,即你的意見是向他們挑戰,是與 他們辯論,那么,為了使你的意見能說服更多的人,你更有理由使用“楔子” “引子”這樣的開場技巧。用“楔子”說明自己的好意,消除聽眾的敵意; 用“引子”引出話頭,進入正題。使用這種技巧的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人 亨利1775 年3月23 日在維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講。亨利是美國獨立戰爭時 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演說家,從1775 年至1776 年,他先後擔任維吉尼亞州部隊司令、州長。1787 年,他曾起草《人權法案》。1775 年3月23 日的演講, 是亨利在獨立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演講。在 1774 年9 月5 日的第一次大陸會議上,主張向英國統治集團妥協的傾向占了上風。因而,亨利這篇以“制止這 種妥協”,主張“不自由,毋寧死”的演說,就是對部分人的挑戰。為了消 除敵意,亨利以誠懇的、有節制的、恰到好處的一段說明作為“楔子”,又 以一則哲理作為引子,結果使演講大獲成功。據記載,當他演講完畢時,先是全場愕然,接著響起“拿起武器”的呼聲。他在演說中喊出的“不自由, 毋寧死”這句話,成為獨立戰爭中的名句而流傳於世。亨利的演說是這樣開場的: 主席先生:

諸位可敬的先生已向議院提出了請願,我比任何人都更高度地讚賞他們的才幹和愛國之心。然而,對同一事物往往各人有各人的見地。雖然我的觀 點與他們的截然不同,但當我毫無忌諱、暢所欲言時,便願不被誤認為是對先生們的不恭。現在不是客氣禮讓的時候,議院所面臨的是我們的國家正處 於生死存亡之際。我認為,這是關係到享受自由還是蒙受奴役的大問題。鑒 於它事關重大,我們才有望得到真理,才可能對上帝和祖國盡神聖的職責。我認為,這種時刻若是怕冒犯諸位而隱瞞著自己的觀點,這是對祖國背叛, 也是對高居人間一切君王之上的萬物之主的不忠。

主席先生,人們常易沉湎於希望的幻境中,我們往往無視使人們痛苦的真理,聽憑那唱著惑歌的女海妖將我們重新變成牲畜。難道那些為爭取自由 而進行偉大、艱巨鬥爭的明智人們就當扮演這樣的角色?難道我們竟甘心與那些有目卻視而不見、有耳卻聽而不聞的苟且偷安者同伍?至於我,無論心 靈將忍受多大的痛苦煎熬。我甘願追尋完全的真理,接受最壞的結果,並為 之貢獻一切。

這段演講是不同意妥協的,是號召人們“拿起武器”的。然而,在提到主張妥協的對立面時,亨利首先“讚賞他們的才幹和愛國之心”。這活是向 對方表明,在愛國心和才幹上,彼此是一致的,所不一致的,僅僅是具體的 主張。這顯示亨利的求同誠意,有利於消除對方的抗拒情緒。接著,他表明自己的具體主張與對方截然不同,但有了上面的聲明,對方也容易認為亨利 的出發點不是“對先生的不恭”,也就會減少敵意。第三,亨利表明對國家 對上帝的責任促使他說真話,用以喚起對方的理智和良知。最後,亨利列舉 “唱著惑歌的女海妖”的典故,告誡人們,不要沉湎地幻想忘記真理。這才 開始正面闡述他“拿起武器,拚死抗戰”的主張。這種講究技巧的演講,能 夠化敵為友,使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陣線上來。

演講往往需要以楔子來開場,主要基於這樣的考慮,即聽眾對順耳的話 總是舒舒服服接受的。這些順耳的話包括被人愉快地提到名字,提到親人,提到演講地點,提到演講所在城市,提到家鄉,提到祖國,提到文藝,總之, 是基於人人喜歡被人提到一切自己感到親切和自豪的東西這種心理。

以自嘲開場

演講者在開場白里,也可以說到自己,而且這往往同樣是一種實現與聽 眾心理溝通的方法。不過,說到自己時,不可與說到聽眾時用同一種讚美的口吻。相反,可以用揶揄的、自我解嘲的口吻。當然也不必過分。必須讓人 感到這種自我解嘲中的樂觀情緒和幽默感。使用這種方法主要出於這種考 慮,即聽眾普遍認為,能與人隨便談談自己的人通常是透明度較高的人,可親可近的人。同時,由於你的自我評論多少帶有揶揄自己的味道。聽眾就會 不自覺地滋生某種優越感。從而心理比較舒服起來。所以,不少演講者是以 幾句謙恭、風趣的自我評論開場,實現與聽眾的感情溝通的。

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一次科學討論會上說: 因為我對權威的輕蔑,所以命運懲罰我,使我自己也成了權威,(笑聲)

這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怪圈。(笑聲、掌聲) 古希臘大演說家伊索砥拉特斯有一次這樣向學生演說: 我的一生是這樣的遺憾,政治上走了一具“s”形,彎曲的部分太多了。

(學生笑聲) 聽,我的嗓音就像沒有力的風,(學生笑聲)然而我卻想變成一股飆風,來搖撼你們的心,讓你們懂得修辭學的重要!(笑聲、鼓掌)

以軼聞趣事詩詞典故開場

在演講中,楔子的作用不容忽視。然而說到底,它只是一種活躍氣氛、 交流感情的催化劑。如果你覺得你與聽眾的關係已經很不錯,不用拉近乎也容易實現感情的溝通,則你的演講可以不用楔子。不過,如果你想一開場就 引起聽眾的興趣,你倒可以使用“引子”技巧,即在講到正題之前講一件軼聞趣事,講一個典故,講一首詩,講一段個人經歷等,以引起聽眾的興趣。 當然,這些軼聞趣事、典故詩詞、個人經歷都必須在內容上與演講有這樣那 們的關係。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奪得 15 枚金牌、8 枚銀牌、9 枚銅 牌,成績輝煌。奧運會結束後,有位有識之士覺得體育界的“許多經驗可以 借鑑到四化建設的各條戰線上去”。於是發表了《看了金牌之後》的演講, 其開場白是這樣的:

有一段相聲說,在李蓮英大總管紅紫當朝的年月, 中國曾派過體育代表 團參加奧運會。這位只會喊“喳”的“小李子”不懂什麼是國歌,於是以《貴 妃醉酒》代替。

而且選了飛檐走壁的大俠去跳高,選了皇宮裡傳旨的小太監參加短跑, 找了幾個北京天橋變戲法的,每人懷裡揣一個籃球去和洋人比賽,結果把籃球變來變去,不見傳球,只見入網。從那以後打籃球都穿背心、褲衩,就是 吃了李蓮英的虧才作出的國際性規定,這段相聲使人捧腹不已。然而也讓人 覺得有些解嘲的味兒。跟阿 q 說的“先前闊”有點相近。實際上,中國人首 次參加奧運會是52 年前,運動員僅僅一員,“碩果”是一個“雞蛋。”然而52 年後,還是在天使之城洛杉磯,我國運動健兒奪得了 15 枚金牌、8 枚銀牌、9 枚銅牌,名列金牌總數第四位。這可不是相聲,是事實。 倘要論起走向世界,大膽革故鼎新,則當首推體育界?從一段富有戲劇性的小故事引入正文,是我國說書藝人的一個竅門。這篇演講,以“相聲”開場,風趣、幽默,步步引人入勝。如果換一種說法,一上來就說:“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奪得 15 枚金牌,我們各行各業都是應 該從中得到啟發”一類的話,人們說不定馬上會認為又是老生常談,沒有聽 下去的興趣了。這篇演講發表在 1984 年 8 月,當時奧運會正是大家談論的中 心,中國健兒一舉奪得 15 枚金牌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新聞。演講者採用這 樣的事例來引發,特別使聽眾感到新鮮,演講者表面上談奧運會,骨子裡談開放改革,談人事制度改革,談用人觀念的更新。正如魯迅反對對戀愛自由 的干涉,借雷鋒塔的倒掉來發揮。毛澤東論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引愚公移山 的寓言來闡述。這種借題發揮,往往別開生面。比起一些板起面孔、從頭到尾都從正面論述題旨的演講,它不僅使聽者感到親切有味,還能啟發聽者聯 想,活躍聽者的思路。

從一段富有戲劇性的小故事引入正題,也是西方教士傳經布道的一個技 巧。早在 13 世紀的時候,著名的德國傳教士貝爾特霍爾雷德就動用這種技巧。他認為:“這種別具一格的演講開場法,在那些很少受過抽象思維訓練,而依賴於生活經驗,喜歡共同感受的聽眾中是極為生效的。通過講一段小故 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傳教題目。”

西方傳教士的這種技術,也被西方的演講者借鑑。一位歷史學家在闡述 盟國與戰敗國德國的關係時,用下面一段富有啟發性的小故事引出正題:

