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教師演講稿:從教一輩子 無怨無悔

四有好教師演講稿:從教一輩子 無怨無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能作為一名老教師在這裡發言,我感到十分的榮幸,但更多的是誠惶誠恐和不安,因為深知自己還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夠完美,還有很多更優秀的青年老師。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我登上講台已三十五個年頭了,回首自己的從教經歷,一路走來,有風有雨,也有彩虹陽光,更有理想追求。

從1975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以來,我先後換了四所學校,在鄉村中學任教XX年,當過班主任,教過一年國中語文,兩年數學,十年英語,1987年2月調入xx市xx國小任教數學,一晃三十五年,無論我在哪所學校,帶給我的總是幸福和快樂,領導的關愛,同事的信任,家長的支持,讓我時時感動不已,它像沃土一樣,給了我智慧和力量,成為我不斷求索、努力工作的動力。從此我暗下決心,我願做園丁,用心靈的汗水去澆灌每一棵幼苗,使他們茁壯成長;我願做紅燭,用自己的光和熱指引學生前進;我願做春雨,默默無聲卻綿綿不斷地奉獻自己,用真誠的愛心去滋潤我所耕耘的這方聖土。

站在三尺講台上,面對眾多渴求知識的目光,我把青春奉獻,把愛心奉獻,把希望播種,從教35年,我雖然沒有感人的事跡,也沒有顯赫的成績,但35年的辛勤耕耘,35年的反思總結,我感慨很多。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從教的歷程,把自己的工作情況做一匯報,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開拓創新,不斷進取,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

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很早就告訴老師們:“學生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要有高尚的師德,更要有紮實的教學功底,作為教師已有的知識儲備肯定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更何況現在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老師已不再是“講壇上的聖人”,不再是“先學先知”的權威。站在講台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已遠遠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我們教師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必須一輩子“爬山”,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教學技術,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才能夠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了教好自己的學生,我利用課餘時間,系統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國小數學教學法等理論書籍,也經常在網上看課件,看自己所教的數學課同一內容一課多上,比較一些名校名老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教法,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經驗,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上我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及時批改學生作業,耐心輔導學生,對學生嚴而有度,我們高年級的數學老師還要兼上科學和科活課,我也經常在網上查找有關資料,讓學生懂得更多,充分利用教學平台和教學網路充實教學課堂,寓教於樂,提高課堂40分鐘的密度和效率。

二、愛字當先,育人為本,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xx總理說:“沒有對孩子的愛,就沒有教育,可以說,老師是蠟燭,在孩子的心裡點燃希望,並且照亮他們的一生。”教師的愛是甘泉,它能滲透、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師的愛是暖流,它能化解師生冷漠的隔閡。我常常這樣想:家長把孩子交給了學校,學校把孩子交給了我,我就有責任把他們教育好。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堅持愛字當先,育人為本,愛崗敬業,樂於奉獻,規範自己的言行,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為學生起表率作用。關心每一個學生,用愛心感化後進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善待每一個學生,教育他們懂得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道理,教育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發現他人的優點,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經常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感到班集體的溫暖融洽,數學老師和班主任同樣和藹可親,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學生給了我最多的感動,即使隨著時代的變遷,孩子的個性會越來越強,但那份童真是不會改變的,老師必須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軟硬兼施或鼓勵教育,唯獨不能用硬性手段樹立自己的威信。年輕的時候,我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歲數大了,我就把他們當作孫子輩,對於家庭貧困和父母離異的學生,我對他們關心的更多。

記得XX年所教的學生曾明,因車禍摔斷了腿,住院一個多月,學習落後一大截,家長和孩子都很著急,我連續利用幾個周末的時間為他補習功課。XX年所教的學生李佳和王琪因當時他們倆的父母都雙雙下崗,兩家都是靠父親機車出租維持家庭生計,他們想報名參加佳苗或文英學數奧,家裡拿不出錢,他們也很想參加區百強賽,但從來沒有學過數奧,想到家裡條件差,他倆很自卑,我就及時幫助他們,把自己的一些數奧書借給他們看,每天利用課餘時間輔導他們,後來在雙休日他們到我家免費學數奧兩年,參加區百強賽他們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並考上了八中(當時家庭條件差,考上八中也在實驗中學讀)。近兩年他們家做生意生活好轉了,現在他們倆都上了八中,孩子們知道感恩,07、XX年春節,家長帶孩子來我家拜年,特別是今年春節,我因甲狀腺瘤正月初六就住進了醫院,王琪同學來我家敲門,鄰居告訴他我住院開刀了,他打電話通知原班裡十多個同學,來到附一醫院住院部一個個病房到處找我,看到孩子們手捧鮮花、水果和一些營養品,望著孩子們一張張懂事的臉,我哽咽了,一下子覺得病痛減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