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班家長會發言稿

對策:學習過程中,出現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和複習效率停滯不前,甚至學過的知識也模糊化是正常的,心理學稱為高原現象。主要因為初三階段重複性的、繁重過量的學習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疲勞。但這並不意味著能力到了極限、成績到了極點,反而是再提高的重要階段,及時調整就會有一個飛躍。

首先不要過分擔心,再著急也無濟於事,反使心態更糟,加重惡性循環。然後做個清楚的學習者。清楚自己該學什麼(內容),該怎么學(方法)。把所要學習的內容按重要性排列出來,即做一個合理有序的學習計畫,再按步完成。做好短期計畫和時間規劃,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早省:今天要學什麼?晚思:今天學到了什麼。每節課課前或者是在家裡學習的時候,採取“四定法”:一定向(學什麼),二定量(學多少),三定時(花多少時間完成),四定法(怎么學)。也就是在反思和監控中學習,給自己一種“我時刻在提高”的感覺,

可以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走出高原期。

另外注意交換學習形式,避免單調機械的刺激產生的厭煩心理。比如交叉學科學習、變化學習形式等。

問題三:“我的情緒波動很大,時常煩躁不安,看不下去,越是這樣就越心煩自責,就越學不進去了。”

對策:初三階段的長期高負荷學習,使得身心疲憊,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飽和狀態,一個小小的刺激可能會引起大的情緒波動。讓彈起的皮球安定下來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如果拍打它只能使其跳得更高。煩躁的情緒就像彈起的皮球,對待消極的情緒,既來之則安之,對目前狀態接受了,心情就平和了。高速行駛的汽車在遇到障礙物、不平路段、車流擁擠時會減速,我們的學習同樣需要“緩行”。在遇到心理飽和狀態出現厭學情緒時,不妨先放下手中作業,活動一下,散散步、聊聊天,分散一下緊張情緒,可以減少飽和效應帶來的精神壓力。一位聯考狀元說“有5個小時,我會用4小時學習1小時運動,而這4小時所學知識要比我用5小時學的多,因為4小時的全心投入大於5小時焦躁情緒下的學習效果”。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自己扛,不要把痛苦埋在心裡,那樣會更苦的。可以跟父母朋友說說,或是聽聽音樂、玩會兒球、做做操、大喊幾聲等,來舒緩壓力。總之,我們必須要學會解放自己,別讓心靈超載!

問題四:“一遇到做不上的題或測驗成績差,就好自卑,感覺與別人差距那么大,萬一中考再發揮不好……一點信心都沒了。”

對策: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擔心,請把所有擔心的方面都寫出來,然後問問自己: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嗎?這種擔心對改變現狀有用嗎?怎樣才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然後就具體地去做。另外給你幾點建議:

(1)關注過程,不要關注結果。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擔心,把精力放到學習的具體過程中去,讓每天有所收穫,這是改善目前焦慮的最好途徑。

(2)關注成功,不要關註失敗。靜下心來想想:難道真的一點都不會嗎?難道真的沒有提高嗎?是我們對成敗太敏感了,而是人為誇大了失敗,由一小點不順利聯想到中考失敗。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自己的成功和進步,這樣才會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