1945 年,溫斯頓·邱吉爾在倫敦機場登上前去參加波茨會議的飛機時, 一個很有身份的新聞記者憂心忡忡地問他:“首相先生,同盟國會不會在波 茨坦犯當年在凡爾賽犯過的同樣錯誤?”邱吉爾微微一笑,連雪茄都沒有從 嘴上拿下,富有遠見地答道:“人們可以放心:同樣的錯誤我們不會再犯,

——但會犯其他的。” 演講者用這戲劇性的小故事作為引子,贏得了聽眾的興趣和關注。同時這個小故事對他演講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破題,因為他的演講的題目就是 “談盟國與德國的關係。”

以提出問題開場

以提問題作為引子的開場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在演講開始時,可以提出一些激發聽眾開動腦筋的問題,演講者將自己

和聽眾共同置身於一個或數個問題之中,而這些問題是要作為主要論題來闡 述的。在提出問題之後,有的還泄露一些結論,這都具體地說在聽眾中產生興奮緊張的情緒,結果是,聽眾把注意力集中到演講中來了。例如:

孫中山在《北伐的原因》(1942 年 9 月 29 日)演講中是這樣開頭的: 各界諸君,今日諸君在這裡開贊助北伐大會。我們今日為什麼有北伐之舉?

李大釗《庶民的勝利》(1918 年 11 月 15 日)是這樣開頭場的: 我們這幾天慶祝戰勝,實在是熱鬧得很,可是戰勝的,究竟是哪一個?

我們慶祝,究竟是為哪個慶祝?我老老實實講一句話,這回戰勝的,不是聯 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新精神。

單刀直入式開場

這種開場白的形式,如小標題所示:是“單刀直入”即既不要“楔子”, 也不用“引子”,直截了當,一開始就進入正題,如: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演講是這樣開場的:

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下: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演講是這樣開場的: 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後怎樣?” 魯迅《選擇晉風度及文章一約酒的關係,是這樣一個題目。》 剛才凱豐同志講了今天開會的宗旨。我現在想講的是:主現主義和宗派主義怎樣拿黨八股做它們的宣傳工具或表現形式。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演講是這樣開場的: 我今天所講的,就是黑板上寫著這樣一個題目。李卜克內西《在德國國會上反對軍事撥款的聲明》是這樣開場的: 我投票反對這項提案,理由如下: 林肯在《第二次就任總統的演講》中這樣開場的:

同胞們: 在第二次就職宣誓儀式上,我不能像第一次那們作長篇的講話,但簡明扼要聲明一下,我們今後將要執行的方針,看來是合適的。

這種直截了當的開場白,看起來是最平淡無奇的。然而卻不失為最實用 的、最有效的開場白。除了在確實必要的場合下不得不先說幾句禮節的話之外,這種直截了當的開場白幾乎適用一切情況下的演講。而且,一開場就直 截了當進入正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演講者要有堅強自信心,相信自 己演講的內容好,不加任何雕飾便足以懾服聽眾。其次,演講得要有高度的概括力,力求對自己演講內容“放之則彌六合,收之則斂方寸”,三言二語 說出自己通篇演講的要點,實質上是:以寸斂六合’,是“大家風範。”第 三,直截了當的開頭,頗有“風行水面,自然成文,信後牛來,頭頭是道” 的風姿,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感覺,這是一種樸素的美。 以上所舉各類最基本的開場白的方法,應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靈活掌握。無論使用哪一方法,都要注意下列問題:

(1)開場白不能長。

(2)如是稍長的演講,應對演講的主要內容作預告。

(3)許多人用過的套話不要再用。如“我沒什麼要講的,只因為??”, “我很不會演講,可是??”,其他陳詞濫調也不要用。假如實在想不到更 精彩的開場白,就以單刀直入開場,如:“我與大家談談??問題??”, “我贊成這樣的說法,理由如下??”,“我不同意那樣的觀點,我有如下 根據??”

第六章 演講的藝術 口語表達藝術

眾所周知,演講需要口才。所謂口才,就是口語表達能力。它是演講的 必要條件。演講表達的主要特點是:“講”,對演講者來說,寫好了演講詞, 不一定就講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家是演唱家一樣。有文才,善於寫出好的演講詞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講得娓娓動聽。真正的演講家,既要 善寫,還要會講,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從某種意義上說,口才比文才 更為重要。如果演講者講話哼哼哈哈,拖泥帶水,“這個”、“那個”一大 串,那么,即令有超凡俗脫的智慧,有深刻廣博的思想內容,也無濟於事。當今社會是開放的信息社會,新型人才不僅要有開拓進取精神,而且還要有 出眾的口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經過嚴格的口語訓練 出來的。許多著名的演說家,他們的口才都是經過刻苦磨鍊出來的。例如,古希臘的演講家德摩西尼,為了校正發音含糊不清的毛病,曾口含鵝卵石, 對著大海練習朗誦。他的這種刻苦精神,將記載演講史冊,令人肅然起敬。 演講口才的訓練,不僅要勤練、苦練,而且要巧練。所謂巧練,就是要練習得法,摸清規律,掌握要領。例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不時嚴重口 吃,說話困難,後來他分析了口吃的原因,常到深山練習大聲說話和朗誦, 並爭取登台演戲。朗誦和演戲是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綜合運用的最佳形式,它不僅要求準確、自然,而且要優美感人。通過這種高標準的訓練,他不僅

克服了口吃毛病,而且練出了口才,成為著名的演說家。

一、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講的語言從口語表述角度看,必須做到發音正確、清晰、優美,詞句 流利、準確、易懂,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一)發音正確、清晰、優美

郭沫若說:“語言除意義外,應該要追求它的色彩、聲調、感觸。同義 的語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軟、響亮與沉鬱的區別。”(轉引自鄭頤壽《文藝 修辭學》)

以聲音為主要物質手段的演講,對語音的要求就更高,既要能準確地表

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悅耳爽心,清亮優美。為此,演講者必須對 語音進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聲音達到最佳的狀態。

一般來講,最佳語言應該是:準確清晰,即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

奏自然;②清亮圓潤,即聲音宏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③富於變化, 即區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④有傳達動力和侵徹力,即聲音有一定的響度和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演講語言常見的毛病是聲音痙攣顫抖,飄忽不定;大聲喊叫,音量過高; 音節含糊,夾雜明顯的氣息高;聲音忽高忽低,音響失度;朗誦腔調,生硬呆板等。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因為講話是線性的, 不間斷進行的。話一出口,當即就應被人聽到,時間不允許聽眾有反覆斟酌 思考的餘地。聽眾只要稍微停頓,間斷思維的序列就會跟不上演講的速度。

要達到最佳語言效果,一般來說,要做到如下幾點:

1.字正腔圓 字正,是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音響亮,送音有力。讀

音要符合普遍話聲母、韻母、聲調、音節、音變的標準,嚴格避免地方音和 誤讀。例如將“鞋子”說成“孩子”,將“乾涸”說成“乾固”,將“拙劣” 說成“絀劣”,將“櫛風沐雨”說成“節風沐雨”。這樣讀錯、講錯字音, 一方面直接影響聽眾對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整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演講者的聲譽和威信,降低了聽眾對演講者的信任感。在讀準字 音的同時,要儘量做到腔圓。即聲音圓潤清亮,婉轉甜美,富有音樂美。

2.分清詞界 詞分單音節和多音節。單音節詞不會割裂分讀,而多音節的詞則有可能

割裂引起歧義。例如:“一米九個頭的馮驥才佇立在空蕩蕩的山谷里。”這 句話中的“一米九個頭”本意是:一米九的個頭”念時應為“一米九——個 頭”,如果詞界劃分不當,很容易弄成為“一米——九個頭”,把“個頭”

(身材)一詞割裂為“個”(量詞)和“頭”(名詞)兩個詞,因而產生歧 義。演講者如出現這種錯誤,便會令人忍俊不禁。

3.講究音韻配搭 漢語講究聲調,聲調能產生抑揚急緩的變化,本身就富有音樂美。“平

仄以成句,抑揚已合調,揚多抑少則調勻,抑多揚少則調促。”(謝榛《四 溟詩話》好的演講,平仄錯落有致,抑揚頓挫,顯得悅耳動聽,漢語的音樂美和節奏感還與語氣停頓和押韻有關。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占優勢,大大增 強了語言的響度和節奏感。演講中若能準確的交替使用單音節詞和雙音節 詞,語音音節便顯得和諧自然。如果在適當的地方,有意押韻,更能產生一種聲音的迴環美與和諧美,講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似有散文詩的風韻。 此外,恰當地運用象聲詞和疊聲詞,進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聲情並茂的功 效。

