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演講做到“言之有物”

演講時,聲音宏亮一些是好事,但這只是一方面,只是外在的形式,關鍵還是要聽你演講的內容是否言之有物,只有言之有物的演講才是實在的,才有實際意義,才能讓聽眾有收穫。如何做到言之有物?我們不妨先從以下幾方面各方面入手。

深入剖析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在《解決中國民生問題需要智慧》的演講中,面對中國民生的現實問題,不是大聲疾呼,而是冷靜具體地說出了解決的智慧:

要解決當下的民生問題,特別需要智慧。首先,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科學發展觀。現在看起來,現實生活中的不和諧、不協調,民生問題的複雜化,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導致的。拖欠農民工的工資,這就與不正確的政績觀有關。我覺得,在評估一個地方的政績時,應把這個地方的勞動關係是否協調、社會是否和諧作為重要指標來考慮。其次,在解決民生問題過程中,要重點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我們國家要跨進先進國家的行列,我要強調的就是:我不贊同勞動成本低是我們國家競爭力的優勢所在,這只是一種短暫現象,因為競爭力真正強的國家一定是勞動成本高的國家,勞動成本高的背後是教育投入高,教育投入高帶來的一定是勞動者的素質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高,這樣才具有真正的國際競爭力。在就業方面,應當把積極的就業政策從政策主導上升到法制規範層面。創造就業崗位不僅是企業的責任,同時也是政府的責任。

鄭功成教授針對民生問題的解決智慧,深入剖析,層次分明。他首先把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發展觀在民生方面的意義作了具體剖析,接著剖析解決民生問題重點應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等重大問題。說到這一點,他又更深入地逐條闡述,教育就是要打造高素質的勞動者,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技術含量高,如此才有國際競爭力;而就業也要有法制的規範,政府有責任。這樣步步推進的剖析,道理明確,而操作性又強。

要讓演講有實際意義,演講的內容必須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具體可感的演講才是不需咆哮也底氣十足的演講,如此才能撼動人心,讓人聽有所獲。

分享自身心得

一次,董倩在《即使沉默也不摻假》的演講中,這樣講述自己的採訪心得:

我的原則是一定要說真話,絕不說謊話。最多是沉默吧。這些年,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採訪,有兩個心得:一是採訪在氣勢上要先聲奪人。要想採訪成功,首先氣勢上不能輸,一定要讓被採訪者眼裡有你。為了做到這一點,採訪前的功課要做足。問題一針見血,回答才能擲地有聲。如果自己的提問不準確,或者說不夠水準,那么他們很可能就會敷衍你。要讓對方覺得你配坐在他面前,具備與他們對話的資格。不管什麼人,部長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謂“配”,就是讓對方感到“你懂我說的話”。不因為他是高官就仰視他,也不因為他是普通人就俯視他,心態要平和。要了解他的處境和他講的內容,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角度考慮。二是提問要能迅速打開對方的嘴和心。提問的語言非常重要,不能置身世外,而要用感同身受的語言,切入問題要害,使被採訪的人願意和你傾心交談。這需要知識的積累,面對形形色色的領域,都要有所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