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知行合一,修身為本

孟子對大舜很讚嘆,叫“若固有之。”大舜種地的時候,就做好農民的本分,好像一輩子就做農民似的,做工人的時候,就做好工人的本分,好像一輩子就是做工人的料!這個態度可不得了。無怨無悔!我們現在經常聽到說抱怨的話“暈死”、“累死了”、“怎么又是我”……

所以,若固有之,四個字就能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問題。真正盡好本分的話,是不是真的一輩子都只能做低賤的工作?不是啊!

堯帝就來考察大舜,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考察大舜在家裡的表現,是不是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很愛護,對鄰居很友好。派九個兒子給他,讓兒子在外面考察大舜處理民間百姓的問題的能力。最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舜!

我們仔細分析,大舜只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了而已!他做農民的時候,沒有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啊!把本分盡好了,王侯將相,自然而來就來了。

大舜後來,真的把父母和弟弟都感化過來了。我們經常有一個觀念,對壞人要趕盡殺絕。把壞人殺了,他還是壞人,如果把壞人感化過來,教化過來,他就變成好人了。這可比把壞人殺掉高明多了。如果我們這樣一想的話,很多事情,我們會看得更明白。

各位同學,各位朋友,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沒有把本分盡好!真正想明白了,我們就對自己的狀態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了。

不修身的話,得到榮華富貴,反倒是個禍害!我們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有一天,梁惠王在在自己的皇家公園,看著種種珍貴的飛禽走獸,很自豪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意思就是說,你們儒家都以成聖成賢為修學目標,你們聖賢也有這些樂趣嗎?有這些物質享受嗎?也會享受這些物質嗎?孟子的回答很高明啊。他說:“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聖賢之人啊,是成就自己的德行,盡好自己的本分之後,享受這些物質才感覺到快樂,如果德行不好,沒有盡好本分,即使有這些物質,有這些珍貴的飛禽走獸,也不會感覺到快樂啊。

這是孟夫子在幾千年之前說的話,但是看起來,就像說今天的社會現象一樣。這就是經典啊,歷經歲月而不衰。所以我們不要隨便指點經典說,這句out了,那句是糟粕。我們看,現在很多人越有錢,越抑鬱。地位越高,越心驚膽戰。彭鑫博士舉了一個例子,有個高官,患了嚴重的抑鬱症,整夜整夜不睡不著。後來被抓起來了,財產被沒收了,在牢里一個禮拜,抑鬱症就好了,睡得著了。這就是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啊。真正賢能的人,一定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而真正的快樂,是由心而覓,從心而發的。不是從外面找來的啊!我們經常講去“找樂子”、“去high一下”,真正的長久的快樂,不是在心外面找到的。

我們現在的人,都比以前富裕,城裡人比鄉下人富裕。就相當於梁惠王擁有一個非常好的莊園,但是現在人比古代人的快樂少多了,城裡人比鄉下人的快樂少多了。

那是不是現代人一定要比古人抑鬱,城裡人比鄉下人抑鬱才正常呢?不是啊!這是反常!假如我們都以修身為本,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好好儘自己的本分。做父親的少出點差,多跟孩子在一起,把“父子有親”的本分落實好。朋友之間,少一點利益,多一些真情,從新關懷對方,好好地把“朋友有信”的本分落實好。下屬少些鬥爭,少些抱怨,上級少些人情和個人偏好,好好把“君仁臣忠”的本分盡好!大家都能過上富裕而且快樂的生活,因為“賢者,而後樂此”啊。這才正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