(二)詞句流利、準確、易懂

聽眾通過演講活動接受信息主要訴諸聽覺作用。演講者藉助口語發出的 信息,聽眾要立即能理解。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有較明顯的差距。有人說,書面語言是最後被理解,而口語則需立即被聽懂。與書面相比,口語具有如下 特點:首先,句式短小,演講不宜使用過長的冗繁的句子;其次,使用通俗 易懂的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使語言富有生氣和活力;再次,不過多地做某些精確的列舉,特別是過大的數字,常用約數。此外,較多地 使用那些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諸如:“顯而易見”、“依我看來”等等, 並且常常運用“但是”、“除了”等連線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 勢。如果我們硬性把“鐵鍬”說成“一種由個人操作的手握挖土器”,把“草 原”說成是“一個天然的平面”,這樣做,如果不是故意作難聽眾,有意不 讓聽眾理解,那就是特意和自己過不去,使自己的演講歸於失敗。當然,講究表意樸實的口語化,絕不能像平常隨便講話那樣任意增減音節,拖泥帶水, 吭吭巴巴,這樣便損害了口語的健康美,破壞了語言的完整性。

(三)詞調貼切、自然、動情

語調是口語表達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輔助語言表情達意。語言若沒 有輕重緩急,就難以傳情。同樣一句話,由於詞調輕重、高低長短、急緩等的不同變化,在不同語境裡,可以表達出種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啊, 多美啊!”用舒緩的語氣可以表達出讚頌之情,如果用漫畫的怪腔怪調來念, 則表現出譏諷嘲笑之意。因此,演講者正確選擇和運用語調對表達思想感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講,表達堅定、果敢、豪邁、憤怒的思想感情,語氣急驟,聲音 較重;表達幸福、溫暖、體貼、欣慰的思想感情,語氣舒緩,聲音較輕;表示愉快、責備,語調先強後弱;表示不平、熱烈,聲音先弱後強;表示優雅、 莊重、滿足,語調前後弱中間強。只有這樣,才能繪聲繪色,傳情達意。

語調的選擇和運用,必須切合思想內容,符合語言環境,考慮現場效果。 語調貼切、自然正是演講者思想感情在語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講者恰當地運用語調,事先必須準確地掌握演講內容和感情。著名電影演員李默然 在吉林演講講習班上說:我主張以情托聲,就是用情感把你的聲音托出來。” 他以朗誦艾青的詩《我愛這片土地》為例,朗誦最後兩句:“為什麼我的兩 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如果以聲帶情,用大音量讀,到這 兩句突然有一種凝固的感覺,一個小小的停頓,接著小音量地讀,便能把這種“愛得深沉”的感情表達出來。這段經驗之談,正說明了要情動於衷,才 能聲形於外。只有當演講者對講的內容理解至深,有真情實感,語調才能用得貼切自然動情。

二、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

(一)語音訓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必須加強語音訓練。“聲乃氣之源”, 發音的基礎之一是呼吸。響亮、動聽的聲音與科學的呼吸訓練是分不開的。演講者要善於掌握自己的發音器官,自覺地控制氣息。一般來說,採用胸膛 式呼吸較好,這種呼吸是通過橫膈的收縮和放鬆進行的,氣量大,能為發音 提供充足的動力。平日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為正確地吐字發聲打好基礎。吐字發音要做到音節正確、準確,完全符合普遍話的發音標準,戲曲藝 術所謂的“吐字歸音”訓練,其目的就在於美化音色,使字音純、清晰、響 亮、圓潤,富有表現力。它要求發音時咬準字頭(即讀準聲母),吐清字腹(即讀清韻頭、韻腹)和收準宇尾(即讀準韻母)。“吐字”時,發音力量集中於“字頭”上,發音時要正確把握住每個音節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演講者平日要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同時,為了做到語句流暢,乾淨利落, 出口成章,可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擇一些繞口令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 斷,進行快口訓練,力求做到吐字準確、快速、流暢,快而不亂,語氣連貫,不增減詞句。

音量大小變化有利於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演講者要學會準確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變化。在情感激盪的地方,意思重要之處,音量要大些,反 之則要小些。音量大小變化要自然、流暢,要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音量大小變化也要恰當、適度,不能大到聲嘶力竭,也不能小得無法聽清。此 外,演講者平日還要學會準確地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運用規律,以便恰 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點,多用來表示驚疑、歡樂、讚嘆等情感;中音比較豐富充實,多用來表示平和舒緩的感情; 低音則比較低沉、寬厚,多用來表示沉鬱、壓抑悲哀之情。這些訓練最好是 通過朗誦進行。

(二)語調訓練

語調包括停頓、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語調訓練是口語表達訓練的 重點和難點。演講者應在這方面加強訓練。

1.頓挫 在口語表達中,停頓既是一種語言標誌,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同樣一組音節,因停頓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樣,例如:“我贊成他也贊成你怎么樣?” 可以說成:“我贊成他,也贊成你,怎么樣??也可說成:“我贊成,他也 贊成,你怎么樣?”兩種停頓,表達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可見,停頓不 只是演講者在生理上正常換氣的需要,也是表情達意的需要。停頓得當,不僅可以清晰地顯示語意,而且可以調節語言節奏,給聽眾留下回味的餘地。 停頓不當,往往影響語意的表達。例如:“南鄭縣大膽|更新用人制度。” 在“大膽”後停頓就會令人莫名其妙。按原意應在“縣”字後停頓才妥。又 如“班禪大師、趙朴初、×××等參加了座談會。”這一句中“班禪大師”、 “趙朴初”與“×××”系並列關係,用頓號隔開,念時需要停頓。如果在 “班禪大師”後不停頓,念成“班禪大師趙朴初”就是大錯特錯,把並開關 系變成了同位關係了。可見,當停則停,不當停則不停,不可濫用。此外,在演講中,停頓太少、太短,或過多、過長,也都會影響思感情的正確表達。 停頓一般分為語法停頓(又稱邏輯停頓)、感情停頓(又稱心理停頓) 和特殊停頓。語法停頓既能滿足演講者自然換潤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講的語句、段落層次分明。語法停頓一般用標點符合表示出來,按標點停頓,但有 時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較長的附加成份和中 心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份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合,也可作適當停頓。這種停頓往往是為了強調某一觀點和突出某一事物。如“本來可能成為發明家的人無聲地捲起了設計圖紙。”根據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語速,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停頓方法。試作比較(“|”表示無標點的停頓):

“本來可能成為發明家的人|無聲地捲起了設計圖紙。”(語速較快) “本來可能成為發明家的人|無聲地捲起了|設計圖紙。”(中速) “本來可能成|發明家的人|無聲地|捲起了|設計圖紙。”(慢速) 感情停頓是為了表達複雜的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頓常常以拖長音節發音,欲停不停或適當延長時間來表現,並且常常輔之以體態語言,使感情表達得更加自然清楚。例如: “把挫折的苦果|——變成人生的補藥。”這句話在“苦果”後拖音,似停非停,為後面的“變成”昂起而蓄勢,使自然地表達了堅韌果斷之情。演講稿《把挫折的苦果變成人生的補藥》中有這樣幾句: 現在,我尚不能寫出|“籠天地於形內,攝萬物於筆端”的文章,亦不能講出|恢宏豪壯的語言(注析:這兩句在“出”字後的停頓,既有突出後面作賓語的較長的偏正詞組的作用,又表達出有自知之明的懇切態度。)可我| 正滿懷信心,矢志不渝地朝著理想之地奮進。(注析:在“我”字後作稍長 停頓,便能表達出堅定的信心。)

有時,為了加強某些特殊效果或應付演講現場的某些特殊需要,演講者 常常採用特殊停頓,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前面所提到的英國政治家賴白斯在倫敦一次參事會上就勞動問題演講時,中途突頓七十二秒的事例,這種根 據表意需要而設計的特殊停頓,可謂匠心獨具,高人一等,收到了出奇制勝 的效果。仿效這種作法的還有一例:有次演講比賽,一位女士走上講台,在黑板上寫出一道醒目的標題——“論堅守崗位”,便走下講台,揚長而去。 這時,全場聽眾譁然,焦急、氣惱、猜測、議論,大家莫名究竟。大約過了三分鐘光景,演講者再次登台,誠摯而鄭重地說:“同志們,如果我在演講時離開是不能容忍的話,那么工作時間紀律鬆弛,玩忽職守,擅離生產崗位。 難道不應該受到譴責嗎?我的演講完了。”這時,聽眾恍然大悟。評比結果,她以超常的演講表演和精巧的構思贏得了一等獎。 這種特殊停頓不能落俗套,濫用可能產生的捉弄聽眾之嫌。 一般來講,在列舉事例之前,略作停頓,能引起聽眾獨立思考;在作出妙語驚人的回答之後,稍作停頓,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講究奇聞軼事和精彩 見解之後,在聽眾讚嘆之餘,特意停頓,可加深聽眾印象,引起聯想;在話題轉移之際或會場氣氛熱烈之時,稍稍停頓,可加深聽眾記憶,給聽眾以領 會抒情之機。同時,恰當的特殊停頓,也可以使演講者本身贏得調整情緒的 時機。

