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會上的發言稿

發現問題正確面對,發現缺點及時糾正。孩子的在校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長,和老師接觸的時間比和家長接觸的時間長。現在有了學校和家長互動平台,它是一個紐帶,把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緊密地聯繫了在一起,我們家長通過這裡可以隨時了解到孩子的動態變化。我們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都會犯錯誤。當我們聽說孩子做了錯事時,應該冷靜的聽孩子陳訴,和他一起分析錯的原因,造成的後果,幫他找出他可以接受的積極的改正錯誤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責罵,甚至是打。就說我們漆睿傑吧,雖然比較懂事,但毛病也不少,在英語學校坐在座位上,凳子經常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還經常講小話。孩子回到家,我就像和他聊天似地問他;“兒子,今天感覺怎么樣,累嗎?”我覺得家長應該時刻關心孩子,用愛感染他。兒子回答完後接著我就問,“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還開心嗎?”兒子跟著就說,“媽,別提了,今天因為講小話,挨批了,很鬱悶!”呵呵,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我告訴他,我們應該相信老師,尊重老師,老師所作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告訴他一個小小舉動也是錯誤的,它小到影響自己的形象,大到影響班集體。並教他如何克制自己,他欣然地接受了。關於“吱嘎、吱嘎”的聲音,我告訴兒子一個拼字遊戲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在不停跳繩的狀態下,記單詞最快;告訴他要接納自己的不足,接納一個完整的自己,從內心自己尊重自己,然後你的不足就不會阻礙你,總是自己為難自己的人是沒有辦法集中精力的;事後我還與老師溝通,告訴他這可能是兒子緩解自己焦慮心裡的一種方法,並建議他看看美國大片“拼字遊戲”,英語老師也很配合。現在,我已很久沒聽到這樣的反饋了。

容忍孩子的缺點,畢竟人的認識是有限,更何況是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一起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個實踐的過程,學習是個鍛鍊的過程,要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不斷完善自己。在我們的引導下,家長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學會包容,學會遇到問題不迴避、不隱瞞,正確面對問題,變得豁達、真實、堅忍。

提供實踐機會,讓孩子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學習,在承擔中成長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實踐的機會。做家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辦法。可有關調查顯示,我國90%的獨生子女從未做過或很少做家務勞動。我認為,出現這種現狀,不是因為孩子懶,也不是孩子手笨,而是家長們剝奪了孩子做家務的權利。大部分家長怕做家務影響孩子學習,認為只要孩子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做家務那是大人們的事,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聖賢書”。有的孩子想動手,可家長嫌孩子毛手毛腳,只會添亂;有的家長怕孩子累。久而久之,不但打消了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而且無形中使孩子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其實,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搞衛生、整理房間、洗碗、洗菜、做飯等,不但能讓孩子學到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讓孩子從勞動成果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孩子會在勞動實踐中增強獨立意識,樹立自信心。前幾年,我在北京學習,他媽媽下班很晚,8歲時漆睿傑做第一餐飯菜,把媽媽感動的。8歲以後,每年暑假,他都會做一次社會調查,他媽媽協助他寫好調查報告。這樣,很好的鍛鍊了與陌生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他媽媽還會抽空陪他參加福城自願者活動、外出旅遊等,有意識地培養了他的愛心、社會責任感以及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在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上,我們一定要學會放手。我們退一步,孩子就會進一步,讓孩子在承擔中成長。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孩子的許多知識都是從生活中、大自然中學到的。懂得讓孩子去體驗、去感悟生活,在體驗中成長,在感悟中成熟。

最後,我想說,永遠不要對你的孩子失去信心。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家長,我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挖掘孩子的潛能,因材施教,讓他揚長避短。

感謝李老師、曾老師,感謝所有教過我兒子的老師,是你們的辛勤付出,才有孩子們地茁壯成長。家長們,我們的孩子們坐在同一條船上,我祝願他們一起,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謝謝!