2.輕重 說話的聲音有強有弱。用力大,氣流強,聲音就大,就重;用力小,氣流弱,聲音就小,就輕。每個句子都是由詞語構成,每個詞語在句中的表意 作用各不相同。在演講時,人們常常把某些詞語講得比一般詞語重些或輕些,這樣便能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利用聲音的強弱對比、重讀或輕讀某些表現 重點內容的詞語,從而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這種口語表達技巧就是重音。 若按聲音強弱劃分,重音可分為輕讀型重音和重讀型重音,凡讀音比一般詞語讀音輕些的叫輕讀型重音,凡讀音比一般詞語讀音重些的叫重讀型重音。 例如:“如果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呵,一生休息得 最少最少。”“不知疲倦”、“敬愛”、“周總理”應採用重讀型重音來讀, 讀得重而深厚,而“最少最少”宜採用輕讀型重音來讀,讀得輕而深沉。

若按表現思想感情、內容重點或句子語法結構來劃分,重音可分為感情重音、邏輯重音和語法重音。例如: 我深知:自己沒有當官的本領,更沒有“爭官”的嗜好。 我只想:要老老實實地乾好本職工作,自己的一舉一動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民眾。

“深知”和“只想”宜採用輕讀型重音,表達出誠摯懇切的感情:“沒 有”、“更沒有”宜採用重讀型重音,表示強調,突出清廉正直品德;“老 老實實”、“乾好”用重讀型重音,突出全心全意、踏踏實實工作的精神; “一舉一動”宜用一字一頓的重讀,與後面接連兩個重讀,既突出了語句的 輪廓,也顯示了語言的感情層次和內在的邏輯關係。一般來講,表示複句的關聯語和具體修辭特徵的詞語要重讀。

3.抑揚

語調有高低抑揚的變化。同一句話,往往因為語調不同,表達的意思也 大不一樣。同樣一句“今天是星期天”,用平直調子念,表示直陳其事;若 用高升調來念,則表示出疑問驚訝之情。演講者要熟悉各種語調的特點,掌握語調變化的規律。一般來講,漢語語調變化顯示在句末。大體可分為四種 語調,即平直調、高升調、曲折調和降抑調。

語調

表示符號 語調特徵 套用句型 表達心理感情 例句

名稱

平穩舒緩, 陳述說明性語

莊重、嚴肅、閒

菊花品種很多

平直調 →

高升調

無明顯高 低變化

語勢由低 向高

語勢由高

疑問句、反詰 句、某些感嘆句

祈使句、感嘆

適、冷淡

疑問、驚訝、反 詰、激昂、憤怒、 呼喚、號召。

祈求、命令、肯

何愁無知己

他的理想一定

降抑調

到低。

句、某些陳述性 語言

定、自信、沉重、 能實現

悲痛

語勢曲折, 雙關語句 誇張、幽默、諷

他十分可愛,曲折調升降起伏 多變刺 連頭上的癩痢 都非常傳神事實上,在實際運用中,語調升降變化情況十分複雜,演講者要充分把

握演講時自身的的潛意識,把握演講內在思想和感情脈絡。這樣才不會錯用 語調,導致言不及意,語不合情。請讀《血染的木棉花》中一段:

這段話前四句是排比疑問句,都要用高升調,整個語勢一浪高過一浪, 表達出激昂慷慨的感情;接著“可是”一轉,使用降抑調,語勢走勢由高而 低,表達出對先烈的緬懷之情。這樣的前呼後應,抑揚起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4.緩急

語速的變化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談話,每分鐘講大約 120~150 個字,演講的速率不能太快。太快,一則聽眾難聽懂,二則也使人產生懷疑,認為演講者怯場。因為人們膽怯時 往往語速較快。當然講話也不能太慢。太慢就顯得拉腔拖調,給人以愚笨、遲鈍,缺少教養的感覺。但演講的速率不能總是“一嶄齊”,要做到急緩有 致。語調的快慢,往往與表達內容、環境、氣氛、心理情緒、修辭手法以及句段重要與否有關。根據內容的要求和感情表達的需要,演講的速率一般可 分為快速、中速、慢速三種。

語速適合的內容適合的環境適合的心理情緒適合的句段適合的修辭手法

快速敘述事情的急劇 變化;質問斥責 雄辯表態;刻畫 人物機智、活潑 熱情的性格。歡快,緊急命 令,行動迅速熱烈爭執。急促,緊張,激 動,驚懼,憤恨 歡暢興奮。不太重要的 句段。排比,反問,反語 疊聲。

中速一般性說明和敘 述感情變化不 大。感情平靜。平靜,客觀。一般句段。一般陳述。

慢速抒情,議論,敘 述平靜、莊重的 事。幽靜、莊重。安閒,寧靜,沉 重,沮喪,悲痛 哀悼。重要句段。比喻,引語,雙關對偶,拈連。

請讀下面這段演講詞,注意語調快慢的變化。(浪線錶慢速,直線錶快速,其餘為中速。) 是啊,雕塑家奉獻美,有了大衛,維納斯;音樂家奉獻美,有了《英雄交響曲》、《國際歌》;科學家奉獻美,有了衛星,飛彈,宇宙飛船;工人奉獻美,有美的產品;農民奉獻美,有美的食糧;教師奉獻美,有造福於人類的滿天下的桃李??而軍人,軍人也在奉獻美,奉獻美的生活,美的社會,更奉獻個人的利益、生命和家庭。於是,軍人的美便在犧牲各崇高無上,便在奉獻中燦爛奪目!軍人與大山為伍、與藍天做伴、與碧海相隨;軍人整齊、和諧、剛毅、威嚴;軍人勇於犧牲和奉獻。作為軍人,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吳忠祥、美有軍營,美是軍人!

這段話,以詩化的語言,熱情洋溢地展示出軍人美,整個基調是抒情, 語氣舒緩。前邊一串排比鋪墊,語速較慢,逐層蓄勢。講到軍人的美的本質時,語速逐漸加快,以滿腔熱情,讚美軍人的崇高品質。這樣慢中有快、快 慢相間,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節奏,富有鼓動性和感召力。

演講語速要做到快慢得體,緩急適度,快而不亂,慢而不拖,快中有慢, 慢中有快,張弛自然,錯落有致。這樣,便能顯示出語言的清晰度和節奏感,使演講具有音樂美。

5.節奏 對藝術來說,節奏是各種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變化。

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一書中指出,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 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感情)的傳達媒介。據此分析,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鬆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規律、有拍節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常見的 演講節奏有輕快型、持重型、平緩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總之,語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並非彼此孤立,總是密切聯繫、互相滲透。例如,演講者情緒激動,語調自然高昂,語速較快、停頓減少,重 音增強,語勢急驟,形成急促型節奏。

體態表達藝術

體態語言也是人類社會交際的信息載體,是演講語言的組成部分。演講 者不僅要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要善用動作、表情來輔助說話,也就是要善於用體態語言來表情達意。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演講如能使聾子看 得懂,則演講之技精矣。”這正說明體態語言在傳神達意方面具有極其重要 的作用。

演講者登上講台,首先給聽眾的視覺形象。儀表、姿態,神情,動作, 全都呈現在聽眾面前,演講者靈活自如、優美協調的體態動作,能很好地輔助口語,彌補有聲語言表達的不足,使有聲語言表達的內容更準確、更生動、 更完整。特別是有些“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信息,往往通過一道眼神、一 個手勢,便能使聽眾心領神會。因此,在表達情感、情緒和態度方面,體態 語言甚至比口頭語言更明確、更具體、更富有感染力。演講者將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有機地融為一體,便能夠充分地表達內容,感染聽眾。同時,由於 體態語言以具體的形象訴諸聽眾的視覺,優美傳神的體態動作不僅具有顯著 的表意功能,而且它也能形成現實的藝術美,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是演講者文化素質和美學觀念的直接反映。

如果忽視體態語言的表達,用傳經布道的木然表情或啞語般的滑稽動作,就會使聽眾降低聽講興趣,影響信息的傳播,甚至切斷和堵塞信息通道。 演講者應盡力掌握體態語言的表達藝術,使深刻的語言、得體的表情和靈活適當的手勢融為一體。

體態語言是信息的載休。所以它不僅是演講者傳遞信息的手段,也是演講者了解聽眾思想動態,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人的體態語言 最能表達人的個性。不少人把安靜看成是聽眾認真聽講的標誌。殊不知聽眾心不在焉,心猿意馬者大有人在。聽眾雖然沒講話,熟悉人體語言的演講者 都可以通過觀察聽眾的體態語言,了解聽眾對演講的反映。如聽眾東張西望, 顯然是心不在焉;如果聽眾往後一靠,雙手交叉在胸前,可能是對演講不甚欣賞。遇到這類情況演講者就應採取措施,重新提起聽眾的興趣。

一、體態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類交際信息載體的體態語言,既要求準確、鮮明、生動,又要求 端莊、高雅、大方符合生活美學的標準。具體而言,它要求:

(一)準確、適時

所謂準確,是指體態語言的表達與口語表達協調默契,符合演講者的思 想情感,能正確地表達出演講的內容。準確、適時正是體態語言的價值所在。每一個動作都具有一定的辭彙含義和表意功能。我們一定要準確地把 握,恰當地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某一動作所表示的某種辭彙含義和感情色 彩,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結果。例如:在我國,搖頭表示否定,表示反對;點頭表示肯定,表示贊同;揮手表示再見;招手表示呼喚;豎起拇指表示贊 賞;翹起小指表示渺視?正因為有這種相對穩定的辭彙含義,因此,體態語 言常常能替代口語。但是,它畢竟不像口頭詞語那樣意義明確,而是具有象徵和虛擬性的特點。況且,在表示具體概念事物的時候,體態語言和其表達 的含義也並非一一對應,所以體態語言必然要為口語表達所制約。而不能像 聾啞人那樣單純地使用動作。只有當體態語言動作與口頭表達緊密配合,協調默契時,才能真正顯示出其準確的表意功能。

正因為體態語言的辭彙含義和感情色彩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所以它的使 用有一定的時空範圍。同樣一個體態動作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同樣是點頭搖頭,我國是“搖頭不是點頭 是”,搖頭表否定,點頭表肯定;而有的民族就恰恰相反,“點頭不是搖頭 是”,點頭表示否定,而搖頭表示肯定。又如,當我們伸開食指和中指時,一般是表示數目二。自從英國首相邱吉爾首創用這個手勢表示“victory”(勝 利)之後,幾乎全世界都用這個手勢表示“勝利”及“和平”。所以,準確 地運用體態語言,必須既要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又應注意時代特徵和一定的社會習慣。

由於體態語言有象徵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所以演講者運用它時,常常是 發揮著“模糊語言”的效用。所謂準確運用體態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它 所追求的正是口頭語言相和諧的意境,而不可能過多過細,過於繁瑣地具體模擬。其實同樣的動作,可以用來表示“由衷感謝”和“心領神會”,又何 嘗不可以用這個動作表示“心有餘悸”和“心情激動”呢?如果在演講時硬 要把“我們”“由衷感謝”和“我們”“心情激動”設計成幾個不同的體態 動作作“準確”、“具體”地表示,那就是欲“精”不達,適得其反。

受口語所制約體態語言,應該與口語表達配合協調默契,也就是說應該 適時,如果體態語言的表達與口語表達相互錯位,出示太早或太遲,那將會是滑稽可笑的。例如,我們呼口號時,常常同時用舉拳的動作相配合。但如 果我們把口語表達與體態語言的表達割裂開來,或者先呼喊後舉拳,或者先 舉拳後呼喊,中間形成一個較大的時間空隙,那顯然會“漫畫化”成為笑柄。 同樣,在演講時,每一個體態動作都必須密切與口語表達相配合,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主要靠感情投入。只有當演講者把全身的熱情和精神都投入到思 想的表現中去時,才能打破拘束和生硬,動作與口語便自然協調默契,渾然 一體。

(二)優美、適度

運用體態語言、動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學的要求。人們聽 演講,除了獲得信息、受到啟迪之外,也需要獲得美的享受。演講者的體態動作,不可能像戲劇舞台動作那樣一招一式地要求,那樣會過份誇張,喧賓 奪主,與演講的風格很不協調;也不應該畏手畏腳,動作生硬呆板。演講的 體態動作要做到姿態優美,恰如其分,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

優美自然的體態語言,符合演講的內容特點和人們的審美習慣,是道理、感情和體態在三者的和諧統一。優美自然的體態語言也必然符合演講者的性 別、年齡、經歷、職業及性格等特徵。因性別的不同而形成體態語言風格上有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男性演講,兩手後叉腰,雙腿分開,昂首挺立, 凝視對方,顯得威武雄壯,剛毅有力;如果女同志也擺出這個架勢,人們不 說她是“母夜叉”才怪哩!女性演講,步態輕盈,手勢輕柔,動作輕巧,兩 目含情,顯得溫柔嫵媚;如果男性這樣,那就成了陰陽怪氣的“么姨媽”了。 同樣,年齡不同,也在體態語言方面得到反映。青年人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情感外露;老年人老成持重,沉著鎮靜,感情含蓄,不同性格、不同職業的 人,言行舉止差別很大,表現在體態語言方面,有的靈活輕快,有的莊重穩 健,有的緩慢斯文,有的剛毅有力。總之,由於各自的思想修養和個性特徵不同,各自的體態語言自然有差異。演講者在演講時,一定要使自己的一舉 一動,一招一式,都與自己演講內容相符,與自己的性別、年齡、職業以及個性特徵相吻合。當然還要顧及到特定的演講環境,聽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 情趣。例如,表示自己時,宜用手掌指自己前胸,而不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自己的鼻尖,前者顯得謙虛端莊,而後者則有點盛氣凌人,不太符合我國聽眾 的審美心理。

凡事“過猶不及”,優美的舉止總是自然適度的。超過一定限度,就會 發生質變,優美也就變成醜陋了。體態語言一定要恰如其分。所謂適度,即身體姿態、動作幅度、眼神流動、面部表情等等,一般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 圍之內,以輔佐口語達到充分表情達意為度,不宜過分誇大,甚至“放肆”。 否則就會當眾失態,有傷大雅,有失身份。例如:手勢動作,不可過大或過小。過大,顯得“張牙舞爪”;過小,又顯得“縮手縮腳”。

(三)精練、適度

體態語言畢竟是口語的輔助手段。使用是切忌過多過濫,喧賓奪主,而 應儘量做到少而精。動作、手勢、眼神都必須經過嚴格選擇,有內在的依據,能準確、優美地充分表達演講內容。對於那些詞語意義不強的習慣性動和毫 無意義的下意識動作應儘量剔除。正如演講者必須剔除口語中的“那個、那 個”之類的口語渣滓一樣。

手勢頻繁,動作重複單調,令人眼花繚亂,無形中分散了聽眾注意力, 引起聽眾反感。例如,演講者在台上盲目地反覆走動,手拿報紙卷個不停,或者不停地舞拳揮手,不斷地抓耳撓腮,摳鼻揉眼等,都是演講的“敗相”。 這些機械乏昧的動作,不僅不能發揮體態語言的作用,反而會破壞演講的整體效果。

情練適宜的體態語言,把理性、情感和言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生動形象,簡潔明快,疏密有致,宛如演奏樂曲時的鼓點那樣,準確而醒目, 給人美感,引人回味。

二、儀表與風度

儀表是指人的身材、容貌、姿態等外在因素,以及由這些因素綜合體現 出來的氣質和風度。而風度就是人們對美的儀表的一種衡量尺度,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個人特色的舉止和姿態。這些舉止 和姿態正是人的思想、品德、性格、氣質等內在素質的外在反映。事實上, 儀表與風度就是一種無聲的體態語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演講者一上台,聽眾首先就是通過視覺,觀察演講者的形象。儘管演講 者還未開口,聽眾已經根據演講者的儀表和風度,產生了一連串的心理活動, 形成“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聽講效果。

良好的儀表風度,能產生很強的吸引力,牢牢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演 講者不僅應該是真理的宣傳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應該是美的體現者。在演講現場,演講者事實上是聽眾的審美對象,聽眾不僅通過演講者生動活 潑、含義深刻的演講獲得美感享受,而且也是通過對演講者的儀表、風度的 欣賞,受到美的薰陶。

演講者的儀表和風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族特點和時代精神。 這是因為一則儀表和風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內心世界,而人的內心活動與精神面貌、時代特色緊密相關;二則人的服飾、髮型以及舉止總是帶有一 定的民族特色和時代印記。演講者應該自覺地意識到這點,儘量使自己的儀 表和舉止符合民族特點,反映時代精神。

演講者注意儀表的修飾、講究風度,以美的姿態出現在聽眾面前,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顯示出對聽眾尊重。這種無聲的信息傳遞,很自然地縮短了演 講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可以贏得聽眾的關注和尊重,形成融洽和諧的氣氛。如果演講者蓬頭亂髮,衣著隨便,皮鞋骯髒,舉止粗魯,以一幅邋遢相出現 在聽眾面前,勢必造成隔膜,使聽眾反感。

例如,周恩來總理“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 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尼克森《領袖中》語)

(一)儀表、服飾

勿庸諱言,身材魁梧偉岸,容貌端莊英俊,五官勻稱,體魄健康,令人 肅然起敬。這些光采照人的先天因素,能為演講者帶來極為有利的條件。然而,不是每個演講者都具備這些條件。容貌身體是先天固有的,一般難以改 變。但即令身體或容貌欠佳,甚至有些生理缺陷,仍然可以採取積極的彌補 措施,以內在美去彌補外在的美。即以美的心靈、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對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去吸引聽眾,感染聽從。例如,美國前總統林肯, 他的雄辯、幽默舉世公認,然而他的外貌很醜。有次在森林裡,他為一位騎 馬的陌生婦女讓路,那婦女竟停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的面孔,然後說:“我 現在才知道你是我見過最醜的人了。”並且建議他最好閉門不出。然而林肯 並沒有接受那位婦女的“忠告”,以豁達大度的胸懷和博大精深的知識彌補 了相貌上的不足。他的每次演講幾乎都轟動全國。再如,高位截癱的張海迪,必須坐著輪椅上講台,但是時代的精神賦予她特有內在美,使聽眾深受震動, 無不對她肅然起敬!

當然,對身材容貌方面的某些缺陷,可以採取一些積極的補救措施。例如,高跟皮鞋能稍微彌補身材矮小的缺陷。演講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 創造條件,適當地進行個人美容。諸如臉部作自然淡雅的化妝,遮掩缺陷,以突出臉部最美的部分;根據自己的頭型、膚色、體態、年齡、職業等因素, 選擇適當的髮型,也能給人增添風采。當今,眼鏡的裝飾作用越來越明顯, 它可調節人的臉型,使人增添魅力。特別是男性,鏡架的梗直而有稜角的造型,能襯托出男性剛強、堅毅的氣質。演講者戴上適合自己的臉型的眼鏡, 也能有效地美化儀表。

俗話說:“人要衣裝馬要鞍。”服裝對人體有“揚美”與“遮醜”的功能,它可以反映人的精神氣質、文化素質和審美觀念。演講者的衣著應該整 潔合身,莊重大方,色彩和諧,輕便協調。具體而言,“整潔全身”要求做 到外表整齊、乾淨、美觀,與自己的身材協調。“莊重大方”要求做到風格 高雅、穩健,與自己的性別、年齡、職業等協調,充分體現出自己的特點與神韻。“色彩和諧”要求做到服飾與特定的環境和內容相協調。不同顏色所 表達的不同寓意和象徵作用,已經在人們思維中有了較為牢固的定式,深色給人以深沉、莊重之感;淺色使人感到輕爽舒適。演講者的服飾款式與色彩 應力求與現場氣氛相諧。“輕便協調”要求做到裝束合時,不可過於華麗時 髦,那樣會分散聽眾注意力,引起非議,破壞演講氣氛。總之,演講者的服飾要合體、合度、合時,格調高雅,給人以美感。例如。有位女青年四次演 講,根據演講主題不同,分別選擇了不同的服飾。她講“社會主義好”,穿 西裝,顯莊重嚴肅;講戰鬥英雄事跡,穿軍乾服,表示穩重肅穆;在參加題為“青春、理想”的演講比賽時,穿 t 恤衫,顯得活潑爽朗,而參加小說分 角色演講,她卻穿上白襯衫,並結上領帶,顯得瀟灑而又大方。她的這種作法,很值得借鑑。

(二)風度、禮儀

風度並不是指人的某一動作,而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交往中逐 漸形成的具有的特色的舉止和姿態。這種舉止和姿態是由人的思想、品德、性格、氣質等內在因素的動作構成,而身姿正是聽眾評判演講整體效果的重 要指標。優美的身姿能成為表達內容、情感,調動聽眾情緒的有力手段,最 能表現人的風度。

身姿是人的自然形體在空間的形象顯現。它由頭部、身軀及雙腿三部分 動作構成。頭部的傾斜度及活動狀態,身軀的前傾後仰及移動情況,雙腳的擺設姿式等均可以表示出各種感情的變化。優美的身姿給人以穩健、莊重、 朝氣蓬勃的印象。而不美的身姿給有以輕浮、怠倦、頹唐疏懶之感,影響演 講者在聽眾心目中的主體形象。

走上講台時,演講者應邁步適度,步伐均勻,頭正,眼睛平視,口微閉, 雙臂自然擺動,步態和表情應體現出莊重大方、從容自信、親切熱情;整個體形端莊有力;切忌低頭彎腰,忸怩侷促或將手插在衣袋中,左搖右晃。

一般來講,演講宜站著講,這樣既是對聽眾一種禮貌的表現,也能給聽 眾一個完整的形象,充分展示出演講者的神情、儀表、姿態。站的位置宜在台前中間,既便於縱觀全場,也利於聽眾從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講者的姿態。 站姿要自然和諧、端正、莊重,不可忸怩做作;要挺胸收腹,給人一種穩定 感,切不可斜肩、偏頭、曲頸。腳的站法可一腳在前,一腳稍後 45 角。重心 在前,體微前傾,給人以昂揚向上的感覺。亦可兩腳自然平立,顯得精神抖 擻。必要時,可稍稍走動,不僅可使身姿顯得生動活潑,而且能表達出不同 的思想感情。向前表示肯定、進取、希望等;後退表否定、猶豫、退讓等。左右走動,能活躍氣氛。但走動不可頻繁,否則會喧賓奪主,破壞演講者的 整體形象。

風度與氣質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所謂氣質,是指人所固有的比較穩定的個性特徵。它也是人的情感、認識活動和言語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 動態特徵。氣質影響活動進行的速度,影響活動的性質。不同氣質具有不同的動力特徵。多血質的人熱情豪放,靈活敏捷,但易於精力分散,朝三暮四; 膽汁質的人急功好義,勇敢頑強,但容易粗野暴躁,盲目冒險。這兩種氣質 的人在演講過程中,常常給人熾熱、激昂、剛強、愉悅、開朗的印象,語言明快,鏗鏘有力,舉止活潑,表情豐富,身姿手勢靈活。這兩種氣質的人主 動性、攻擊性感染力較強,適合於輕快型、高揚型和急促型的演講會。但他 們往往急躁、粗暴,甚至傲慢無禮,易於輕舉妄動,失去理智。有這類氣質的人,應加強自我涵養,努力使自己做到穩健、莊重,從容不迫,內柔外剛。 粘液質的人嚴謹細微,堅毅不拔,但常常瞻前顧後,虛偽晦暗;抑鬱質的人 情感深刻,細緻敏銳,但常常多愁善感,神經過敏。這兩種氣質的人,在演講時,感情活動比較沉穩、質樸,語言嚴謹、委婉、徐緩,神情嚴肅、堅毅, 但比較遲鈍,缺少靈活性,適用於持重型、低抑型演講。在演講中應該儘量 做到精神煥發,不卑不亢,以柔克剛,舉止瀟灑。上述氣質特徵就是一般而言的,具體到個人又不盡相同。總之演講者要善於分析自己的氣質特徵,發 揚優點,克服缺點,掌握和支配自己的的氣質,使自己的舉止風度,具有熱 情、大方、穩重、謙和、誠懇的特點。

風度和禮儀的關係十分密切,優美動人的舉止常常符合禮儀要求的。演 講者英姿煥發,舉止瀟灑,熱情謙和,便顯得彬彬有禮。如果敞胸露懷,一步一晃,放蕩不羈,不僅沒有風度,也是不懂禮儀的表現,往往令人反感。 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為大家共同承認和遵守的表示友情的方式或儀式。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具有一定程度的階級性。不同時代, 不同階級,不同國度,表示禮節的方式和對禮節的具體要求都不一樣。例如, 以鞠躬代替跪拜,以握手取代作揖打拱,都體現了現代文明的特點。演講者從步入會場、登台演講,到演講結束離開會場,都應該注意體態風度,講究禮儀。

步入會場時,演講者要態度謙和,步子穩健,瀟灑自如,面帶微笑。切 忌左顧右盼或裝腔作勢,否則有輕佻和傲慢之嫌;也不宜忸怩畏縮,以免失身份。在就座之前,應與陪同者稍事推讓,方可落座。但不宜過多推讓,入 座時聲音要輕,要坐正坐穩,身體不宜後傾或斜躺,不宜前探後望,也不宜 玩弄手指、衣角等。當主持人介紹演講者時,演講者應自然起立,向聽眾鼓掌或點頭表示感激之意。切不可穩坐不動或僅僅欠一身子。正式登台演講時, 先向主持人點頭致謝,然後從容穩健走上講台,鄭重、恭敬、誠懇地向聽眾 敬禮,並且目光環視全場,表示光顧和招呼,然後,開始演講。

演講開始要注意選擇恰當的稱呼。得體而充滿感情的稱呼,能迅速溝通 演講者與聽從的思想感情,激發聽眾情緒。演講時要抒情開朗,切不可擺出目中無人、冷若冰霜的面孔;要儘量以良好的姿態、穩重的舉止來傳神達意; 要謙遜,有禮貌,當現場聽眾出現煩躁不安時,切不可隨意諷刺訓斥,而應 體現出自身的涵養。演講結束時,應面帶微笑,向聽眾致禮之後,從容下台,切不可過於匆忙,顯出羞怯失意的神態,也不可擺出洋洋得意滿不在乎的樣 子。總之,要給人一種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的印象。這樣才不致因缺乏風度 和禮儀而影響演講效果。

三、表情與手勢

在體態語言中,面部表情和手勢最能傳情達意。人的面部表情豐富多彩。“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 嘴裡講得更複雜於千倍的語言。”

(羅曼·羅蘭語)它是人的內在思想感情在外貌上的顯示,特別是作為臉部

的重要組成之一的眼睛,它是“心靈窗戶”,能準確、生動表達出人們複雜 微妙的思想感情。手是人體敏銳、豐富的表情器官之一,它能以多變的態勢 造型,傳遞潛在心聲,交流內心情感。富有經驗的演講者,總是充分地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勢,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影響聽眾,感染聽眾。

(一)眼神的運用

眼神與語言之間有一種同步效應,人們的思想感情常常通過眼神自然流 露出來。眼神配合口語,有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這是因為人的眼睛上有上百條神經聯結大腦,它們是大腦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又受到大 腦中樞神經的控制。所以,眼睛能自如地傳遞心靈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 樂之情。演講者在運用口語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自然要通過自己的眼神,把內心的激情、學識、品德、情操、審美情趣等等傳遞給聽眾。

不同的眼神,給人以不同的印象。眼神堅定明澈,使人感到坦蕩、善良、 天真;眼神陰暗狡黠,給人以虛偽、狹隘,刁奸之感;左顧右盼,顯得心慌意亂;翹首仰視,露出凝思高傲;低頭俯視,露出膽怯、害羞。眼神會透露 人內心真意和隱秘。演講者的眼神變化要與演講內容的發展和自己情緒的變 化相協調,要注意眼神運用的多樣性,準確地表情達意,給人以胸懷坦蕩的感覺。

眼神不僅可輔助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而且有時還能直接代替口頭語 言。例如,在演講過程中,現場出現局部騷亂等情況,演講者可以不開口,而採取盯視法,投出一道目光,使聽眾領會其意,注意聽講,這樣,眼神便 代替了語言呼喚,起到了控場作用。眼睛在演講過程中,既能輸出信息,又 能接受信息。演講者在運用目光傳遞信息的同時,也通過目光察顏觀色,接受聽眾的信息反饋,使眼睛發揮組織演講和收集演講效果的作用。正因為如 此,演講者既要保持視線的目標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面對聽眾,又要不斷 地兼顧全場,了解聽眾的反應,也就是要把目光注視前方與多方位觀察巧妙地結合起來,全方位地觀察聽眾。

要做到全方位地觀察聽眾,演講者要自如地學會動用眼神的三種技法: 即點視法、環視法和虛視法。

1.點視法 即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重點注視某一局部聽眾。運用這種方法可對專心致

志的熱心聽眾表示讚許和感謝;對有疑問和感困難的聽眾進行引導和啟發; 對想詢問的聽眾給予支持鼓勵;對影響現場秩序的聽眾進行制止,使其收斂,但要適可而止,避免與聽眾目光長時間直接接觸,以免被注視的聽眾侷促不 安和其他聽眾受冷落。

2.環視法

即目光有節奏或周期性地環視全場。其目的的主要在於掌握整個演講現 場動態,照顧全場,統帥全局。運用這種方法,可使全場聽眾產生親近感,但必須注意,一定要照顧全局,不可忽視任何角落的聽眾;同時,頭部擺動 幅度不宜過大,眼珠不可肆意亂轉。

3.虛視法

即目光似盯未盯地望著觀眾。運用這種方法可顯示出演講者端莊大方的 神態,可引導聽眾進入描述的意境之中,還可烘托氣氛。但應注意使用不可頻繁,以免給人以傲慢的感覺。

總之,無論使用哪種眼神,都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絕不可漫無目的的故弄玄虛。眼神的運用要和有聲語言和其他體態動作密切結 合,協調一致。同時,在運用眼神時,應當表現出信心和活力,顯出風度。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與眼神是密切相關的。其實,眼睛的傳神常常與面部其他的活 動相配合進行的。眼神離開了其他部分的活動,其表情達意作用就必然受到影響。面部表情非常豐富,許多細微複雜的情感,都能通過面部種種表現來 傳情,並且能對口語表達起解釋和強化作用。臉面的顏色、光澤、肌肉的收 縮與舒展,以及臉部紋路的不同組合,便能構成喜怒哀樂等各種複雜的表情。眉飛色舞是喜,切齒圓睜是怒,蹙額鎖眉是哀,笑逐顏開是樂。口角向上表 愉快,口角向下表憂煩;冷漠輕蔑時嘴緊閉;詫異驚訝時口大張。同樣是笑, 微笑、憨笑、苦笑、奸笑,在嘴、唇、眉、眼和臉部肌肉等方面都表現出許多細微而複雜的差別。演講者要善於觀察面部表情的各種細微差別,並且要 善於靈活地駕馭自己的面部表情,使面部表情能更好地輔助和強化口語表 達。

運用面部表情,要求自然真實,喜怒哀樂都要隨著演講內容和思想感情 的發展需要而自然流露,切不可“逢場作戲”,過分誇張,矯揉做作,那樣 會令人感到虛偽滑稽。也不可毫無表情,冷若冰霜,使人感到枯燥壓抑。演講者的面部表情與口語表達要協調一致,要能準確鮮明地反映自己的思想感 情。面部表情和有聲語言的表情達意應同步進步。如果演講者的顰、笑、蹙、展游離於演講內容之外,與內心感情變化脫節,那便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無法理解。同時,演講者為了有效地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要儘量避免傲慢 的表情、譏諷的表情、油滑的表情和沮喪的表情。這些表情都會在聽眾中產生不良影響,形成離心效應。

(三)手勢技巧

手是人體敏銳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勢是體態語言形式,使用頻率最高。 由於雙手活動幅度較大,活動最方便、最靈巧,形態變化也最多,因而,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強,最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 優美得體的手勢動作,能產生極大的魅力,激發聽眾的熱情,加深聽眾對演 講的內容的理解,使演講獲得成功。

從手勢活動的區域來看,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在胸部以上,常常用以 表達激昂慷慨、積極向上的內容和感情;一種在胸腹之間,常用以表示一般性敘事說理和較平靜的情緒;還有一種腹部以下,常用以表示否定、鄙視、 憎恨等內容和情感。

根據手的不同形狀和活動部位,手勢動作可分為手指動作、手掌動作和 握拳動作。這些手勢語言具有多種複雜的含義,應該細心辨識和掌握。例如,常用拇指和小指,分別表示讚揚與鄙夷;單手手掌向前推出,顯示信心和力 量;雙手由分而合表示親密、團結、聯合;握拳顯示情感異常激烈等等。總 之,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急緩、形狀、角度等等的不同變化,所表達思想含義和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別。演講者不可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而 要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手勢。

從手勢表達思想內容來看,手勢動作可分為情意手勢、指示手勢、象形手勢與象徵手勢。 情意手勢用以表達感情,使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使聽眾易於領悟演講者的思想情感。如揮拳表義憤,推掌表拒絕等。

指示手勢用以指明演講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從而增強真實 感和親切感。指示有實指、虛指之分。實指涉及的對象是在場聽眾視線所能達到的;虛指涉及的對象遠離會場,是聽眾無法看到的。

象形手勢用以模擬人或物的形狀、體積、高度等,給聽眾以具體、明確的印象。這種手勢常略帶誇張,只求神似,不可過分機械模仿。 象徵手勢用以表現某些抽象概念,以生動具體的手勢和有聲語言構成一

種易於理解的意境。例如,講“一顆紅心獻人民”時,雙手做捧物上舉的姿 勢,自然構成一種虔誠奉獻的意境,給聽眾留下鮮明具體的印象。

手勢動作只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配合時,其含義才最為生動具體。演 講者的手勢必須隨演講的內容、自己的情感和現場氣氛自然地表現出來,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應與演講的有聲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態 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強去湊手勢。如果手勢泛濫,著意 表演,會使人感到眼花繚亂,顯得輕佻作態,譁眾取寵。當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勢,那樣會顯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第七章 如何控制演講現場 第一印象

演講活動來自演講者與聽眾的互相作用。一方面,演講者處於主導地位, 聽眾隨著反應;另一方面,聽眾的反應程度又是演講者調節自己表達方式的依據。演說的期待與聽眾的滿足,是演說者與聽眾心理相融的基本因素,而 溝通兩者的心理橋樑,正是信任與依賴。因此,演講者享有聲望和信譽,能 使聽眾產生良好的心理定勢,是聽眾自發興趣和高漲熱情的巨大誘因。它直接影響到聽眾的理解效果,直接影響著聽眾情緒和演講現場的氣氛。顯然, 權威效應具有積極和控場作用。

然而,威信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取決於許多因素:社會輿論的 重視、演講者的社會地位和外部形象,同時也與聽眾的文化修養、欣賞水平有關。威信是演講者德、才、學、識的綜合體現。演講者不一定都是權威, 況且,人們也不可能當了權威再去演講。那么,演講者應如何達到這種功效 呢?

從某種意上講,演講者的“第一印象”常常具有權威效應。演講者一上 台,首先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是視覺形象,而視覺形象的刺激,常常能夠強化 人們注意的意向性。生活經驗表明,“第一印象”往往能決定聽眾注意力集 中的程度。因此,演講者走上講台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表、舉止;應以穩健、大方、鎮定自若的姿態出場“亮相”,“鎮靜”聽眾,給聽眾留下美 好的印象,使聽眾油然產生“一見鍾情”的感情,造成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勢, 從而使聽眾對演講者的演講能力作出較高的判斷,並隨之給以高層次的注意。所以,把握住“第一印象”,能贏得聽眾高層次的注意,贏得聽眾的信 任,而這正是積極控場的表現,是演講成功的秘訣之一。

如何把握住“第一印象”呢?一般來說,這與演講者的性格、態度、能力、學識等有關。就性格而言,穩重、活潑、謙和、自信和幽默,能夠贏得 聽眾的熱情;從態度來講,熱情、真摯、公正、認真易於博得聽眾的好感;而聰慧、機敏、見多識廣、通今達古、博聞強記,更能使聽眾傾倒。因此, 當演講者走近麥克風的瞬間,頭微微側向聽眾,臉露甜美的微笑,顯露出心 中充滿的誠懇和激情,以堅實的步伐傳遞出自信、成熟和熱情。走到講桌和麥克風前時,應從容轉身,恭敬地向聽眾鞠躬致意,顯示出文雅莊重,切不 可貿然急速轉身,急忙點頭、哈腰,給人以輕率可笑之感。在講台上,不宜 前後搖擺,也不應左右晃蕩,不要隨便用手撐住講桌,也不要懶散地靠在桌邊;要挺直腰板,以溫和的目光掃視全場,略等幾秒,待場內寂靜無聲,便 抓住最佳時機,提高聲音,從容開講。

“開場白”也具有“第一印象”的特點,對整篇演講的基調和成效具有 關鍵性的意義。它是演講者與聽眾之間架起的第一座橋樑。精彩的開場白能如磁石般吸引住聽眾,贏得聽眾的高度注意和信任。精彩的開場白也是積極 控場的手段之一。

“角色整合”與高潮設定

“進入角色”也是一種積極的控場藝術。有經驗的演講者都有一種體會, 頭一二分鐘要吸引聽眾較為容易,而要維持五分鐘,那比較困難,如果一旦失去聽眾注意,要重新恢復,那就更困難了。因此,必須儘可能地把聽眾“拉 住”。這就要求演講者在展開主題時,“儘快入戲”,儘快“進入角色”。 所謂“入戲”、“進入角色”,就是指演講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於演 講內容之中,如同演員擔任某種角色一樣,自然地、如實地把自己對角色的理解、感受、愛憎等表達出來,既以雄辯的邏輯力量,又以真摯的感情力量,使聽眾折服傾倒。 “進入角色”,體現真情實感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初學演講,上台時往往感情不真切,表露不恰當:要么表現不足,與演講內容不合拍,顯得心不 在焉;要么過頭失控,濫用感情,甚至造成失態。

要迅速準確地進入角色,演講者在上台之前,最好先醞釀一下感情,進 行角色調整。平時人們生活舉止比較隨便,一般相處相互間都處於無拘無束狀態。演講者登台演講則與平時不同,他一登台就成了演講活動的主體,所 處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角色發生了變化。然而平日生活角色的慣性效應,經 常會導致新任角色失當。這種情況,不僅初學演講者容易產生,就是經常演講的人,也不時出現。演講者必須及時預防、糾正角色失當現象,儘快實現 角色轉換,達到“角色平衡”。

從角色失當到角色理平衡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角色整合”過程。要實現角色轉換,首先要有強烈的角色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科學的自我評價;其 次,要克服自己舊有心理定勢的負作用,要意識到只有對演講內容嫻熟地掌握,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於其中。可見,這是一點也不可馬虎的。

嫻熟地掌握演講內容,是積極控場的重要方面。演講要求內容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在表達過程中要顯得波瀾起伏,跌宕多姿,逐漸形成全場 激動的場面,使聽眾心馳神往,驚嘆不已。要達到這種境地,顯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念演講稿所能湊效的。照稿念,演講者往往顧此失彼。顧了講稿, 顧不了聽眾,更談不上用豐富的表情和形象的動作與演講內容協調配合,演 講當然無法生動形象。這樣,聽眾會無形中降低對演講者的信任感,減少對演講的注意力和重視度,形成冷場現象,甚至騷動轟場。演講者要儘量熟悉 講稿,而又不拘泥於講稿,真正“入戲”;要能在演講中自然地組織幾次高潮,像磁石般的牢牢地吸引住聽眾。

演講者感情最激昂、氣氛最雄動,演講者與聽眾感情交流最融合的時刻, 正是演講的高潮所在。如果演講中能做到高潮迭起,演講者便自然控制了整個現場。那么怎么組織高潮呢?情是人性的天然表現,演講者要善於在情的 領域耕耘。李燕傑在《演講美學》中寫道:“一次演講怎樣達到高潮,這需 要演講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聽眾,使聽眾的內心激情逐漸地燃燒起來,演講將自然地推向高潮。”說穿了,就是以情激情,以心換心。具體而言,深邃的思想能啟迪深思,激起聽眾的積極回響;風趣幽默的語言,能引 起聽眾的興趣和熱情;生動感人的奇聞軼事,可以醒目提神,活躍氣氛;新 穎廣博的知識傳授,可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奮;精闢的論證,能以其嚴密的邏輯征服聽眾;設定懸念與適當提問,則能引起聽眾積極思維和興趣; 而真摯熱烈的激情迸發,貼切自然的動作,尤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總之,演講者聲情並茂地把演講由一個高潮推向另一高潮,場上氣氛也 就會完全由演講者主動控制。

完善形象與巧妙結束

主動控場,還應特別注意演講臨近尾聲時演講者的自我形象對聽眾的影 響。這也是很重要的。有些演講者往往因為前面一直順利,臨近尾聲時,自認為勝利在握,洋洋自得,顯出高傲輕慢的樣子;有的則自認為演講不盡如 意,產生浮躁情緒,表現出匆匆忙忙、草率收兵的樣子;有放縱感情,任憑 意氣,話已講完卻又添枝加葉,畫蛇添足,拖拖拉拉;有的則認為聽眾注意力不集中,藉機旁敲側擊,發泄不滿;有的則虎頭蛇尾,露出疲倦神情,活 沒有說完,就收拾講稿??這些失誤,往往造成聽眾情緒鬆弛,會場秩序混 亂,使演講失去光彩。

臨近尾聲,演講者要保持飽滿的情緒,儘量地完善自我形象,從容鎮靜, 善始善終,結尾處設法異峰突起,顯示出一定的高度,形成強烈的懾服力,使聽眾感到餘味無窮,得到思想、啟迪和美的享受。

如何在結尾處以巨大的感染力使聽眾情緒激動振奮呢?關鍵在於巧妙結 尾。對此前面在演講稿的撰寫一章中已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總之,演講者臨近尾聲時,要保持高昂的情緒,不可虎頭蛇尾,不必畫蛇添足,不要陳 言俗套,也不可高傲輕慢,更不可盛氣凌人。演講者要莊重、鎮靜,既顯示 出份量,又顯示出有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